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历代名家名词赏析之四 王能全
我思我在摄影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北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丝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雨过天晴,苏轼便写下了这首即景抒怀的千古名篇。 上片描写雨中情景。首两句引领全篇的意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突然骤雨倾盆,雨点穿过密林,打在树叶上,铿锵作响;不必介意,何不放声吟诗、从容前行。风雨中,自有一番情趣。“吟啸”对风雨,笑傲政坛的风云。同时,这两句呼应了词序中“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词人的豪情由此展开。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芒鞋”:草鞋。沙湖道中,手拄竹杖,脚穿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谁怕那林间急雨?谁怕那道路泥泞?作者由大自然突如其来的暴雨,联想到“乌台诗案”,自己政治生涯突发的暴风骤雨、官场的惊涛骇浪,还有什么再可怕的呢?在黄州的这三年,苏轼怀古抚今,感悟人生,无官一身轻,萌发归隐江湖的意向。“一蓑烟雨任平生”,披一身蓑衣,在烟雨浩渺的江湖上,寄情于山水,逍遥自在地安度余生。此年秋,词人在《临江仙·夜归临皋》中再次表达了同样的心愿:“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下片雨后抒怀。头三句回到眼前的情景,“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微寒。轻寒的春风拂面而来,将我从酒意中吹醒,虽然稍感寒冷,山头上的斜阳却笑脸相迎。雨而复晴,心情分外愉悦。在写法上,又一次与词序“已而遂晴,故作此” 呼应。
雨后“遂晴”更一番情思。“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向来”:刚才;“萧瑟”:风雨声。天气转晴,回首刚才来程的风雨萧瑟,“归去”吧,如果没有风雨,也就不会盼望晴天。“归去”吧,寄身江湖,大隐于世,没有宦海的风雨,也就无须期盼命运的蓝天!经历了“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苏东坡希望过着没有“风雨”的生活。“归去”,直接取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词人一心效仿陶渊明,离开官场,过着隐士的生活。苏轼曾动情地说:“渊明吾师”,“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这首小令,篇幅简短,文采飘逸,词情旷放,蕴含深邃。苏轼从寻常的大自然晴雨现象,引发大彻大悟的人生思考,身处逆境,超然处之。晚清词人郑文焯评此词:“此足证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手批东坡乐府》)
本文取自作者的著作《词苑漫话–常用词牌及其历代佳作赏析》 此书已经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正式出版 文中图片均取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