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加风系列(174)
珍惜这份善心
作者:章天天
在加拿大,各类找上来的慈善活动真多,已经成为社区生活的常态:从医院募捐、儿童助学、养老院、伤残、退伍老兵基金、各类疾病防治研究---中风、乳腺癌、糖尿病、心脏病等、动物福祉、环境保护、反对病困、宗教团体、人权公义、食物银行、社区援助、到世界各国各种灾难,地震、风灾、海啸、水灾-----每月都会遇到几次。购买、推销慈善票是件即快乐也头痛的事。最不忍拒绝的是十岁不到的稚童,怯生生在寒风里敲门,挨家挨户叫卖巧克力,为学校募款。
每年收入中,拿出多少比例用于捐款是合适的?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想法不同。
在圣经里,神用亞伯拉罕和雅各的例子,在摩西律法(利末记)中明确地告訴大家,10%的比例是神所悅納的,因为施比受有福;美国“第一家庭”奥巴马夫妇2014年收入47.7万,交所得税9万3;还拿出7万做慈善,比例占到14.8%了。
然而凡事都需量力而行、而希望通过募款获得帮助的人要设定个度、另外慈善机构也需管理、运用好众人的这份善心。
有位名叫Olive的英国老奶奶。她在战争中先后失去了父亲、丈夫,于是她终身行善。靠卖罂粟小红花(Poppy Flowers),给阵亡烈士筹款80年,还每月向近30家慈善组织捐款。几乎把自己所有的收入甚至连退休金都捐赠给了各种慈善机构。很快,有很多慈善组织不分昼夜地给她打电话,每个月她收到超过260家不同慈善组织索要善款的信件。年复一年的为慈善机构捐赠让她的财政状况捉襟见肘,甚至连自己的乳腺癌需要治疗时都拿不出钱来。93岁时,她再也受不了来自慈善机构的无穷无尽的索要。最后在各种不断催促捐款的压力下,她感到身心俱疲,异常压抑,跳桥自杀了。
有网友吐槽:“慈善机构之间好像还相互通气。你给一家捐了款,其他几家也马上有了你的姓名、地址、电话号码,纷纷找你募捐。到后来发现越来越多,实在受不了啦。”
做记者这个职业也是,每周都能遇到,几起慈善活动的采访邀请。各种各样的组织、关系的托付,都是以善心作号召。拒之不恭,或心存罪恶感,然全盘接收,来者不拒,恐怕小记终有一天也会焦头烂额、应对无暇、采访到吐血。
据CBC 5月报道,一对在加航飞往日本航班上生下婴儿的加国小年轻,父亲失业、母亲生育后辞了兼职工,就上GoFundMe 网,想募集5万加元,遭致网友臭骂,说他俩太贪心、利用国际媒体对他们的广泛曝光来赚钱。最后,虽改口讨要5千元,也只收到1365元捐款。舆论谴责:有手有脚,身体健康,为何就不能靠勤劳的双手,养家糊口呐?
笔者每年捐款,首选的慈善机构是慈济。听慈济的师兄说,慈济志工前往世界各地赈灾都是自掏腰包、负担旅费,出钱出力、发心帮助灾民。6月3日,笔者参加了加拿大国际教育援助基金会(CIEAF)的新闻发布会。该基金会的理事区泽光介绍,基金会所募到每一分一毫善款都会用在受灾民众身上。而且账目向全社会公布,未来考虑放入网上,供人验查。成员前往汶川、尼泊尔实地了解灾情的旅费和行政费用均是自付。
有些慈善机构的行政管理费用很高,比较离谱的打到34%。笔者曾当场责问过活动组织者,如此高昂的行政开支,对于信任慈善、掏腰包的捐款者,是否合适?
某次慈善晚宴,安排在Down Town海边,顶级的豪华酒店里。一晚用于抽奖、礼物、宴请、歌舞的行政开支是XX万加元,自然门票费也要收到几百,外场摆满了用于静默拍卖的各种高、大、上的物件儿。笔者心疼地直嗦牙花儿,把这笔费用省下来,不好吗?放在海边搞的费用多贵呵?又是晚间,窗外黑漆漆的一片,宴会大厅也看不到海景,可价格就是收的有景价。笔者被朋友嘲笑是土老帽,大款、豪门讲究的就是这个款,没有这档次,不弄得珠光宝气,谁会往外掏钱啊?可有些为贫困地区儿童募款的慈善活动,也摆同样的谱,真让人费解。
笔者是能理解,加拿大的一些慈善机构是“有私”的慈善,而不能作“无私的奉献”,需要有工作人员维持正常运作,推动慈善事业可持续性进行。尽管某些慈善机构把大多数的钱用来发工资、搞排场,但只要能募到钱,能生存下去,或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加拿大税局对慈善组织也有一套运行多年的监管制度。且和品牌公司一样,慈善机构只有保持信誉,才更容易得到捐赠。
基督徒文化中,有句名言:“一个人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做慈善能使人心灵纯净、感到快乐;然而慈善机构在募钱的过程中,是否也要注意,不用道德绑架大家,也乐意对账目进行公开,使得民众的善心找到最合适的地方和方式,不致被挥霍及滥用。
信源:
1微信公众号英国那些事儿
http://info.51.ca/news/world/2015/05/16/386237.shtml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