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
以下着重讲周朝的古天文学思想 以及周朝与天文学有关的学者。 周朝,分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 和东周(前770-前256年)两个时期。
(1)古天文学名句—— “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孟子·离娄》)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 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 东周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离娄》原文
“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1), 故者以利为本(2)。 所恶於智者,为其凿也, 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 则无恶於智矣。 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 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 则智亦大矣。 天之高也, 星辰之远也, 苟求其故, 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3)
【注释】 (1)故:这里当‘本原’讲; (2)利:朱熹《集注》云: “犹顺也,语其自然之势也。” (3)日至:日子到达。朱熹《集注》云: “天虽高,星辰虽远, 然求其已然之迹,则其运有常, 虽千岁之久,其时日可坐而得。”
【译文】 孟子说: “普天之下所谈论的人性, 不过是行为的本原罢了, 本原的东西以顺乎自然为原则。 智者不喜欢穿凿附会, 如果智者能像大禹那样疏通水流, 就不会有碍智慧了。 大禹疏通水流, 让水自然地流通, 如果智者也能按照自然行事, 则智亦大矣。 天如此高, 星辰如此远, 假如寻求他们的本原, 千年时日则坐而可知。” 此处的‘坐’ 即有寻求规律的意思, 也有返观内视的意思。
(2)荀子说“天行有常。” (《苟子·天论》)。
荀子(前336年?-前236年?), 周朝战国末期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人。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提倡性恶论; 人们常将之与孟子的“性善论”相比较。
(3)《天问》 《天问》是战国时期屈原的作品。 《天问》通篇是作者对天地、自然等现象的发问。 这篇长诗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气吞寰宇的开头: 【原文】 曰: 遂1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 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2,谁能极3之? 冯翼惟象4,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 惟时何为5? 阴阳三合6,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7,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 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8,天极焉加9? 八柱何当10,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11,安放安属12? 隅隈多有13,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14?十二焉分15? 日月安属? 列星安陈? 【注释】 1.遂:往。 2.冥昭:指昼夜。 瞢(méng)暗:昏暗不明的样子。 3.极:穷究。 4.冯(píng)翼:大气鼓荡的样子。 象:本无实物存在的只可想象的形。 5.时:通“是”,这样。 6.三合:参错相合。三,通“参”。 7.圜(yuán):天体。九重:九层。 8.斡(guǎn):转轴。维:绳。 9.天极:天的顶端。加:安放。 10.八柱:古代传说有八座大山 做支撑天空的柱子。当:在。 11.九天:指天的中央和八方。际:边界。 12.属:连接。 13.隅:角落。隈(wēi):弯曲的地方。 14.沓(tà):会合,指天地相合。 15.十二:指古天文学家把天划分的十二区, 每区都有星宿做标记。
【译文】 问: 远古开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给后代? 天地尚未成形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 明暗不分混沌一片,谁能够探究其中原因? 大气一团迷蒙无物,凭什么将它识别认清? 白天光明夜日屯黑暗,究竞它是如何安排? 阴阳参合而生万物,何为本源何为演变? 传说青天浩渺共有九重,是谁曾去环绕量度? 如此规模巨大的工程,是谁开始把它建造? 斗柄的轴绳系在何处?天极遥远延伸到何方? 八个擎天之柱撑在哪里?大地为何低陷东南? 天的中央与八方四面,究竟在哪里依傍相连? 边边相交隅角众多,有谁能统计周全? 天在哪里与地交会?十二区域怎样划分? 日月天体如何连属?众星列陈究竟何如?
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
【鸣谢】
部分图片取自网络,谨此致以谢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