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幸福花开的博客  
做普通人 干正经事  
https://blog.creaders.net/u/3701/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幸福花开
注册日期: 2010-04-14
访问总量: 30,404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法国电影的情与色(转贴)
· 只有一个乐章的交响乐
· 我的自言自语
· 2010回国杂记(2)--北京798艺术园
· 2010回国杂记(1) - 上海世博会
· 歌曲欣赏 - <说再见的时刻>
· 赵本山及春晚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音乐之声】
· 只有一个乐章的交响乐
· 歌曲欣赏 - <说再见的时刻>
【自言自语】
· 法国电影的情与色(转贴)
· 我的自言自语
【有话要说】
· 赵本山及春晚
【似水流年】
· 2010回国杂记(2)--北京798艺术园
· 2010回国杂记(1) - 上海世博会
【人在旅途】
· 美国西部纪行
存档目录
07/01/2010 - 07/31/2010
05/01/2010 - 05/31/2010
04/01/2010 - 04/30/2010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法国电影的情与色(转贴)
   

在网上看到一篇介绍法国电影的文章,觉得不错,转贴在这里。文章可能写于几年前,被转过多次,作者是谁已不可考。文章的标题不是太确切,有标题党嫌疑;因为内容主要是讲法国的电影和影人,情与色只是顺带提过。但因是别人的文章,也不便随意改动。

说到法国电影,记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在北京举办过一次法国电影回顾展,放映了几十部法国各时期的影片。说是电影展,但只是展给内部,对外是不卖票的。当时改革开放初起,中国人刚从文革的喧嚣中还过神来,看了法国电影不由的吃惊:电影还可以这样拍?!电影还可以拍这些?!当时在一些中央部委的礼堂门口,常听到票贩子挤兑那些想看电影又不愿吐血的人:  就那主儿还想看野人不穿衣服打架的电影?  后来影展太过轰动,有关方面怕惹出事端,只好早早收场了事。

炎炎夏日,不宜谈政治,尤其是中国政治,容易使人上火。不如聊些别的。与其看业余文人的文革剧,还不如看法国电影。

 

                                            法国电影的情与色(转贴)

 

        如果为了某一种需要,美国电影是可以跳过去看的,如果你去一趟厕所回来,情节发展也不会出乎你的意料,但是法国电影不行,法国电影你要耐心地看,漏掉其中一段对话,就不知道它妙在何处,特别是那种表现人的状态的片子。

  法国电影有一点点色情但绝不三级,全部脱光但看上去很美很纯净;一点也不讲游戏规则却没有看得睡着的;有时可以表现为很另类,另类是为了能更主流,有时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一种口味或品位,这也是需要的;法国电影出大师但是跟奥斯卡好像无关,它们出产看上去很舒服的美女,给我们贫乏的生活加一点点刺激。。。这就是法国电影给我的一点零碎印象。


  不过早先的法国片跟美国的好莱坞好像也无甚区别,比如那时我们看得最多的好像是《佐罗》,也是系列片,佐罗跟美女也总有一腿,好像就是法国版的007。我有时想人家的民间侠客能搞得这么英俊好看,而我们的民间人物,算上徐文长济公阿凡提,总是差强人意。但是唐伯虎在香港电影中总算潇洒了一回,也会动手开打了。看佐罗的电影,那当然是阿兰-德隆的天下,此君四五十岁时比二十多岁时要有味道,但据说在法国终究不是超一流的,跟大鼻子的德帕迪约比,总还逊色一筹。看样子美男子不等于就是演技派。八十年代,阿兰-德隆与新婚妻子其儿子的照片充斥娱乐杂志,就像九十年代末,道格拉斯与妻子泽塔-琼斯的照片大行其道一样。阿兰-德隆的大儿子酷似父亲,也承父业演电影,但名气如何不知道。凡是英俊的演员,最后总是走偶像派的多,在法国,英俊肯定不是一重要的砝码。倒是大鼻子好像更深欢迎,像贝尔蒙多也是大鼻子。


