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千古第一奇案
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
第八识的特点虽然也有被西方人称为
“自私的生物大分子”的痕迹
(参见《思想的形成》书后附录《自私的基因》摘编),
但由于第八识的物质基础
是处在极微物质的“海洋”中的
(科学界将其称为“原始汤”)。

因之第八识终究掀不起大浪
(第八识的性质是不能遮蔽圣性的),
但是在第七识中,这种情况却发生了变化。

在第七识中,
由于是那些较为粗重之物作了第七识的物质基础,
并且所谓“生物分子”进一步在刹那中
“集聚、浓缩或合和”,
就是说‘第七识’恒审思量地
围绕着某一“粗作影像”在运化着……。
这个“粗作影像”(即有关‘我’的影像)
就成为某一个宇宙故事的中心!
这个有关‘我’的粗作影像
是来源于第七识的‘粗作认知能力’的,
这个笨笨的粗作认知能力,
恒常地攀缘于第八识的“细作影像”,
虽然它攀缘着第八识,
但却完全不能理解第八识,
所谓‘两颗心’未能达到‘心心相印’,
有点‘同床异梦’的意思——
第七识就这样以自己这一“小人之心”(妄心),
去揣度“第八识的精微之心”,
结果是“小人之心”无法理解“第八识之心”。
于是,一个大千世界的‘千古奇案’就此发生了——
第七识把自己的“粗作相分”(有关‘我’的影像),
误认为是真实的“自我”了!!

用一句经典的话来说,就是第七识的特点是
“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
即,第七识是心,第八识也是心,
所以说,第七识是‘以心缘心’。
这句话中的其余部分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
这里只能做一些简单介绍了
(在后面有关章节里,我们或许还会说到。)
【*‘以心缘心’,前一个心,是指‘第七识’的认识作用;
后一个心,是指‘第八识’的认识作用,
这两种作用就是所说的“两头”。
诗中所说‘带质’的意思,
是说心识能以带质因素(种子中带有事物的实有因素),
来认识所缘之境。在‘带质’前面加个真字,
是为了表明心识是‘实种’所生的。
‘实种’是可以表现事物的实有因素。如唯识上常常说的
‘性境’就是实种所生。
有关带质境的问题,有的网友打了个比喻——
第七识的心去攀缘第八识的心:
第八识的心,好比是一幅珍贵的古画,
第七识眼巴巴地拿不到这幅真迹,
没有办法就临摹了一张,这张临摹的画很像真画噢。
那被临摹的是第八识,而临摹的假画就是第七识!】 【说明】以上知识,您若没兴趣,权当故事听吧。因为如果说到物质如何从“无”到“有”,这是书本上难以描绘的,这里可能会牵涉到古代的理论:比如“河图”如何演化为“洛书”;“含先天八卦的河图”,如何演化为“含后天八卦的洛书”等等……。编者回忆上个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有一位研究古代天文学的教授,曾讲过“有关奇门遁甲与中医”的课程。这位教授讲得太好了。在座学员,每人都记了厚厚一摞笔记。在这些内容里,就有“极微物质”是通过怎样的步骤化为万物的。可惜,我们这里是学“唯识”,恕笔者就不能又去说什么“奇门遁甲”了。(未完待续) 【感恩您的阅读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