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為什麼我對中國文化持基本否定態度? 西方文化的具體內容是個大的題目,我只是涉及了哲學上的原因和狀態。因為哲學是“cream”西方文化這個蛋糕的頂層部分,加之我個人的看法。至於這個蛋糕本身,我只有在與中國文化的具體比較中涉及。我在第一篇提到的三種劃分,物質,精神和思維的局限。我現在進一步打算將這些比較分為三個細節:個人,集體和思維方式(包括前二個方面)。其中每個部分又分內外,這樣一共六個部分。 中國文化圈與西方文化圈的比較,也就是作為“漢藏語系”的主流,漢語,所歸屬的文化,和西方“印歐語系”,既,古希臘-拉丁語系歸屬所形成的文化比較。我在《論範例》書中將此總結為“感性文化”和“理性文化”的比較。感性與理性的劃分,是哲學認識論的術語,對於大眾可以大致地理解為小孩或女孩和成年人的狀態進行比較。這種形象的差別,是理解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區別的鑰匙,或者叫“綱舉目張”。受中國文化影響深的人,不論是否是文化方面的學者,你都會多多少少在他們身上看到這些表現的影子。我因為也作口語翻譯工作,有機會接觸到各類的國人,上至公司的總裁(比如,要買人壽保險,住院或出了車禍),下至社會底層打工或在移民監里的偷渡客,這就豐富了我的理論認識。我想先從個人社會生活方面的例子談起,希望給已經覺得以前讀的枯燥的要死的讀者一點慰藉。 例一, 我碰到過幾百起車禍的情況。每次調查員都會問同樣的二個問題:你當時打保險帶了嗎?你當時是否有作分散注意力的事,比如玩手機等?中國人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從來都是堅定明確的一個“NO”.如果是申請人壽保險,每個人的健康情況都聽起來像運動員。 例二, 有好幾次我碰到有人問醫生關於如何避孕或手腳不舒服的問題。最後的諮詢結束經常是以,“你們是否可以提供免費的避孕套?你們是否可以提供免費的拐杖?如果我用完了,或丟了,是否還可以再來免費領取? 例三, 許多跟我歲數大小左右的“老人”,不會拼讀二十六個英文字母,不記得自己社會安全號,說錯自己的名字,生日等等,他們都在美加呆了許多年; 例四, 許多人對公司核對身份信息很不滿意。他們的理由是,我只問一個小問題,幹嘛那麼麻煩?許多人乾脆中途掛斷電話。許多人只要電話里自己關心的問題一說完,立刻掛斷,毫無禮貌教養可言。 例五, 我訪問過許多申請政府補助的中國老人,他們要求政府提供食品,醫藥,電話,住房,車輛上醫院,家庭護理服務等。理由多半是沒有錢,沒有人照顧。實際情況是,他們多半將財產轉移到子女的名下,然後申請政府福利。有的人竟然說,沒有這些福利我要你美國護照有何用? 如果你符合條件,當然這些華人都會得到政府的福利,當然我聽到過當地白人鄙視的口氣(如討要拐杖)。我認為國人的觀念多半是,“好死不如賴活,有便宜不占王八蛋” – 一個來自自稱5千年文明道德教化的集體,不僅不覺得無恥,反而還給自己找個詛咒的藉口。 中國文化對個人的影響,最重要的缺陷是,這個文化導致了“一個不完整的人格”。聰明的人都會用“腳”來選取文化圈的優劣。在這些人之中,如果自己做不到,起碼可以送自己的子女接受“完整人格”的教育,不論是“腐敗的共產黨薄熙來”,還是“反腐敗的共產黨習近平”,都是這樣做的。當然,對大眾來說,你不一定需要知道什麼是最好的教育,你可以問問中國的教育部好了。 如果一個人的成長中,終身保持孩子的智力,我們叫之侏儒。如果一個集體在認識上停留在“感性階段”,不過度到“理性階段”,我們可以稱之為“巨嬰症”,或用1個世紀前洋人的話,“襁褓中的老人”。這樣的文化不應該是我們應該檢討的對象嗎?(待續)
PS: 關於“存粹悟性”與“樸素悟性”的區別 在印度的佛教,中國的道教中,都有一種認識說法叫做“悟性”或“頓悟”,我稱它為“樸素悟性”。它是一種“神秘的直覺”,不可述說,不可傳授,不可名言。它來去倏忽,難以預測,但又存在。比如在這個膾炙人口的故事中:“有一天,禪宗第五代祖師弘忍禪師宣布要傳授衣缽,選付繼承衣缽的人,叫大家呈述心得。這時,一位首席的上座師神秀,在走廊的牆壁上,寫了一首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一個舂米的苦工看了神秀偈語以後,也寫了一首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後來這個苦工就繼承了衣缽,成為禪宗第六代祖師慧能。” 範例提到的“純粹悟性”,既繼承了東方思想的樸素悟性成分,又吸收了西方哲學理性的傳統,並直接沿用康德哲學探測理性界限的提法,冠以“純粹”二字,以示區別。具體地說,純粹悟性特徵,除了繼承東方的樸素悟性的特點,純粹悟性強調此種“第三種認識方法”來源於經過理性和邏輯的過程和篩選。用數學上“排列和組合”的例子說明。如果將一個問題的對象解為其所有元素的集合,那麼它的解決方法應該在其元素的排列組合的自然數序列中。也就是說,在有窮的步驟之內,我們或者在問題集合的範圍之內找到解決方法,或者在其更大外延的集合內找到解決的方法。純粹悟性的方法,就是能夠迅速地從本身集合或更大的集合直接洞察找到解決問題集合的能力,包括作出跳躍的搜索和窮盡其邏輯的鏈條。 在範例中,純粹悟性是發現發明的認識方法,也是絕學的“絕對背景”,既,“絕對的絕對”的運用直接產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