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流”在当代词汇中常常和“无耻”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汉语词典(在线)上就下流词汇本义(除去当代通用的和无耻相同之意)共收录了10种含义,其中有褒义、贬义,也有无褒贬的中性含义,摘录如下:1.河流的下游。 2.指子孙,后辈。 3.犹末流。指一种流派的余绪。 4.比喻众恶所归的地位。 5.微贱。 6.指地位微贱的人。 7.下品;劣等。 8.卑鄙,龌龊。 9.向下流逝。 10.喻君上的恩泽下布。
在这十种含义中, 1、2、3 是无褒贬的名词;5是指身份的形容词,可以说微带贬义(因为也可以用来自谦);6是5延伸而来的名词,和5同样,可以带有微贬,也可以用作自谦;7和8是指品质(人或物)的形容词,带有强烈的贬义;9的释义中做动词解,可以是无褒贬的,也可以微带贬义;10则是9的动词意义的延伸,为褒义;在所有的释义中,只有4比较特殊,一般认为4理所当然是贬义,但追根溯源,4其实在古代是做褒义用。和当代“恶”只能是“恶”的形而上的僵化理解不同的是,古代“众恶所归”并非指罪大恶极、穷凶极恶的大恶(如金庸小说中的四大恶人),而是有容乃大,包容众恶的“海纳”和大爱。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水是至善的,因为水会“下流”。正因为水的下流(和谦逊),才会用滋润生命,给予生命爱;正因为水会“下流”,才会积小流为大海,容纳百川。所以,“下流”代表着大爱,只有怀着包容众之所恶的心胸,才能成就对天下的爱,这种大爱不仅是万物生长的根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这也是爱为什么能战胜恨, 柔弱为什么最终能战胜刚强,万物由弱小变刚强,万物轮回生长而不止息的生命之道。
这个至善的“下流”,随着时间和历史的推移却渐渐失去了自己的本义, 中国在近现代衰落的“下流”过程中,古代中国的智慧逐渐在被扭曲中失落。
老子有云:“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这个自然最高的道德境界,运用到邦国之交上就是谦让(下)包容是国家之间交往的上策。大国由于处于强势,则需要“下流”,方能怀柔远方,让小国信赖和支持归顺;这也就是说,中国之所以在古代能取得周围国家的信任并年年来交往(或者说来朝),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古代中国所奉行的怀柔远方的大国下流之邦交政策,而非简单凭借武力威慑。同样,小国对大国谦让,同样可以取得大国的信任和保护。古代朝鲜和中国的关系正是奉行这样的谦让“事大主义”。大国和小国如要各取所需,大国不能过分想控制小国,小国也不能过分顺从大国,尤其是作为大国的强势一方,更需要采取谦让“下流”之策。
然而,由西方权力主导的现代国际社会,则基本上奉行弱肉强食、强权控制和干预法则,大国不但过分想对小国进行控制,而最大程度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一些小国也过分想依赖大国,而达到获取一定经济回报和政治上受保护的目的。今日中国南海的紧张局势,充分体现了现代国际政治关系中大国和小国的博弈。
但是,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现在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制定的国际规则,恐怕有些为时尚早。首先,中国无论是从政治走向和经济发展来说,都没有体现出有较为清晰的创造性的路子可走,非但反腐迟迟不能触及体制,经济转型仍然前途未卜,在政治上则出现了遏制言论及媒体自由,甚至制造个人崇拜的倒退趋势,导致了官僚体制中假大空的老调重现。在这种内部状况下挑战美国为首的现代西方国际规则,无异于过早限制自己的发展空间,实为不智之举。其次,中国如若要开创国际新秩序,复制欧美强权的老路显然是行不通的,借鉴中国传统的“下流”国际外交智慧,开创一个更为和谐的全新国际秩序方为上策。
但是,中国有这个能力吗?很遗憾,中国古代的智慧在“下流”的过程中已经扭曲得无法辨认,笔者认为,除非经过一个自由宽松的人文主义复兴阶段,才能积累和释放文化能量,重新站在传统智慧的根基上延续并发展创新。然而,中国目前恰恰不能提供这样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与之相反,对言论的控制似乎比以前更甚。更为糟糕的是,现在的中国自身的政治经济痼疾缠身,政府领导层想要借大外交唤起民族凝聚力,转移内部的压力并赢得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恐怕没有那么容易。当今的信息社会,想要像以前那样对人民进行洗脑灌输是断然行不通的,要让人民信任的唯一道路就是放开言论自由健全民主监督体制,否则,失去了公众信任的政府最终会被人民唾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