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中国,西方的“极端思维”能战胜多数人信奉的“中庸之道”? 回想大约几个月前,当习近平开始为他的第三任准备继续执政造舆论时,我写了 "改革开放"40年终于走到头了-中国下一步怎么办?一文评论。我当时说,中国明显面临两条路的选择,一条是归回到世界的多数民主的潮流中来,走向更加民主和开放的道路。另一条是走朝鲜的道路,既重返所谓“社会主义”的道路,搞过去几十年毛泽东坚持的那一套体制,没有其他选择。中国政治近几个月来的发展,现在很清楚了,习近平如愿以偿地上台了,开始走更加“红色的社会主义”,如朝鲜那样的道路。用习近平的话说,他最担心的就是中国的发展会失去社会主义的“红色江山”。 让我从这几个方面简单地在这里讨论所涉及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哪一个都值得大书特书讲的清清楚楚,但显然在这里不可能。这些问题是关于,中国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感性与理性,中西文化的冲突,邓小平与习近平(每人都各自映射了背后哪类政治意识型态)。我只能从已经得出的结论来推导新的结论,而不能在这里论证我是如何从以上前提出发而得出新的结论的,请读者原谅。 首先谈文化。现在公认的世界“四大文化”是,基督教文化,穆斯林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如果从哲学认知的角度,可以用“理性或逻辑”和“感性直觉”的角度加以分析。基督教文化,是现在人类发展的最高巅峰,人类理性的代表。穆斯林文化,可以看作多数是理性为主,少数是感性为主的文化。印度文化,是穆斯林文化的反面,既少数代表了理性,多数是感性的产物。最后,中国文化,则是完全的感性所代表的文化。在认知阶梯里,感性和理性的本质,重点是“物质与精神”所产生的思维结果。这样就不难理解,基督教的本质是理性而导致“精神”结果,而中国文化的本质是感性所导致的“物质”性的结果。理性与感性,在一个人成长成熟过程中,大脑的认知,思维能力等发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一个人是这样,对一个集体,如民族也是这样。不过一个集体的感性直觉发展程度,其理性发展的深刻程度,处在什么阶段等,不易于察觉就是了。 再谈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人类(主要是西方)发展史上的地位。总结地讲,马列主义和希特勒的德意志帝国理论,都是人类历史上个世纪的“极端性思维”体系。其区别在与,希特勒的思想是从“右”的方面走极端,马列主义是从“左”的方面走极端。这两种极端的意识形态,都主张社会中的一部分人压迫另一部分人,则是共同的。两派都不赞成人人平等,都主张社会的等级制度。历史已经表明,希特勒的“极右”已经被战争打败,马列主义的“极左”思维方式,已经被东欧人民在三十多年前用“和平演变”的方式击败。问题是,为社么中国没有跟随东欧国家,在一九八九年一气抛弃马列主义,加入欧美的民主化国家之中呢?回答这个问题,又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感性与理性的较量”;另一个是中国文化的本质。 如上面所说,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在自己的认识成熟中,相对感性直觉而说,自己理性认知的成长和力量。这种理性的力量对一个集体的认知成长,同样存在。中国在二十世纪上半期,为什么能接受马列主义?今天,习近平为社么重提“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主张?都被大众赞成和接受了?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思维的薄弱之处:感性思维的弱点,所导致。中国文化的本质是“物质性”的。它在西方的“精神为主”的文化打进中国面前,毫无招架之功还手之力。一个世纪以前在中国是这样,今天在中国依然是这样。虽然马列主义是西方的极端思维方式,但它毕竟是西方的精神产品,所以到了中国人民面前,依然战胜了中国文化的“感性之柱”。中国文化的主要感性标志之一,是“中庸”思想。中庸,严格地说,是与西方极端思维,如马列主义,相冲突的。但是,一个集体的认知同个人认知一样,感性毕竟败于理性。在西方的马列极端思维攻势面前,中国文化的中庸思维,还是不堪一击。这就是我对中国人一个世纪前,和今天,为社么仍然拥抱马列极端思维方式的解释。 最后,邓小平的“黑猫白猫”论,是典型地反映中国的“物质文化”本质的。而习近平的“红色江山”道路,完全是毛泽东那一套,盲目地追随被西方世界已经抛弃的极端意识形态的结果。中国大众希望物质生活好,希望发财。中国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希望民主自由,可以畅所欲言。只有少数既得利益,打着红旗,坚持特权利益的中共,希望走朝鲜道路,起码表面上如此,而在暗地里利用在中国政治的特权,永远将人民作为韭菜,进行剥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必须铲除的一个毒瘤。 同时,中国人必须认识到自己文化中特有的感性思维方式的逻辑和理性缺陷,进行“彻底的思维革命”,才是保证中国真正走向世界民主国家的唯一道路。“或者被命运领着走,或者被命运拖着走”。马列主义极端思维的意识形态,已经在西方成为历史。中国人经历了四十年的所谓“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中国的经济危机的出现,代表了人类历史上,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体系彻底死亡前的回光返照,已经开始结束了。 参考: 学朝鲜还是学美国 – 中国正被逻辑惩罚(从经济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