  那时还有配音的,印象中总是童自荣的声音,像金属一样响脆。那时好多片子,好像都是法国跟意大利合拍的,大概是在两国都有市场吧。更早一点看法国片,那是名著改编的,比如《巴黎圣母院》,演埃丝米拉达的就是索菲亚-罗兰,大嘴巴胸脯丰满,与我们想像中的法国美人尚有距离,当时我们把她当法国人看待,但此人到老还获诸多殊荣真是给意大利人长脸。卡西莫多长得这么丑但还爱着吉普赛姑娘,可见爱是超越美丑的,且癞哈蟆也有吃天鹅肉的权利。那些法国的名著名片中,印象最深的要数雨果的《悲惨世界》,90年代又看重拍的,震撼好像没有第一次那么强烈,警长和冉阿让的戏是最男人式的,中间有女人的戏,但不是主要的,这个片子最后还是讲人性的,真如那句名言:比大地开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要开阔的是人的心灵。不过总有人想不通想不开或者受到良心的责备了,比如那个警长最后的投河自杀,比我们喊一万遍的忏悔还要好,没办法,民族性的东西哪是我等人随便能说的。那时好像正有人讨论此类问题,批判资产阶级人性论。从此之后,在电影院有很长一段时间看不到法国电影,而我们能看到的一些,大多还是寓教于乐的套路。


  大概是80年代初还是中,电影院里能看到《卡桑德拉大桥》和《最后一班地铁》。后一本电影是特吕弗的名片,好是好,但没有像《悲惨世界》这样把人打懵。可能那时和现在我在电影上都还没有发蒙吧。那个时候,像《最后一班地铁》那样讲戏班子的电影应该还有不少,戏里戏外分不清的也不少,比如日本就有一本《W 的悲剧》。而《卡桑德拉大桥》的宣传好像是讲存在主义的,所以一开始观者如云。存在主义终究没有看懂,但这片子着实好看,那几个人物,包括又有索菲亚-罗兰,还有一个叫张伯伦的,好像《野鹅敢死队》中也有。这两部片子我不知道译制时有没有动剪刀,即使动剪刀也是很正常的,但那个时候能看到这样的电影真的是很开放呀。那电影中的列车肯定是会开向远方的,尽管大桥已被炸,这大概就是存在主义。。。他人即地狱,在列车上列车即地狱,你下不去你也停不下来。。。。。。我记得几次想看萨特的书,但结果只看了波伏瓦的《第二性》。《卡桑德拉大桥》片中有一妇人养了一小白脸,让他在床上表演各种动作,小伙子身手挺好的,所以吃了软饭,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女人也可以包男人,虽然是有点喜剧效果的。


  接下来就是让人笑个不停的《虎口脱险》,二战片多如牛毛,但真有印象且比较另类的不多,这本法国片应该可以算是一部吧,喜剧的形式也可以反映二战,这方面我们的探索不多,姜文的《鬼子来了》算是一个探索。《虎口脱险》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译制中配音的功劳,当家庭中VCDDVD 普及之后,我们对配音反而不习惯了,但是你像欣赏《虎口脱险》这样的,那里面的指挥那油漆工,那声音的魔力真的很足。那指挥是法国一著名的喜剧表演艺术家。在那时,配音肯定是一种再创造,因为我们看碟多了之后有体会,觉得人家老外说话普遍还是比较平的,没有我们那种话剧腔,但是80年代的一些片子特别是法国电影,那种具有声音魔力的,不懂外语而光看字幕,可能体会不到其中的快感。后来还有一本叫《疯狂的代价》的,讲一档电视节目,为追求收视率而鼓励参与电视节目的人真刀真枪地干,这种为追求刺激而玩生命的游戏,让我们看得目瞪口呆。那时我们的电影很贫,电视更贫,还不理解人家的搞法。现在游戏节目充斥荧屏,现在即使《楚门的世界》这样的,我也知道离我们的现实已经不远了。


  到了九十年代,用一句流行的话说不知是我们选择了世界还是世界选择了我们。那是已经分出高下来的年代,我们在别无选择的时候,只能选择法国电影,这跟我们在80年代喜欢法国文学是同样的原因。米兰-昆德兰、罗伯- 格利耶,以及更年轻的让?菲力浦?图申,午夜出版社什么的,在一夜之间我们都知道了。


