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老几网友领导万维网友进行精神道德层次的探讨,深表敬意!《论范例》有专门“范例道德”一章,我这里先把过去发过的重发作为讨论。 谢谢大家! ======================== 道德的四个层次 最近关于中国文化的讨论,也涉及到道德问题。因为在中国文化中,有相当多关于道德行为的讨论,甚至有人干脆说,中国文化就是“道德文化”。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但我又需要考虑究竟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本质? 思前想后,我觉得中国文化是个“工具文化”,或叫“敲门砖文化”。 这有两个意思,一是中国文化里什么都有,象个“百宝箱”,工具箱当然是拿来用的,不是敬的。二是中国文化的即使“最坚强”的守卫者,也缺乏一种神圣的卫道士精神。对多数人来说,中国文化就是“拿来用”的工具,至于选择什么,是你自己的事。 毛泽东谈老百姓的信仰时,曾说过大概的意思:老百姓对信仰是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用得着就信,用不着就不信。村子里的破庙一般在村尾,平时没人想到。我反对他个人,但我认同他这个看法。 据说,当16世纪意大利神甫俐窦玛到中国传教时,他为中国人如此宽容地接受他的宗教感到震惊。与他想象的象西方国家对异教的抵抗大为不同,由此他大赞中国当地的官吏百姓。 用今天的话来说,这位神甫被“忽悠”了,因为对宗教这么不当回事,他恐怕是从西到东经过这么多国家,第一次见到。中国人对宗教的态度都是如此。这个“儒释道”在破庙里全都“一勺烩了”。对那个平时日常的“道德”说教,国人能看的“高到”哪里去呢?在这个“道德”下,中国人歌颂了千百年唐明皇与扬贵妃的“真正爱情”。今天毛泽东的“机要秘书”到处作报告题字,无限风光。这都说明我们中国人捍卫的道德是什么。你不信中国有道德?你也乱伦试试?或找个机要秘书,看你敢不敢让你的大奶知道?你周围的“道德”的人们,不用吐沫淹死你才怪呢,而且还包括你的家人。这就是我们的“道德”文化。 中国人的这种道德观,是民族性的无疑了。能不能将它发扬光大,成为“普世价值”呢?中国人喜欢这句孔子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称其为方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原则。其实这句话本身是有缺陷的。这个缺陷在于,“不欲”是一个完全的主观的标准。而单纯的主观标准,不具有备普遍性,因此不可用于他人。即使从主观上讲,这句话也不包括如果“欲”怎么办的道德标准。如最近中共在西藏建房子遭到了西方的批评,中共问,给西藏人民盖房子违法了什么人权?好比皇帝令你穿赏赐的黄马褂,你不从,掉了脑袋实在是你的错了。 有没有更普遍适用的道德呢?这更高一阶的道德概念,由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尤其是亚里士多德提出,他们是一些更普遍的道德范畴。他们的道德概念互相影响,在细节方面不同,主张大略相同。柏拉图认为,道德应该建立在理性上面。柏拉图认为的道德的目的是“善”。而达到善原则“自我完善”,是通过“智慧,勇气,正义,克制”品德来完成。亚氏认为美好的品德来自掌握“平衡”,例如,“勇气是两种感觉(恐惧和自信)之间的平衡点,并以此平衡点为基础采取的行动(勇气的行动)。太多恐惧、太少自信会导致懦弱,而太少恐惧、太多自信则会导致草率、愚蠢的抉择。亚里士多德说找出事物的平衡点是找出幸福的关键,而幸福本身则是最终的至善形式。介于两者之间的那个平衡点也常被称为中庸之道(Golden Mean)。” 显而易见,古希腊哲人们提出的道德观念,比中国文化的道德观念有更普遍的适用性,因为他们的出发点是人性,人的理性和普遍的社会生活。而不是象中国儒家的学说一样,举例来说,是为“恢复周礼”等具体目的服务的。 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古希腊哲学家们主张的道德伦理观念,也还有其局限性。他们局限是,从具体道德行为的后果,来判断一个行为的“善”与“恶”。这就有点“目的第一不计手段”的含义。用极端的例子说,一个人如果从来不讲道德,只要在临死前作一件“好事”,便被可判定他是个“有道德”的人,落下一个好名声,他就可以死后进入天堂。 德国理性主义的大师康德,看出了此道德学的问题,提出了更高一层的道德观:先验道德原则。什么叫“先验道德原则”这个东东?它的基本意思是,不是根据行为的“后果”,而是根据行为的“动机”,来作为判断伦理道德的标准。为此,康同学提出了几个原则(“实践理性批判”)。康德提出了道德的三个“自律原则”:1 普遍性;2 人为目的;3 道德立法。普遍性,意思类似“人同此心”,或“己所不欲,勿施予人”;人为目的,是说待人如己,不可利用他人;道德立法,即每人都遵从道德,如同自己创立的一样。可以看成,康德从“自然人”的角度提出的这些“普遍性”的原则,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文化。其道德观的深远与前瞻,在人类思想世上独步一时。 康德的哲学和道德原则,对西方世界的社会和历史影响深远,他更加牢固树立起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西方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让我们再回到中国文化中。在《礼记•大学》中有“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中国知识分子最终要取得的是“平天下” - 这是政治范畴的概念。 与西方知识分子相比,我们还缺什么吗?不懂追求真理。真理的概念,是作为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高和最后的概念。是在即使“天下大同”后,天下不用平了,但仍然要作的事。