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作为山南开发区的一部分,听说我们家乡的很多房子将要被拆除。 村民们都很激动,因为房子拆除后政府会根据每家房屋的大小补偿一些钱,让村民们在"还建楼"(为了归还村民们的房屋而建的高层公寓楼)买新式公寓房。城乡之间巨大的经济差距让中国农民普遍对住在高楼大厦里的城里人的生活有种莫名的向往。现在机会终于来到了自己的身边,自己很快就可以住进高楼大厦里面去了。很多村民或在房顶上加盖一层 ,或在旁边另建一个单元,或是增建一个厕所,或对房屋进行加工装修一番。总而言之,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尽量使自己的房子在花费少量开支的基础上让它们至少在外表上变得更加漂亮,以增加将来可能同政府谈判的踌码,提高自已从政府得到更高补尝的空间。 几位朋友劝我乘土地被政府征用之前也在家乡建一套房子,以便将来被征用后可以小赚政府一笔。由于我全家都生活在美国,对于在地球的另一边投资房产的兴趣不大,加上自己早就为自己那点微薄的积蓄准备了其他用途,因此在家乡投资建房的建议被束之高阁。 虽然我不用为自己建房的事情操心,但它确实将我的思绪从遥远的美国带回到了家乡的小村。大脑中不时浮想起了与我儿时一起玩耍小伙伴,我经常和他们一起去门前那条据说是切断了家乡龙脉的小溪里摸鱼;一起去田地边挖来甜草根、摘桑椹解馋;一起进行摔跤比赛。生活中虽然充满了艰辛,但也不乏乐趣,这些体验也使我对大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我也想起了家乡的亲戚朋友,还有我家隔壁"世彩堂",于是我不禁为"世彩堂"的命运担忧起来。 世彩堂是我们家簇的祠堂的名字。其实它的原名为"世踩堂",有世世代代美满快乐的意义。因为现代汉语中"踩"已不再有"兴高采烈"之意,因此有人用"彩"来代替。世彩堂紧靠着我家的东面,十多年前才由村里各家各户集资建成。它的拆除和重建的历史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的思想变迁的一个缩影。 自从我懂事以来,我只知道我家东面是一片空地。每到夏天时,村里的人都在晚上搬出自家的竹床在那里乘凉、聊天、娱乐、睡觉。当然焚烧一个烟冒(用稻草卷起来的一个长柱状物)以驱赶蚊虫是必须的,烟薰火燎的感觉同蚊虫叮咬相比还是更能让人忍受些。直到一九八二年,我才第一次听说我们村原来曾经有过一个祠堂,这片空地就是就是祠堂的旧址。文化大革命中祠堂被拆除后,祠堂的石门被充公拿去建成了生产队的仓库门。村里的老人们将其屋基下的石头保持在原地,再用土填满形成一片空地。听说他们主要是为了留个记念,我不知道他们是否期待过将来有一天它可能会被重建。 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摧残后,原本曾经被称作"东亚病夫"的国人更加虚弱不堪。从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最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逝世的第一天开始,失去了精神鸦片的国人再也控制不了内心对物质生活的渴求,于是饥肠碌碌的国人开始寻找可以解决温饱问题的方法。最后,在安徽小岗村一群饥不择食的农民们的启发下,中国另一位与毛主席同时代的伟人邓小平同志于一九七八年领导开启了开革开放,带领中国开始了“ 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将原来被毛主席统一集中到生产队管理的田地按人头分配到各家各户,让农民自主管理、决定自家的土地里种什么庄稼。随之而来的是砍光、分光生产队时期栽种的一片杉树林。最后轮到的是拆除原来生产队时期为组织生产和贮藏粮食而建的仓库。我也是直到这时才知道原来我们家簇祠堂被拆除后,石门被搬去建了生产队仓库的大门。 家簇祠堂的大门一共由六块石头组成,二个石礅,两个石柱,一块石槛和一块横樑组成,虽然石材很普通但还算结实。我们家簇并不大,从簇谱计录来看,全村人口最高峰时也才二百来号人,也没有出现什么大富大贵之人,所以建起来的祠堂并不阔绰是可以理解的。在我们家簇长辈门的坚持下,生产队将石门归还给了我们家簇。还在为解决温饱问题辛苦劳作的乡亲们当然没有没有财力立即重新建一个祠堂, 于是这六块石头就一直堆在我家旁边的空地上,供大家吃饭、聊天时当石凳坐。 我不知道老"世踩堂"是什么时候建的,但知道它是在什么什么时候被拆除的。