  从某种角度说,法国电影就是另类的简称,同时也是作家电影的代称,可惜的是,罗伯- 格利耶的电影作品一直没有看到,杜拉斯看到的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情人》。后来王小波一再推崇,《情人》的书和影碟一度热门。


  200111月,法国作家图申到杭州来,在一个叫纯真年代的书吧里放映了他的新作《溜冰场》,虽没有中文字幕,但情节画面等都不是一般独立电影所能比拟的。


  法国电影的厉害之处是大师也搞另类的作品,像戈达尔的《芳名卡门》,也许今天看来这不算杰作,但你是很有味道的那一种,其中四重奏的演出和警察与女劫犯之间的戏,或交叉或同时进行,男女都裸体在房间里若无其事地走来走去,我觉得很有趣。戈达尔和新浪潮的大名早有所闻,但看到的片子却寥寥,后来在音像馆看《中国姑娘》等,没打中文字幕,看得有点不知所云。与不少同期新浪潮电影相比,《芳名卡门》还有一定的可看性,既有可看。戈达尔自己还在片中出演角色,说了一些左派的话。这部电影的结构和音乐的四重奏相吻合,特别是前半部更是漂亮。大海的波浪、枪战、恋情和音乐绵延不断,人与人又相对隔阂。在这里,故事反倒是其次的,重要的是表现手法。此片也译作《卡门》,注意不要跟西班牙的那部名片混淆起来。


  法国电影中有我们热爱的两个大众情人,一是苏菲-玛索,二是朱丽叶-毕诺什,只要是男的不管其信仰和年龄,我想都会喜欢的,而且女的估计也会喜欢,因为这二位还威胁不到自己的丈夫,不像发廊里的女孩子,那么平易近人。其实在玛索的那么多片子中,真要特别喜欢一部,还真不容易找,《云上的日子》中,玛索的戏也只有三分之一。但是毕诺什就不一样了,《新桥恋人》、《布拉格之恋》、《烈火情人》,都是可以大为赞叹的。还有《蓝》,那是说到法国电影,一定要提的,因为这是它国旗的三色-红、白、蓝,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部曲,相比之下我最喜欢《白》,其次是《红》,最后是《蓝》。《白》和《红》的故事都超出我那种庸常的想像力,而《蓝》没有,或许是因为毕诺什的出演,反倒让我对她有更多的期待。在《蓝》里,有的只是毕诺什的冷静。《白》里面那样一种夫妻关系,好像只有天方夜谈里才有,那看上去是那么真实,妻子让丈夫听她跟别的男人的叫床,所以丈夫想出的办法才更绝,因为丈夫还是爱着她的妻子的,虽然他曾经不行过。那种小男人的风趣幽默和无奈,《白》体现得很淋漓尽致。


  法国电影中还有些涉及殖民题材的,如杜拉斯的《情人》以及《奠边府战役》和《印度支那》,都是有关越南的。《情人》中人们看的可能更多的不是杜拉斯的风格,而是梁家辉和法国少女珍玛的爱情戏,语言的如泣如诉的感觉已经没有了,只是能感受到那种热带的风味,那种中西的爱情,有被误读的可能。而此种风格的体现更多地是表现在《印度支那》上。那么就让我们从《印度支那》开始,沿着湄公河而去塞纳河吧,让我们去感受法国电影的光彩斑润吧。


  1 《印度支那》:喝印度支那的奶长大战乱、逃亡、背叛、执著、创业、家族的血脉与恩怨刻骨的爱情无望的爱情还有异国风光,还有大牌演员,这些要素都集中在《印度支那》中,这部三个多小时的影片堪称是一部史诗。当然史诗要好看也是不多见的,好在《印度支那》还有好看的元素。当然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或者从殖民地的角度去看此部电影,也可能会造成误读,就像我们评论意大利人贝托鲁奇导演的《末代皇帝》一样。


  国际明星德纳芙在拍此片时已经五十岁了。一个女人到五十岁还有丰采那就是真正的女人了。而那个《芳芳》中的樊尚?佩雷,英俊中的一点忧郁和诗一样的湖光山色,这是我们在越南电影中常常见到的。但是比起女橡胶主的爱情,她女儿对爱情的执著和对婚姻的背叛,都是此片的一个亮点,尤其是结尾,秀气乃至有点稚气的女儿成了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参与了越南政权的交接。而她的儿子,吃印度支那妇女的奶长大的儿子,听着外婆的叙述,她对母亲的形象也渐渐变得模糊,但是印度支那的血液和乳汁养育了法国的儿子,这是不用置疑的事。


