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忽有一阵子想起了鲁迅。和鲁迅紧紧联系在一起是自己的学生时代,几乎每年的课本里要见到他,见到他直到厌烦,乃至毕业后再不愿看到这个名字。鲁迅的小说,杂文始终没有跨出民国年代,读来很不上口,但同样是民国的周作人,沈从文,梁实秋等的文章即便现在读来依然顺口,在追叙明清白话小说,也有上乘大作。总言之说鲁迅的文章怎么好,有言过其实了。 多少年之后,膝下儿子已就读日本高中,翻开高一国语课本,久违的鲁迅名字竟跃然在醒目的地方。也就是说所有日本国民可以不读中国文学,但唯独躲不开鲁迅的《故乡》,鲁迅《故乡》的日文译本读来很顺,真佩服这位翻译家。我曾读过松本清张名著《点和线》的中文版,后来在日本生活,才发觉中国翻译家将小说里东京的地名“有乐町”竟翻成“有乐村”而哭笑不得。都市里若有村庄倒是二十一世纪人的想往。
我对《故乡》最深的印象是大画家吴冠中笔下的《鲁迅的故乡》名作,以及“闰土”,“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等,查看鲁迅年历,回故乡绍兴写短篇《故乡》是真实事情,他已决定携母亲和从未同房的正妻朱安,举家搬迁北京,故乡的祖宅田地卖了1000大洋,在北京花了4000大洋买下的四合院,兄弟三人三家过起了大家族生活。从这点看鲁迅内心对己还是非常守旧的,至于后来和周作人夫妇闹到大打出手而离开那是后话。鲁迅无疑是个很会赚钱的文人,网上可以查得到,鲁迅自立后平均每月的收入相当于2009年约3万元人民币,生活无忧才能写出传世佳作,所以我坚信曹雪芹绝不可能在穷困潦倒时写《石头记》的。俄国的老托老陀亦是如此。民国文人,除了书稿费或教书费外其实没有什么额外收入,当不可思议的是,鲁迅的著作只到中篇,著作并未等身,“吐字如金”的他在稿费上是“吃亏”的,而他并不在乎。但偶尔有极细腻的描写,在他的“豆腐干”大的小说《肥皂》里就有: 他好容易曲曲折折的汇出手来,手里就有一个小小的长方包,葵绿色的,一径递给四太太。她刚接到手,就闻到一阵似橄榄非橄榄的说不清的香味,还看见葵绿色的纸包上有一个金光灿烂的印子和许多细簇簇的花纹。秀儿即刻跳过来要抢着看,四太太赶忙推开她。 "上了街?……"她一面看,一面问。 "唔唔。"他看着她手里的纸包,说。 于是这葵绿色的纸包被打开了,里面还有一层很薄的纸,也是葵绿色,揭开薄纸,才露出那东西的本身来,光滑坚致,也是葵绿色,上面还有细簇簇的花纹,而薄纸原来却是米色的,似橄榄非橄榄的说不清的香味也来得更浓了。 "唉唉,这实在是好肥皂。"她捧孩子似的将那葵绿色的东西送到鼻子下面去,嗅着说。 "唔唔,你以后就用这个……。" 《阿Q正传》是鲁迅的招牌作品,阿Q到底姓什么叫什么,鲁迅在第一章已写得明确,姓赵已经不可能了,叫应该是“贵”或者是“桂”,至于为什么写上一个“Q”的符号?周建人描述得最接近作家的原意,那就是人的五官都不在了,只剩下一根辫子。鲁迅笔下的阿Q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物,除了“堂堂的假洋鬼子”甚至过街的“阿狗阿猫”也要欺负他,可他还是找到他可以欺负的对象,那就是庵里的小尼姑,他动手去摸小尼姑的头,还调戏到“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小尼姑哭着走远,说了声“断子绝孙的阿Q!”,这一句“断子绝孙的阿Q!”撑起了小说后来的发展,导致阿Q革命了。但这句“断子绝孙的阿Q!”里的更深含义,很少有读者去在意。试想,小尼姑是信佛的,为什么出口却是儒家伦理说教,“断子绝孙”不干佛门规矩,只有儒家思想推崇传宗接代,可见一个在庙里修行的小尼姑,信仰是如此混乱。 