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讲究特权的地方,吃什么喝什么,坐什么车看什么文件,都有政策规定。现在国内密集出台的政策当中,有些是针对一个和我们有关的特殊群体,这就是吸引“海归”的优惠政策。在中国,政策就是特权,符合政策你就得到特权。大多数在国外毕业的留学生都符合这些“海归”条件,相对于十几亿中国人口,海归就是象宝塔尖一样的“特权阶层”。 这种特权对于我们海外华人有什么意义呢?他们给予我们的就是特殊的机会。米有位朋友出国的时候说,“绝对不再回来”。现在他却在国内干的热火朝天,他说原因很简单:机会,机会,还是机会。 说到机会就不得不提中国的市场。加州橘子园老板对中国市场有个简单的梦:“如果每位中国人每年吃一个加州橘子,就会多么的多么呀!”这个市场确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商业土壤。米认识一位加州的中国人,他搞了一个保健品配方,其实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就敢回国融资创业。几年后碰到他,问搞的怎么样,他轻描淡写的说: “一般般,年销售额还不到十亿”。米心里话:不到十亿?你就忽悠吧!和朋友聊天提到这个事,朋友说那是真的,这个产品在中央电视台有广告,每年广告费就几亿,好家伙,真是不服不行。不过计算一下,一瓶产品大概80元人民币,十亿人民币销售额相当于80个中国人每年合买一瓶,也挺靠谱。 在上海曾经碰到一对美国夫妇,在美国失业后,跑到上海当掮客,现在他们的商务咨询公司已经落户到南京路上的波特曼酒店。米问他为什么可以这么成功,他说:“因为越来越多的美国公司要到中国做生意,而我们既了解美国又了解中国”。这话听上去多熟悉呀!很多中国人都说过,可是把这个优势变成事业的反倒是美国人。在美国。我们的短处“是中国人”,但是如果工作和中国联系上,我们的长处就变成“是中国人”。海归正好是扬长避短。 中国是现在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方,机会当然很多。而且为了让我们利用这些机会,中国政府不断出台很多优惠政策。国家级有“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计划,各地也都有很多吸引人才计划和优惠政策。中国办事情容易攀比成风,没有最优惠,只有更优惠。有个台湾老板去中国办工厂,对这些优惠政策垂涎三尺,羡慕的不得了。他说,你做生意,政府给地给钱,天底下哪里找这样的好事? 实际上,很多海归抓住了这些机会。现在国内绝大多数新兴产业,都是海归从无到有开创起来的。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创造出一个产业,说起来也是经济发展的常态,比如汽车,飞机,微软或者搜索引擎之类的产业,都可以和某几个人联系起来。对于海外的中国人来说,在海外开创产业并不容易,但是海归就有这个可能。记得有位很成功的海归说,如果你知道几年以后的事情,你就可能发财。从技术产业化的角度看,中国的发展和美国大概有几年的差距, 从美国回到中国,就等于你预先知道了中国几年后的趋势,这就是优势。 实际情况正是如此,海归开创的新兴产业,多数都是国外已经有的产业。你只要照猫画虎搬到中国就可能成功。比如互联网搜索引擎是在美国和欧洲发明的,“百度”回国就搞出来一个产业。再比如医药外包,国外已经是个成熟产业,但是国内是零,所以“药明康德”不但是建立了一个生意,实际上开创了一个产业。 正是由于这些海归成功的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让中国政府发现海归的潜力,才出台了这么多政策。 其实海归也没有那么难。有人说“父母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回家有什么难?对于已经出国的人来说,去哪里也不是什么大事,起码没有“背井离乡”的感觉。米出国后在几个国家生活过,感觉是“工作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哪里有机会就到哪里去,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 说的这么热闹,你可能要问,那你自己怎么不海归呢?其实海归还是不海归,还真的是很个人化的问题。不过米确实也是很功利的,哪里的机会多,就会去哪里,谁说就一定不海归呢?你不要和我提这个那个“问题”,高鼻梁蓝眼睛的洋人都去中国发展,咱假洋鬼子还怕什么?难道他们不喜欢民主不喜欢蓝天白云? 腰包里面有钱,是否回国生活,不是什么大事,只要比较一下两边的生活质量,家里人论证一下可行性就可以。是否回国工作,这可不是你自己说了算的,既需要机会,也需要你个人和家庭的有足够的适应性。但是,如果想要回国创业做生意,海归这个特权就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罗曼罗兰说过:“如果有人错过机会,多半不是机会没有到来,而是机会过来时,没有伸手抓住”。说简单一点: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但是这种选择可能改变你的命运,还真的要三思而行的。 请浏览米笑的博客,阅读更多精彩博文: http://blog.creaders.net/mexi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