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扁杯’盛酒,放入弯曲水道,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方式。
三、兰亭盛会和兰亭序
1、兰亭盛会 东晋穆帝时期,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暮春三月, 王羲之与同道好友举行游春沐浴盛会(即祈福盛会), 王羲之在满怀踌躇中写下《兰亭集序》(简称《兰亭序》)。 《兰亭序》表现了对生命意义的感叹。 《古文观止》卷七曾说, 《兰亭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
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颂扬王羲之的书文: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时隐时现,就象轻云遮住月亮,浮动飘忽又似回风旋舞雪花),如此动人心魄的形容,可谓将王羲之的书法,赞美到极致了。 在王羲之的家族和当时崇尚‘释道’时代的影响下, 王羲之崇奉老庄学说, 但是,一个人对‘释道’的信仰 与他对人体功能的开发,有时是不对等的, 在兰亭盛会 9年后, 王羲之进入人生最后一年—— 据说他是在公元361年去逝的,终年59岁, 但是也有人认为,他是在76岁去世的。 因为对于王羲之的生卒年代有2种说法 (出生公元303年,或作321年 ;逝世公元361年,或作379年。 若从出生公元303年算起,至逝世公元379年为止, 则享年76岁,这在古代也属高寿了)。
2、将道炁(生命潜能) 与书法相结合的千古名篇 《兰亭序》全篇一气呵成,字字随势而变。 步步亦趋,随意挥洒,不主‘故常’。 这种因势生华,全凭自然的特点,表明王羲之的书文已达‘心气合一’的境界。王羲之的书法是“书之炁,必达乎道”的具体显现。 书圣推崇的宗师是汉代的蔡邕。蔡邕认为,书肇于自然。蔡邕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近在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 [蔡邕(邕,yōng,133年-192年), 河南杞县人,东汉末年名士。蔡文姬之父。] ‘中山兔毫’(一种著名毛笔)
王羲之从蔡邕的话中领悟到,默坐静思, 即是在抛除了俗事之后,安静心神, 以此沉静之心,来开发自身潜能,然后再来书写。
王羲之《书论》云:
“凡‘书’贵乎沉静,令, 意在笔前,字居心后, 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又在《题卫夫人<笔陈图>后》说:
“夫欲书者, 先乾‘研墨’,凝神静思。”
这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精神, 是书圣得以成功的法宝。 《晋书·谢安传》载: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初度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 王羲之与清谈名士,彼此引为同道,隐遁山林……。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