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发展于国际国内的特殊政治经济技术环境,形成了一套称之为两条指挥线的独特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在下达工程项目研制任务的同时,任命工程项目的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随着研制工作的细化,任命各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和单项设备、部件的主管设计师,建立起相应的设计师系统。另一方面,任命该工程项目各级行政单位的一名领导作为行政(总)指挥,配以计划及其调度系统为主,同时由机关职能部门有关人员共同组成工程项目研制工作的行政指挥线。在工程项目研制过程中,需要这两条指挥线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两者既要有主管分工,各负其责,又要相互交叉。
尽管中国在两条指挥线为主导的航天项目组织管理模式下,取得了万众瞩目的成就。然而两条指挥线所具有的双重领导的先天性制度缺陷及行政指挥系统实行党委集体领导、在决策程序和承担决策后果等方面责任不够明确的问题日益突出,并且经常会影响到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的控制水平,项目截止线后墙开始有了轱辘。随着技术和管理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先进管理方法的应用,两条指挥线项目组织管理模式正逐渐向现代化管理模式。 什么是两条指挥线政治经济技术环境呢?老玩童认为其政治经济技术环境可以归纳为:政治环境--尽快拥有战略导弹在当时对中国有着非凡的意义;经济环境--计划经济和半军事化的行政命令体系;技术环境--技术引进消化、仿制和逆向工程为主要发展途径;任务环境--各级行政单位通常全力围绕一两项工程项目开展工作。其组织结构必然是按照型号纵向配套的刚性结构,没有重要的系统构成置身于统一组织之外。 老玩童通过网上查询整理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过去组织框架如下: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一院一部,又称总体设计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单位。拥有总体设计、遥测外测、箭体结构、增压输送、电子化指挥、弹(轨)道、载荷、环境等几十个研究设计专业。走出了12位两院院士,培养了37位总设计师和总指挥以及众多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被外界亲切地誉为航天人才的“黄埔军校”和“总设计师的摇篮”!航天人才的“黄埔军校”好像一点也没吹牛,除一位进了秦城海龟之外,改革开放以来历任院长,航天工业总公司(航天工业部)现任总经理,河北省现任省长也出自该研究所。 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11所):中国液体火箭动力事业的发源地。成功研制的中国第一代氢氧发动机(YF-73),第二代氢氧发动机(YF-75),正在研制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主动力装置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和先进上面级发动机。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12所):主要从事地地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控制系统总体技术研究。 北京控制仪器研究所(13所):主要从事惯性仪表、惯性平台系统、惯性捷联系统及专用测试设备的研制工作。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14所):主要从事再入飞行器研究设计及机电产品研制,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性高技术研究所。 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15所):主要从事特种车研发设计、总装总成、底盘和零配件生产,同时管理和运营特种车和地面设备相关资源。 北京控制与电子技术研究所(17所):主要从事固体导弹、运载火箭控制系统总体技术研究。 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18所):主要从事导弹及运载火箭伺服控制产品研究和制造。 除了上述主体科研所外,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还设置了一些专业和服务性科研所如下:北京航天信息情报研究所(19所),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101所),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102所),北京环境强度研究所(702所),北京航天材料与工艺研究所(703所),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 (704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环境已经演变成计划和市场混合经济体系,航天技术环境由单纯技术引进消化、仿制和逆向工程到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途径。这就要求组织结构的平面化,其目的是使企业或机构能够按时地在预算范围内实现其目标,其次是构建项目管理组织事业部。老玩童所观察到变化如下。 2001年7月28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立第十研究院(航天导航技术研究院,航天时代仪器公司)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内从事惯性系统研制和生产的主要专业厂所组建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各类导航仪器、制导设备、惯性系统与仪表、光电产品、电机电器、精密仪器仪表以及计算机软硬件产品与技术的开发、制造与销售业务。原属于一院的北京控制仪器研究所和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划归十院。 2007年4月8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立第十一研究院(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致力于中国航天空气动力研究事业,该院现拥有技术先进、配套齐全的低速、亚跨超、高超声速风洞以及电弧加热器、电弧风洞等专用试验设备20多座以及与之配套的先进测控系统。原属于一院的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划归十一院 与此同时,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也进行自身组织的调整,新设了研究发展中心,战术武器事业部,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