  该片的结构,主要通过德纳芙的讲述来展开故事情节。有时虽感觉有点拖沓,但这在法国电影中也是常见的,作为史诗来说,如此宽松的结构似乎又是必要的。就是对爱情的处理,也没有其他法国电影中常见的火热场面,不过此种无望而深刻的爱情的发生又是自然而然的,女橡胶主和法国海军,法国海军和越南本土姑娘,一个男人和一对母女之间的爱情,又是来得那样自然那样不可阻挡。喝印度支那的奶长大,这是法国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而从印度支那的角度说,法国文化又给了它滋养,这从陈英雄的作品以及《三个季节》又译《忘情季节》可以领略到。


  2 《米娜的故事》:男生站起来邀请女生两个女孩子,一个戴眼镜,一个长得太胖。戴眼镜者叫米娜,男同学叫她眼镜蛇;胖妞叫艾德儿,姿色平平。在一次聚会上,当男生站起来邀请女生跳舞时,惟独艾德儿被冷落在一旁……这样的境遇使两个女孩走到了一起。其时正是1968年巴黎的学生运动如火如如荼之时,黑白电视机里还播着他们的父母爱看的肥皂剧。当米娜穿起牛仔裤与同伴谈起初恋故事时,艾德儿的心情怪怪的,她怎能不怪呢?她们坐在一把露天的长椅上,用满不在乎又近乎神圣的口气描绘她们的白马王子:一位是弹钢琴的,一位是画画的。而在那时,米娜正被老师视为技巧不错而缺乏感情的画匠。


  如果故事仅仅写成长中的自卑,那就不是法国电影的味道了。两个女人之间关于隐私关于友情,又能维持多久?这是本片的一个看点。而此种友情又不是可以发展为同性恋的那一种。成了职业画家的米娜和混迹于新闻界的艾德儿,肯定会有些俗套的故事。女人一进入社会,俗是难免的。但《米娜的故事》却展示了两个女人之间潜在的一种较量。昔日的胖妞认为眼镜蛇处处比她争强好胜,所以她不甘心,她在暗中较劲,她甚至可以公然地夺走米娜的所爱。


  时间是再也回不去的1968年,塞纳河的流水带走了米娜的梦想,孤独的她终于没有等到胖妞的约会,她倒在了画布旁。《米娜的故事》告诉人,一个女人可以没有异性的爱,但是不能没有同性间自由无忌的交流。


  男生站起来邀请女生,女生是不应该拒绝的;但如果女生没有被邀请,她和她们的一生就可能由此改变。由于胖妞艾德儿的改变从而也改变了米娜,一个普通的女人要成为成功者,可见难度有多大。此片又译作《米娜-塔南博恩》,主演是罗曼娜-波林,是那种极有味道的女人,有味道就一切都在了。她也是《疯狂夜》中的女主角,《心之全蚀》中也有她的戏。


  3 《第8 日》:世界不止7 天。。。


  我一直把此片当美国片看的。把它当作《雨人》的姊妹片看的。我是在一个又冷又倦的夜里看此片的。有些片子稍不留神,看的时候就会沉沉睡去。但是人总有好奇,想知道故事会怎么发展下去,这是我们能忍受艺术片的一个动力。像《阿甘正传》中阿甘喝汽水和打乒乓球的让人好玩那样,《第8 日》中,马路上的一种箭头图案的交通标志让蒙古症患者佐治入迷。一个活在幻想中的人,一个类似于雨人的人,一个需要人们关心帮助的人。他有时脸上会出现猪一样的表情,心却寂寞并善良,就像文明社会里的一种稀有动物。而在这个社会中比蒙古症更常见的,是男女之间情感的顽症。高级推销员夏理与妻女分居,他忘了女儿的生日,而他的妻子则忘不了火灼一样的痛。仅仅是手握在一起就如同火灼,那这种感觉肯定是心灵的,这种感觉告诉人,分居乃至离婚是必然的。佐治和夏理两个男人在雨中的相遇,如同两匹狼在荒野的结伴而行。这其中的故事,先是夏理帮佐治,在生活上;后是佐治帮夏理,在精神上。最后是夏理重又获得了妻女的爱。虽然交通依旧堵塞,精神病疗养院依旧存在,而佐治却从高楼的平台上落在了城市的草坪上,像是回到了母亲温暖的怀中。痛苦在一瞬间就解脱了,空气中弥漫了他喜欢的巧克力香味。


