“下流”在當代詞彙中常常和“無恥”聯繫在一起,可以說是個不折不扣的貶義詞。漢語詞典(在線)上就下流詞彙本義(除去當代通用的和無恥相同之意)共收錄了10種含義,其中有褒義、貶義,也有無褒貶的中性含義,摘錄如下:1.河流的下游。 2.指子孫,後輩。 3.猶末流。指一種流派的餘緒。 4.比喻眾惡所歸的地位。 5.微賤。 6.指地位微賤的人。 7.下品;劣等。 8.卑鄙,齷齪。 9.向下流逝。 10.喻君上的恩澤下布。
在這十種含義中, 1、2、3 是無褒貶的名詞;5是指身份的形容詞,可以說微帶貶義(因為也可以用來自謙);6是5延伸而來的名詞,和5同樣,可以帶有微貶,也可以用作自謙;7和8是指品質(人或物)的形容詞,帶有強烈的貶義;9的釋義中做動詞解,可以是無褒貶的,也可以微帶貶義;10則是9的動詞意義的延伸,為褒義;在所有的釋義中,只有4比較特殊,一般認為4理所當然是貶義,但追根溯源,4其實在古代是做褒義用。和當代“惡”只能是“惡”的形而上的僵化理解不同的是,古代“眾惡所歸”並非指罪大惡極、窮凶極惡的大惡(如金庸小說中的四大惡人),而是有容乃大,包容眾惡的“海納”和大愛。
在老子的思想體系中,水是至善的,因為水會“下流”。正因為水的下流(和謙遜),才會用滋潤生命,給予生命愛;正因為水會“下流”,才會積小流為大海,容納百川。所以,“下流”代表着大愛,只有懷着包容眾之所惡的心胸,才能成就對天下的愛,這種大愛不僅是萬物生長的根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這也是愛為什麼能戰勝恨, 柔弱為什麼最終能戰勝剛強,萬物由弱小變剛強,萬物輪迴生長而不止息的生命之道。
這個至善的“下流”,隨着時間和歷史的推移卻漸漸失去了自己的本義, 中國在近現代衰落的“下流”過程中,古代中國的智慧逐漸在被扭曲中失落。
老子有云:“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這個自然最高的道德境界,運用到邦國之交上就是謙讓(下)包容是國家之間交往的上策。大國由於處於強勢,則需要“下流”,方能懷柔遠方,讓小國信賴和支持歸順;這也就是說,中國之所以在古代能取得周圍國家的信任並年年來交往(或者說來朝),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古代中國所奉行的懷柔遠方的大國下流之邦交政策,而非簡單憑藉武力威懾。同樣,小國對大國謙讓,同樣可以取得大國的信任和保護。古代朝鮮和中國的關係正是奉行這樣的謙讓“事大主義”。大國和小國如要各取所需,大國不能過分想控制小國,小國也不能過分順從大國,尤其是作為大國的強勢一方,更需要採取謙讓“下流”之策。
然而,由西方權力主導的現代國際社會,則基本上奉行弱肉強食、強權控制和干預法則,大國不但過分想對小國進行控制,而最大程度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而一些小國也過分想依賴大國,而達到獲取一定經濟回報和政治上受保護的目的。今日中國南海的緊張局勢,充分體現了現代國際政治關係中大國和小國的博弈。
但是,中國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現在挑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制定的國際規則,恐怕有些為時尚早。首先,中國無論是從政治走向和經濟發展來說,都沒有體現出有較為清晰的創造性的路子可走,非但反腐遲遲不能觸及體制,經濟轉型仍然前途未卜,在政治上則出現了遏制言論及媒體自由,甚至製造個人崇拜的倒退趨勢,導致了官僚體制中假大空的老調重現。在這種內部狀況下挑戰美國為首的現代西方國際規則,無異於過早限制自己的發展空間,實為不智之舉。其次,中國如若要開創國際新秩序,複製歐美強權的老路顯然是行不通的,借鑑中國傳統的“下流”國際外交智慧,開創一個更為和諧的全新國際秩序方為上策。
但是,中國有這個能力嗎?很遺憾,中國古代的智慧在“下流”的過程中已經扭曲得無法辨認,筆者認為,除非經過一個自由寬鬆的人文主義復興階段,才能積累和釋放文化能量,重新站在傳統智慧的根基上延續並發展創新。然而,中國目前恰恰不能提供這樣一個寬鬆的人文環境,與之相反,對言論的控制似乎比以前更甚。更為糟糕的是,現在的中國自身的政治經濟痼疾纏身,政府領導層想要借大外交喚起民族凝聚力,轉移內部的壓力並贏得人民對政府的信任,恐怕沒有那麼容易。當今的信息社會,想要像以前那樣對人民進行洗腦灌輸是斷然行不通的,要讓人民信任的唯一道路就是放開言論自由健全民主監督體制,否則,失去了公眾信任的政府最終會被人民唾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