联系到道德伦理学的真理追求上,就是探究是否有更高于康德先验道德的层次的真理?有。这就是新的哲学“绝学”的下的新“道学” - “内道学”。 第十九节 范例道德的双核心之一:“动” 第十九节 价值 范例道德的双核心之二-价值 德国二十世纪哲学家,海德格尔,是人类的”悖论”之一。 一方面,他是一个臭名昭著的纳粹分子。到战后,面对希特勒屠杀几百万犹太人的 事实,他不置一词,没一句道歉,使很多欧洲敬仰他的知识分子大失所望。另一方 面,他的哲学思想之深刻,又是令人震惊。我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到其思想的深 邃意义。 海氏在他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中,表达了这么一个思想。他认为,西方哲学2千 多年来的传统,主要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创的以探索理性和真理为主导,过分 强调了人对自然的改造关系,而从根本上忽视了一切事物,包括人,作为”存在物” 的根本意义。他认为,尤其是到了现代,人类思想交流的信息化,既计算机时代来 临(他死于1976年),本质上是已经实现了柏拉图真理是”形式”的观点。也就是 说,海氏批评西方世界过分强调利用科学对自然的控制改造,而造成了对其他”一 切存在”事物价值的破坏。因此他的关于存在的哲学,就是要矫正这种错误倾向, 使哲学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如果我们回想一下他死后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的发展,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诸如 环境,战争,经济危机等等,不能不对海氏的警告三思了。在本书中,海氏本打算 从分析人的存在作为分析普遍“存在”的开始,最后答到找出世界普遍存在的真理。 不知何原因,第二部分再也没写成,尽管第一部分一经出版既造成轰动,至今已经 出版十五次之多,被译成各国文字。所用,海氏对人的存在(Dasein)的分析和质问, 构成了本书的核心。 从根本上看,人类在地球上存在以来,经过近亿年的进化,形成了这么多的部落和 民族,但只有西方的基督教民族文化产生了科学。而科学的力量,在近五百年以来, 使西方国家如虎添翼,其力量之威,横扫了地球上其他一切民族的文化。其他一切 种族部落文化,要么走西方的道路,要么灭亡,或者被边缘化。所用其他民族的文 化价值,都受到了空前的挑战,都不得不做出“生于死”的选择。比如,北美的印 第安人文化,东方的中国,印度等,的古老文明文化等。 西方世界在自然科学的力量下鼓舞下,自然会得出找寻谁是最有力量,最优秀的种 族的思想。这种比较,是二十世纪德国希特勒第三帝国迫害犹太人,吉普赛人等少 数民族的思想来源之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海氏本人,却想为这个第三帝国作个 柏拉图式的“哲学王”,而在政治上依附希特勒政权,但他的目的并没达到。 西方资本主义初期的发展,造成了少数人对社会多数人的奴役,导致了马克思主义 的产生,和部分国家的的反叛。马克思主义认为,最有力量的人,是无产阶级,无 产阶级是人类最先进的阶级,无产阶级革命能够解放全人类。这样,人类社会中的 “精华成分”,就从希特勒的种族选择,德意志民族,变成了社会的一部分人:无 产阶级。当这种反叛的合理性被普遍承认,造成了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产生, 但反叛的理论却是错误的。这个认识,又导致了最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的整体垮 台,和资本主义的自身根本性的改造。这些变化,使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更合理,到 现在为许多国家所接受。 这种科学理性力量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二十世纪末期以来到现在,它明 显受到其他文化的挑战。当人类看到西方的“普世价值”,如民主,自由,人权等 概念,从“茉莉花革命”以来,在阿拉伯世界被逐渐接受;同时又看到,穆斯林文 化对西方各种力量挺进中东地区造成的抵制。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长期的矛盾, 当年的911事件,到现在的中东地区的局部战争,都是例子。 从古希腊哲学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到近代五百年来,西方世界将科学的魔力, 从人类思维的瓶子里放出来,西方民族几乎在全力促使这个科学的魔力得到尽可能 无限的发挥,而不重视其他文化存在的内在价值,既今天,只是充当博物馆保存的 意义。黑格尔说,“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看来其他文化仅仅“合理”是解 释不了当前的世界范围的文化冲突了。 延续海德格尔的思路,范例哲学的道德观认为,“凡是存在的,不仅是合理的,而 且必然有其价值”。既,“凡是存在的,必有其价值”。 因为,从范例哲学的方法论,“2+1”中,就是要看到根本地“一分为二分开事物之 间联系”。也就是,人类必须要看到,科学世界和自然世界的联系,自然物的价值; 西方文化和其他文化之间的关联,认识到其他文化自身在人类历史上之所以存在, 必然有其的价值,否则他们就不会存在。 凡是出现的事物,必然不完美,必然是有缺限的事物。正如海德格尔本人一样,中 国人也许可以这样评价毛泽东。矫枉过正,是思维的规律之一,也是人类历史前行 的规律。当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看世界时,我们也许能发现人类文明前进所应走的, 更正确和美好的道路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