  《第8 日》是看了要让人想一想的片子,决不超凡脱俗,却颇有诗意。不少经典书籍都论述过这样一个命题:世界是上帝在七天之内创造出来的,上帝没有想到在第八天会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人去面对并解决,用同情、怜悯和爱,当然也包括幻想。通过帮助别人从而让自己得到解放,这不知是不是上帝的意思?但是如果帮助了别人自己仍得不到解放,那就是一个喜剧或悲剧的题材了。


  4 《红》:读盘和解码《蓝》、《白》、《红》三部曲,就像中国象棋中的车马炮,各有各的本事,但又都深入现代人迷情的楚河汉界。其实这三部曲不是《家??秋》,故事之间无任何牵挂。三部曲形式总是见仁见智的,只不过《红》的结尾有点集大成似的,退休法官在电视上看到一场海难事件的报道,六名幸存者中有老法官知情的倾听者模特小姐。


  老法官是电话的窃听者,是左邻右舍一段段隐私的知情者,因为一条迷路的狗,模特小姐闯进了这个怪癖老人的生活。在当今西方电影中,怪癖可以很前卫,也可以很商业,后者如莎朗-斯通的《偷窥》,应该说也很好看。在电影大师奇耶斯洛夫斯基那里,怪癖仅仅是一副药引子,它要熬出的是精神世界里的迷情。特别是像法官这样的人物,却管不住妻子的情,由此法官可以不顾地窃听所有人的情。因为那里正是法所不了解的事情,当然也是后来老法官可以漠视嘲讽的事情。如果照一般观赏者的角度看,老人应该和红色火焰般的模特有一点超越常规的故事,事实上模特的男友仅仅靠电话已拴不住模特熠熠跳动的芳心。这也是一种怪癖,小姐和老人更容易交流默契,年龄的障碍,犹如电话的密码,情与情的交流深入,就是最好的解码术。但是大师不商业,他不给你看模特青春的朋友,在一片红色的天空下,模特吹出的口香糖姿采飞扬。谁都想去接近模特的香唇,大师会调动你潜在的欲望,但大师从不迁就你。


  看《蓝》、《白》、《红》三部曲,还可以有一种方法,如果是VCD ,可以把6 张碟片重新排列组合,先看AAA ,再看BBB ,也一定妙不可言。读盘和解码,主要是解现代人之迷情迷宫。我想故事本身总会有些误读和错解,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5 《爱欲修道院》:嫉妒和阴郁能走多远片名构成的一对悖论,是我看此片的一个动机。不过片子确是围绕一个修道院来展开。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家叫迈可,带着妻子海伦到一个僻静的修道院做研究考证工作,修道院管理者波塔为迈可安排了一年轻美貌的小姐协助工作,妻子看到丈夫专心于工作而忽视了她的存在,而且丈夫与小姐配合得又很密切,内心就产生了嫉妒,这正是波塔想要看到的一幕,因为波塔的内心更为阴郁。而波塔又垂涎于海伦的美色,一直在追求她,于是一场有关灵与肉的较量就在四个人之间展开了。


  整个片子的基调很阴郁,光线也很暗,符合修道院这一特定环境。人物的对话也全涉及神灵之类的,很玄。法国电影的对话总是很多,不知这是不是在玄耀法语的美丽动听。最后海伦要求波塔除掉小姐,波塔把小姐带到森林中,谁知小姐说这就像回到了她童年的天堂。此片的结尾很神秘,波塔和小姐神秘地在森林中失踪,而迈可和海伦回到城市也相安无事,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只是迈可教授不再研究莎士比亚,不再研究灵与肉、神与欲的问题。