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仅是他个人的,当时整个未庄的人,整个中国都靠“精神胜利法”活在虚幻之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经过半个多世纪之后,一直到晚清,鲁迅去世,二十世纪初年,很多中国人还活在这种虚幻的优胜中,明明是被人家打了,觉得自己是被儿子打了,无所谓;明明割地赔款,却觉得人家就是贪小便宜,就好像我们今天公布北京市人均收入多少,每年的GDP多少?这能说明什么?主流媒体的任务是高唱颂歌,报喜不报忧,掩盖社会里出现的诸多矛盾和分裂状况,这是举全国之力的“精神胜利法”,具有中国特色至今未被忘却。从这点看鲁迅思想的伟大远远超过了他的文字。 鲁迅通过阿Q的革命无疑在讽刺或揭示辛亥革命的真实面目。一个堂堂写进中国近代史,颠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革命运动,其真实的背后有多大的外国势力,金主参与被隐藏起来。至于革命的纲领,“民族”“民权”“民生”因为四九年后宣传需要,只留下“民族”,后两个被阉割了。像阿Q这样的大多数贫民,他们眼里的辛亥革命真如阿Q梦里所期盼的,“得得,锵锵,得,锵令锵,我手执钢鞭将你打……”土地,元宝,洋钱,老婆,你姓赵有的,今天改作我有就是革命了。 鲁迅作为当时左翼作家联盟盟主,“鲁郭茅巴老曹”被三八年以后的延安和四九年新中国尤为正面推崇。今天再评论那个时代的文学,鲁迅的小说和巴金的《寒夜》,钱钟书的《围城》,老舍的《骆驼祥子》《断魂枪》等缺乏超越时代的魅力。《故事新编》是鲁迅晚年的作品,文采可谓最佳,有道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以下节选自《铸剑》的开篇,主人公眉间尺恶斗老鼠: 眉间尺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烦。他轻轻地叱了几声,最初还有些效验,后来是简直不理他了,格支格支地径自咬。他又不敢大声赶,怕惊醒了白天做得劳乏,晚上一躺就睡着了的母亲。 许多时光之后,平静了;他也想睡去。忽然,扑通一声,惊得他又睁开眼。同时听到沙沙地响,是爪子抓着瓦器的声音。 “好!该死!”他想着,心里非常高兴,一面就轻轻地坐起来。 他跨下床,借着月光走向门背后,摸到钻火家伙,点上松明,向水瓮里一照。果然,一匹很大的老鼠落在那里面了;但是,存水已经不多,爬不出来,只沿着水瓮内壁,抓着,团团地转圈子。 “活该!”他一想到夜夜咬家具,闹得他不能安稳睡觉的便是它们,很觉得畅快。他将松明插在土墙的小孔里,赏玩着;然而那圆睁的小眼睛,又使他发生了憎恨,伸手抽出一根芦柴,将它直按到水底去。过了一会,才放手,那老鼠也随着浮了上来,还是抓着瓮壁转圈子。只是抓劲已经没有先前似的有力,眼睛也淹在水里面,单露出一点尖尖的通红的小鼻子,咻咻地急促地喘气。 中国曾有过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现代小说怎么评也逊色于欧洲,俄国,唯有诗歌。王国维的成就在于国学,甲骨文考古研究,若读过《人间词话》里《人间词甲稿乙稿》他个人的作品的话,一定会认为他还是为写词高手。同样接触鲁迅的阿Q和杂文多了,会误以为这就是鲁迅,而他的书法和诗歌往往鲜有人提及。 题三义塔 鲁迅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残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