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對關公的評價普遍是“忠義”但有“傲慢”之氣,古有“關公大意失荊州”之說法,關公真的大意了嗎?害死關公落到敗走麥城的罪人到底是誰?
細讀《三國演義》小說,筆者的分析結果是,軍師孔明一心輔佐劉備取蜀,而忽略了荊襄九郡重地的人事布局,才導致了東吳成功偷襲荊州,逼關公回師救急而敗走麥城。劉備入川帶走了幾乎所有謀士上將,而堅守荊州的雲長,手下能用的只有關平,廖化,傅士仁和糜芳四人,雲長想分兵攻取樊城已實屬不易。劉備自封“漢中王”後,曹操已有廣積糧草,多造軍器,結連東吳,以圖中原之勢,劉備和孔明商議對策,孔明曰“可差使命就送官誥與雲長,令先起兵取樊城,使敵軍膽寒,自然瓦解矣。”劉備大喜。可見分兵攻取樊城是來自大哥劉備,軍師孔明的指示,雲長只能從命。 雲長襄陽大勝後,其實已經感到荊州的薄弱,隨軍司馬王甫擔心地提醒雲長,東吳呂蒙屯兵陸口有吞併荊州之勢,雲長道,我早想好了,以沿江上下每二十餘里,營造峰火台,若荊州告急,晚上點火白天點煙,我必趕回。王甫又道,“糜芳、傅士仁守二隘口,恐不竭力;必須再得一人以總督荊州。”很明顯,連一個隨軍司馬都已經感到荊州缺一名上將把守,難道軍師孔明沒有算計到嗎?王甫向雲長建議調軍前都督糧料官趙累把守荊州。雲長萬般無奈道,“趙累現掌糧料,亦是重事”,“汝勿多疑,只與我築烽火台去”。從以上的對話不難看出雲長的苦心,說雲長大意是站不住腳的。雲長攻取樊城襄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戰功卓著,但身後的荊州無能人把守。雲長最後中了東吳呂蒙,陸遜之計是迫於兵少的無奈,當他打聽到呂蒙病危離開陸口後,才撤荊州大半兵馬赴樊城聽調。 回想當初,軍師孔明將荊州帥印捧給雲長時,留一個比如魏延這樣的上將輔佐,怎有後來的荊州之失和雲長敗走麥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