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中国来的移民都对加拿大的数学程度颇有微词. 这里的原因当然有多种.
其中之一我认为是北美与中国的教学大纲不同而给人们造成一定误解. 总的来说, 中国及亚洲大多数国家偏向直线型的大纲设计模式, 即罗列各学段的知识点, 然后分以算数, 几何, 到高年级再分为代数,立体几何, 微积分,再辅以应用题等等. 这样一来所有的老师和学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 即老师的教学有没有涵盖这些知识点和学生有没有掌握这些点. 而北美的教学大纲则是给出各学段的标准, 说明该学段应达到的要求(Prescribed Learning Outcomes), 并对教学方法与内容上提出一些建议. 而具体的知识点则由老师或教材的编写者去制定. 而其大纲采用的模式是 “螺旋式”. 我会在后面会说明何为 “螺旋式”. 无论那种模式都有其优缺点. 不过分析这两种模式生产出来的 “产品”, 即学生, 倒是有一些有趣的现象.
中国的学生水平平均, 我见过的来自中国的学生(11 年级以下) 绝大多数都超过本地学生的数学水平. 而这里的学生则是水平参差不齐. 不同老师出来的学生都不同. 这个现象在小学特别明显. 以后我再分析原因.
总的来说, 中国小学和中学学生的运算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可是北美的学生对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却超过一般中国学生. 北美的数学大纲分的比较详细, 基本上有12-14 个模块. 而整个12年级分为三个阶段(美国), 四个阶段(加拿大). 以加拿大为例, 分为
K~3年级, 4~6年级, 7~9 年级和10~12级. 其中4个模块贯穿在整个各年级的大纲中, 而其他的模块则应程度的变化而变化, 循序渐进. 所以每个年级几乎都要总结上个年级的知识点再进而深入下去. 这就是所谓的 “螺旋式”了. 以下我会简单的一个年级一个年级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并提供相关资料供大家探讨.
由于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有不同意见者欢迎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