  这部片子可以看作是一部惊悚片,倒不是编导故意搞些噱头,而是那种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很紧张,很压抑,很出乎人的意料。你总希望发生一点什么,但就是不发生;你很想看到嫉妒所产生的核能量毁灭一个人,但最后好像并没有那种效果出来。爱欲修道院,好像就是一座爱欲的迷宫(修道院本身就像一个迷宫),找不到一个出口,而只有借口。冰冷阴郁的修道院里也有岩浆在喷发,但它烧灼的只是自己的精神,那些石头那些墙那古藤和书籍,依然躺在那里,不在乎人类的感情,不在乎芸芸众生的红尘轻烟。这是一个近似于寓言的故事。爱和欲/ 修道院,本身就构成一种戏剧关系,只是迈可教授不再研究莎士比亚了。


  6 《芳芳》:一道伟大的玻璃墙法国电影中真正的那种另类,我们看得其实不多,我们见得多的,倒是人见人爱的那样一种。比如前面提到的《卡桑德拉大桥》和《最后一班地铁》,比如《芳芳》。看芳芳就是在看苏菲?玛索,印象中的苏菲-玛索当然是不老的红星,但如果回想一下,也确实是芳芳。真的如能闻到她身体的芳香似的,那样一种天真无忌包括脱了衣服的表演,一面玻璃墙面前,在镜头面前,在全法国全世界面前,她表演着青春,不,那应该说是浑身散发出青春的魔力。青春片不青春是全世界的一个问题。美国的诸如少女拉拉队之类的卖的是什么,卖的就是大腿和青春,中国的周晓文也导过疯狂系列,石兰等演员也通过银幕给过男人以想入非非。。。即使是那种外在的青春和性感,对一个女演员也是必需的,但是可惜的是,我们的女演员连性感都没有,就巩俐挂了一大红灯笼,就是中国形象的代言人了。


  芳芳的意义就在于此。芳芳对男人的吸引让男人无法摆脱,但是这个男人偏偏要想到爱情的日久生厌??这是对爱情仍抱有期望的男人的想法,所以他想到了单体的玻璃墙,这个伟大的想法只有法国电影才想得出。


  一道玻璃墙的想像力,法国电影中总有这么领先一步的东西,她想解决男人了解女人的方式,比较下三滥的办法是偷窥,比如就叫《偷窥》的电影就有好几部,有一部还是莎朗-斯通主演的(又叫《银色碎片》),但是男主角却是公开地欣赏芳芳,这是法国男人的做派,这是全世界男人都能接受的方法,我想是也能令全世界女人都接受的办法。还有一个玄关,那就是男主角已是有了女朋友的人,这是浪漫的一个分界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法国男人是不是都是浪荡公子(起码有一部分中国观众会这样看)?


  比起后来玛索比较性感的出演,芳芳应该还是比较纯情的,也是中国观众能看到一部玛索的一部代表作。她的14岁时的《初吻》我们无缘见到,所以我们把与芳芳的接触就当儿是与玛索的初吻,就这样简单。


  7 《单身女郎》:一如既往地坚定和快捷一种走的样子,一直在酒店的走廊上走,在街上以极快的速度走,走的时候身上的制服都要往一边掉下来了,而且街上的人都在朝她看
(法国电影好像不避讳这一种穿帮?。。。)这个一直在走的女孩子叫瓦莉,她应聘到一家酒店做服务员,做送早餐进客房的服务员,她告诉男朋友,她怀孕了,他们在街边的一小店里谈论相爱的人是不是一定会分手,她爱男友,男友也爱她,男友只是告诉她,目前还没有能力抚养一个孩子。。。。。

