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庆嫂教导我们说:“听话听声儿,锣鼓听音儿。”听别人说话要听完整、听话中的含义,不然好赖不懂,蹬鼻子上脸、给脸不要脸,那就变成三青子、四愣子、二百五了。
比较明显的例子:尽人皆知的孔老夫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一般解释、理解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叫做有知识。有些人傻了吧唧的,以为承认自己不知道了,自己就很有学问、很斯文了。往往先假招子,谦虚一番,一旦别人承认他有知识了,这孙子立刻翻脸,反咬对方一口。
其实,承认自己不知道,说明您知识欠缺,有什么可“自吹”的呢?应该叫“知之为知之,不知是白痴”。
因为孔子的原话还有后半句:“患不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说: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怕得是自己不知道别人。所谓识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只有当有了这种觉悟和修为的时候,前半句才能称为“名言”。这样一来,苏格拉底的名言“我知道我的无知”显得比孔夫子更上一层楼了。
下面还有几个例子:
1、父母在,不远游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父母在的时候,不宜出去远游,因为要在家尽孝,如果出游,必定有出游的理由才行,并告知父母。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出自《庄子·养生主》。一直被许多人用于鼓舞学习者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但是,却丢掉了后面那一句“以有涯随无涯,殆矣”。那意思是: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这与原来的解释,意思完全相反。
3、三思而后行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出自《论语·公冶长》 您看,如果加上后半句,那意思明显的是,遇事三思都不够,还需要再思、再思、再再思……………
4、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后半句是: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出自道济禅师之口,加上后半句,意思完全变了,简直驴唇不对马嘴。
5、老来多健忘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白居易《偶作寄朗之》 您看,谁说老人健忘呢?相思的情人永远不会忘,越思情越深。
6、闭门造车 朱熹《〈四书〉或问》卷五:“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 意思是只要按照同一规格,就算关起们来制造车辆,使用时也能和路上的车辙完全相同。这一来,“闭门造车”的贬义完全没有了,变成了彻底的褒义词。
7、相濡以沫 《庄子·大宗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这个,就不用解释了吧,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好学的人,离智者也就不远了;无论何事都竭尽所能去做的人,离仁者也就不远了;时时刻刻把“荣辱”二字记在心上的人,离勇者也就不远了。
知此三件事的人,便可以了解为何人人都需要修身的目的了。注意,三件事儿一起出笼,别像个傻帽儿似的,动不动“知耻近乎勇”,勇你奶奶的缵儿吧。
还有一句: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出自《左传·宣公二年》。源自《左传》中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过能改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口头上的善莫大焉如同放屁。要看实际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