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和顏清心的博客 |
|
學習傳統文化;養生保健;圓滿人生;尋求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解除情緒的緊張,工作的壓力。 |
|
|
|
|
|
|
|
|
|
|
|
|
| 137 在努力中,又觀見一些嚴重的事 |
|
【原文】
於己清淨‘見難成辦’,當知亦有五種:
一、若舍不為,不能自作故;
二、於所餘事,非請他為能成辦故;
三、決定應作故,由於自心未令清淨,
必於眾苦,不得解脫成吉祥性;
四、非於‘惡業’現在不作,
即說彼為已作清淨,
即名已得於現見法,
永離熾燃,無對治道,
先所造作惡、不善業,必不壞故;
五、由彼清淨 學 ‘無學道’,證得所顯故。
彼觀清淨,由此五相‘難可成辦’,心生厭患。
【解釋】
於己清淨‘見難成辦’,
當知亦有五種情況:
一、若舍不為,不能自作故;
若棄捨‘戒定慧’的方法, 那是不能自然成功的。
二、於所餘事,非請他為,能成辦故;
對於修行中所有的事,是不能請他人代勞的。
三、決定應作故,由於自心未令清淨,
必於眾苦,不得解脫成(為)吉祥性;
修行這件事你已經決定要去做了, 但是由於自心還未清淨, 必然會陷於‘眾苦’,不能解脫, 這樣也就不能成就吉祥(幸福)之性了。
四、非於惡業現在不作, 即說彼為已作清淨, 即名已得於現見法,永離熾燃。 無對治道, 先所造作惡(不善業),必不壞故。 認為,我現在沒做什麼錯事、惡事了, 於是就認為自己已經得到清淨了, 其實並不是說現在不做錯事、惡事, 就可以成就見道了。
‘見道’即‘內觀’,修習‘苦集滅道’真理。
這是說,以‘道’斷煩惱。 如果沒有對治煩惱的正道, 先前所造的惡業或不善業, 是不會得到根除的(‘必不壞’)。
五、由彼清淨,學無學*道,
證得所顯故。彼觀清淨,
由此五相,難可成辦,心生厭患。
由於其人為了清淨, 在證得‘四果’成就的過程中, 認為自己還是不清淨的, 於是,心生厭患。
【注釋】
前三果(初果、二果、三果)為‘有學’,
第四果為‘無學’。
有學是還要上進修學的意思;
‘無學’是學道圓滿了。
這裡所說的“學”是初果、二果、三果;
‘無學’是四果。
想一想,這個修行人,
處在這麼多心理上的厭惡
或‘過患’中,
應該怎麼辦呢?
前路只一:
應更加精進地去改進,
才有希望‘挽狂瀾’於危難中……。
因此, “又復發起堅固精進”,
“為欲證得”更深一層的清淨……, 但是在這種努力中,
又觀見一些嚴重的事,
於是,他就進入
最後一種—
第20種“相”——
即“厭患、極厭患相” 。 對此,經論作了如下描述:
【原文】
彼由觀見(自己與)
‘雜染清淨相應’不相應故,
心生厭患;
又由觀見‘雜染清淨相應不相應過患’故,
心生怖畏;
又於‘清淨證得’及‘雜染斷滅’中,
有懶惰懈怠故,心便遮止*;
又由作意思惟彼相故,心生厭患。
即於此相多所作故,心極厭患。
如
厭患極厭患、怖畏極怖畏、
遮止極遮止,當知亦爾。”
【解釋】
這就是說,這個人在觀想中,
觀見己身存在着
這麼多與清淨不相應的事,
因而,不由不從內心,
生起深深的厭患情緒,
又由於其人明白
己身存在諸多
與修行不相應的事,
心生怖畏(恐懼);
又由於在得到清淨
及雜染斷滅的過程中,
有時,又會出現感到疲倦,
心生懶惰、懈怠的情緒,
如此,心便生遮止
(即產生放棄或放任的情況);
再由作意思惟彼相
(懶惰懈怠之相)的緣故,
心生厭患,
並且
又由於此相多次(屢次)出現,
心裡感到極其厭患……
如此,
就使這位修行人,
陷於
厭患、極厭患,
畏、極怖畏,
遮止、極遮止的情緒中了,
這時,菩薩告訴這位修行人:
“當知亦爾。”
(即是說,你應當知道也就是如此了)。
這意思是否在說,
這種令修行人
厭患極厭患的情緒是難免的,
或者可以說
這種心態只是暫時的,
遇此心態,不要氣餒啊(餒něi)。
(待續)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