  瓦莉面临抉择,这个后来终于成为单身女郎的姑娘,干脆坚强。影片大量的镜头都是跟着她不停地在走也不停地在说,我甚至感到她走得点放肆,而她的说也同样没有任何地犹豫,只是在酒店客房里给母亲偷偷打电话时,显得有点矛盾。毕竟怀孕的事不是儿戏,男友很认真地告诉她,但是她还是决心自己一个人走。她没有丝毫的犹豫不决,当一同事要调戏占她便宜时她就很干脆地给人一记耳光。瓦莉不是没有忧郁,但是她表现出来的却是果断,这种果断让人感到她的美丽。。。。。。你很难说《单身女郎》讲了什么,她是快的直接的细节的一部电影,而不是讲冲突讲矛盾的营造讲高潮的产生,她让人期待让人感到女主角的那种简单的魅力。特别是故事的结尾,瓦莉生下的孩子已经在草地上呀呀学语,瓦莉的母亲带着瓦莉的孩子,瓦莉穿着裙子来看孩子。注意,这之前的故事全部集中在瓦莉第一天上班,她全穿着酒店的制服。而有了孩子的瓦莉却穿起了裙子,感觉也更漂亮了。她开着母亲的玩笑,因为母亲有个老情人要来看她了,而母亲也问她孩子的父亲会不会来看望孩子,瓦莉回答圣诞节会来看,说着说着,瓦莉又推着童车穿过马路,一如既往地坚定和快捷。


  8 《女收藏家》:有一种游戏可以很严肃看影碟的妙处,在于你看之前对影碟的内容永远是一无所知,而且在夜深人静之时,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而法国电影的妙处在于它对那些老题材永远在尝试新的表现手法,有时尝试的结果可能很另类,也很枯燥,但它就是要与众不同。这本被称作《女收藏家》或《收藏男人的女人》名称的电影其实跟没有多少关系,所谓男女主人公一场猫捉老鼠的追逐游戏,也处理得很干净,干净到常人所不能理解的程度。与其说是猫捉老鼠,倒不如说是两只猫之间的游戏,他们是对等的,对峙的,充满悬念,但同时也是散漫的,松弛的,还有枯燥的。海边独宅,两男一女,这都是故事的元素,可能性与非可能性,就看你怎么编故事了。而法国人总喜欢在叙述方式上搞点新意思,把去年有可能是一场艳遇的故事处理得很内心独白,也很哲理。面对来自的威胁,男主人公不得不一次次放下书本,一次次走近女主人公。女主人公永远是漫不经心的,面带微笑的,这里就有一种危险在内。对话,对话,还是对话,没有常见的戏剧冲突。它只是一种内心的冲突。男女间的那样一种关系,照我看完全可以放弃或者就正式走到一起。但是《女收藏家》却不这样处理。它不像人们理解的那样,那个女收藏家只是收藏男人,她更多地只是收藏一种记忆。这难免让人隐隐感到诱惑和遗憾。而影片开头,几个人在讨论丑女人的问题,这种看似闲笔的情节,让我觉得这实际上是一部很说教的片子,它能获得某些影评人的好评,说明西方人对电影的理解,有时也可以是一种很严肃的游戏。当游戏成为一种严肃,你可以想见此片的可看性。


  欧洲电影的另类,就是表现影片的多种可能。在多种可能之中,我们的选择才成为一种可能,无论是严肃的游戏还是游戏的严肃性,即使是在男女关系上。我是在侯麦获2001年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之后,才知道这是他的一个小作品,包括《巴黎的约会》在内,都是我喜欢的那种电影。


  9 《夏天的故事》:他到底需要什么说实在我不是特别迷恋侯麦,我是不知道侯麦为何人的情况下看了他的一些电影的,当时觉得不错,但也没有那种非常大的震撼,这本《夏天的故事》又译《夏日的诱惑》的,是完全充着侯麦才看的,看了后才觉得一如《女收藏家》的风格,在男女絮絮叨叨中展开故事,尤如展开那海滩和海,一个瘦长的青年在沙滩上漫无目的地走着,然后遇到一个女子然后是第二个然后碰到他等待的那个女子,他在这三个女子中犹豫徘徊,他必须放弃然后才可能选择,但这种放弃和选择都不会是致命的那一种,所以在我看来,故事是没有结果的那一种。法国电影,除了那种剧情片,都是没有结果的那一种。它表现了什么,它表现了人的一种状态;它诱惑了你但最后只是给你一种感觉,就像唇上一个轻轻的吻。其中第二个女子颇有风情,但她的原则是不会认识一个男子之后就跟他上床的。其他两位女人也都有这样那样的游戏规则。这使得付出和得到不在一个度量衡的标准上。