在伟大领袖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在经历"三反五反"、"大跃进"、"反击又倾翻案风"等一系列的运动后,终于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 以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为目标的"破四旧"终于对准了家簇传承下来的一些东西。多亏了正林叔的舍命保护,体积不大的族谱被他偷偷藏了起来,使我们仍然可以追溯家簇的历史。它记录了我们的太公在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时期,从江西老家迁移到湖北后的家簇发展过程。相较而言,体积庞大、 供奉着列祖列宗的灵牌的祠堂则没有那么幸运。祠堂里最先被打碎了的是那些代表封建迷信的祖宗灵牌。我们家传了几代人的一张老式的花床也成了被破的对象,虽然父亲已经提前将它拆成一块一块的木板铺在楼上,上面的雕花仍然被红卫兵小将们凿得面目全非。 经历十多年,三次集资,我们村在老人们的热心组织下将祠堂分三次重建了起来。新祠堂是在原来的屋基上,按族谱记载的布局设计的,因此尽量保持了原有的特征,只是将"世踩堂"的"踩"字换成了"彩", 因为现代汉字中"踩"已不再有"兴高采烈"之意,因此用"彩"来代替。 新祠堂是二00八年建成的,直到二0一0年,回国探亲时我才第一次看到新祠堂的模样。祠堂的结构一共分三重。 第一重最先建成的,因为大家担心从生产队拿回的石门躺在地上太久会不小心被弄坏了。这一重是一个大厅,是家簇的集会的场所,大门前是三个行体琉金大字"世彩堂"。正南朝向的大门前正对着村子前边的一个操场、小池塘以及逐层降低的梯田,视野显得很开阔。夏天时常常会有风从南面吹来,使得这里成为大家纳凉的场所。屋脊上雕刻了两条相何而啸的龙,也许体现了国人对具有强大破坏力的龙王的敬畏和对权力的崇拜。 祠堂的第二重是一个天井。它至少应该具有以下功能:第一是隔断第一重和第三重,使屋顶的木材不用太大跨度;第二是给祠堂的第一重和第三重增加一些亮光;第三是在焚烧香火和燃放烟花爆竹时可以让烟雾尽快散发开去。这些设计倒也合情合理。 第三重的大门上悬挂着一个题为"文炳中华"的牌匾。进门就是一个摆放祭品的贡台,紧接着是一个神龛,里面面摆放着列代家簇祖先灵位,顶上刻着"德壽兼隆"四个大字。这一重是祭司和缅怀列祖列宗的场所,也是祠堂最重要的部分。我虽然我小时没有受到过这样的教育,但在带着孩子们祭司一翻之后,我忽然感觉到自己同牌位上的列祖列宗之间的距离好像不再那么遥远。 由于我们村人口数量大约才一百号人,经济实力有限,祠堂不大,建得也很简陋,但是确实是为村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聚会的场所,虽然与我的理念相差太远。在我看来象祠堂这种缅怀列祖列宗,传承思想理念的场所竟然没有一本书可以读,简直是不可思议。我也去过邻村的宗祠,情况大致相同。在我留学美国期间,所到过的教堂里都会有大量的书籍。牧师们就是通过对圣经的独到的理解去感化大众信徒。大量的思想家也是通过对圣经的批判性学习推动着社会的向前发展。美国所有的公立图书馆的借书证都非常简单,书籍都免费供大家借阅,并提供很周到的服务。这些书籍为那些渴望和热爱知识,追求真理而又家庭贫困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 当然,这与村里的年轻人读完大学后都去城里工作有关,留在家乡的都是一些老人和孩子,他们普遍缺乏足够的知识知识和广阔的视野,大部分人在经济上捉襟见肘。但最主要的我认为还是一种理念的缺失,一种对知识追求在认知上缺失。一个家簇有什么可以值得自豪的历史,经历过什么样的磨难和教训,如何从这些历史和磨难中培养优秀的下一代,这应该是兴建宗祠的目的。如果能在宗祠的墙上刻下祖先们艰苦奋斗的历史和现在为村里的建设无私服务的个人事迹;如果能在两旁放两排书架,由各家各户自愿捐献书籍,特别是儿童书籍和一些经典中外名著,供大家免费阅读,这样既可以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追求真理一的习惯。大家在接受中国的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又能更多了解外面的丰富多彩的世界,这才是真正的功德。 遗憾的是祠堂可能又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也无法预测村里是否有人主张在别处重建,只是感叹拆拆建建后的祠堂还能代表什么。我无法掌握它的命运,唯一能做的是写下这段文字以记录它曾经存在过,纪念这个曾历经磨难还顽强地生存下来的石门,感谢它记录下了我们那段渐渐逝去的历史。希望这个普通的石门也是我们学习自己的历史和通向世界的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