  小伙子是个热爱作曲的数学硕士,他利用假期来到海边,他在等待一个他爱恋的姑娘,这种等待是不确定的,而且随着日历的翻转越来越没希望,而在这个过程中,小伙子跟另两个姑娘的感觉越来越好,虽然这种好不是说要上床什么的,他们只是谈生活谈理想谈音乐谈去某个海岛渡假的打算,但正在这时,那等待中的姑娘却出现了,但是她却并不把小伙子当一回事,她在乎但是她有她的生活圈,她并不因小伙子的痴情而改变她的行程,而另两个姑娘,似乎成了这一个姑娘的替代品,特别是那个研究民族宗教学又在餐馆打工的姑娘,她也爱上了小伙子但又有一种距离跨不过去,而小伙子呢虽然也感觉她不错,但是眼看他的假期快到了,而那姑娘的情人也要来了。。。他不得不作出抉择了,在那么多的犹豫徘徊之后,小伙子坐着船离开了海岛,不知他是不是明白:他到底需要什么。



  你想等待的东西它不来,即使来了发现也是平平而已;而你有感觉的东西却又不能及时抓住??这可能是我们大家共同的问题。这是侯麦。。。多少有点枯燥的侯麦带给我们的。


  10. 《疯狂夜》:越看越冷静越看到后面就越疯狂不起来了。起先是被题材吸引,后是被男女主角的表演吸引,到最后是被一种无奈和无望的气氛所笼罩。当然你是能解脱出来的,你抽一根烟喝一口茶或听一段音乐,就可以从疯狂夜中解脱出来,但是西里尔-科拉尔就是不行。当19933 8 日,该片在第十八届恺撒电影节上获最佳影片时,科拉尔没有等到这一天,他于三月五日告别了这个冷漠而温暖的世界。于是《疯狂夜》成为电影史上的一个事件被人谈论。。。跟艾滋有关又无关。科拉尔集编导演于一身无疑是个传奇和英雄,女主角罗曼娜-波林在领奖台上呼唤科拉尔的名字时,我相信这不是表演而是生活本身。


  而对于科拉尔来说,《疯狂夜》太像一个行为艺术了。他用生命完成这个诀世的作品,他才三十五岁。


  他的微笑他的深情的注视他的挣扎他的平静,应该说都是很具魅力的。他的微笑是法国式的;他的深情的注视是男人式的;他的挣扎并非病态而是健康;他的平静是大海的平静??因为这是一个事件,所以看的时候感觉它有纪录片风格。它纪录了一个艾滋患者的爱情和绝望。


  因为科拉尔,我差点忘了罗曼娜-波林,我喜欢的一个女人,我不得不在提到过《米娜的故事》之后再次提到她,她的鼻翼上有一颗明显的肉痣,她算不上艳为天人但是痴情疯狂,为爱而愿意付出一切,为爱而愿意拯救科拉尔,并且为此住院为此生下一个科拉尔的孩子。。。这就是一个女人所能做到的。所以她获最有希望女演员奖是自然而然的。她的眼神有极其纯情的一面,而她的身材又极具诱惑,我知道法国这样的女演员不会太少,但是罗曼娜-波林还是无人能抵。但是科拉尔或者说他扮演的让能抵抗,因为他是双性恋者,因为他还喜欢到最肮脏的角落里用五分钟解决问题。


  科拉尔本来仅仅是编导,但最后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最后只好自己演自己。电影本身就是根据他的自传体小说改编的。抗体呈阳性,做爱时又没有任何预防措施。当科拉尔意识到要向爱人承认这一点时,可以想见的痛苦。他扮演让,罗曼娜扮演罗娜,他们表演戏。罗娜讲十三岁时第一次做爱,让讲黄段子,法国电影有时真的做到了色食性的统一。他们讲性就像在讲幼儿园丢手帕的游戏,但是我还是很为罗曼娜的表演而感到吃惊,因为他是在跟一个艾滋患者拥抱接吻演床上戏。虽然常识人人都懂,但是要表现常识爱的常识却并非人人都会。


  而至于电影本身,即使除去男女主角,也还是一部可看性非常强的片子,其他配角的戏也常有神来之笔,如两位主角的母亲,她们在爱情生活中怎么样?当然因为科拉尔是集编导演于一身,所以他的戏就相对集中了些,特别是结尾,还是很浪漫抒情。我相信科拉尔有理由这样表现。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