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
量子之境 十日谈 第四日 四、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
www.rpgwebgame.com 1 年轻的爱因斯坦对“热辐射定律”的思考: 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写博士论文期间(1900年之前), 对原子振动与普朗克公式所表现的量子运动, 二者的联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爱因斯坦想: 既然原子的运动与量子的热辐射有相似性, 那么,热辐射中的量子会不会, 在实体上,也具有原子性呢?
光的能量会不会也象原子那样 成为一个“光粒子”呢? 光是否是一系列浓缩的“波包”, 而且每个“波包”的能量, 等于普朗克量子 hf 的能量? ( ‘hf ’ 即,普朗克常数 h 乘以 光的频率 f ) 爱因斯坦继续想 当电子发光时,即是产生了“光包”, 当光被吸收时,“光包”即消失了? 为了证明这些想法,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实验作为研究的对象。
【说明】爱因斯坦在1900年8月毕业于瑞士苏黎世大学,当时年仅21岁,1905年3月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4月向苏黎世大学提出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博士学位(当时26岁)。爱因斯坦于1905年在《物理年鉴》发表了四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 这一年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后来已经是43岁时爱因斯坦才因发现光电效应原理而荣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 “光电效应”的产儿 —— 奇妙的“光量子” (1)发现过程
当一束光照在一块金属表面时,在一定条件下,金属的表面就会有电子逸出,就是说,出现了“光生电”现象。光电效应就是由光产生电的效应。 ‘光电效应’原是德国的赫兹
在一个论证电磁波存在的实验中被偶然发现的。
赫兹 Heinrich Hertz( l857—1894)
1887年,赫兹在证明电磁波存在的火花实验时发现:当有紫光照射时,电火花便出现得容易些。赫兹在论文里只是对这个现象进行了描述,并没有深究其中的原因。
赫兹去世后,他的助手勒纳德(Philipp Lenard)对光电现象继续研究,在进行了系统实验后,证明在金属表面,电子会因某种光照而逃逸出来,并将此命名为“光电效应”。(图)
光电效应实验blog.cechina.cn
当弧光灯发出的光束照射到锌板时,验电器的指针会摆动。 勒纳德发现,逸出电子的速度与光强无关,而与光的频率有关,并且存在一个频率下限,低于这个下限时,就不能发生光电效应。勒那德虽然发现了光电效应与照射光的频率关系,但没能解释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1905年,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工作的爱因斯坦(一位年仅
26岁的公务员),把他的注意力投向对光电效应深层意义的研究上,他将实验及思考的结果写成一篇名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的文章中。这篇文章在普朗克能量量子化基础上,提出一个新概念——光量子。爱因斯坦把组成辐射的能量子称为“光量子”(1926年后,被称为“光子”)。光量子可以很好地解释光电效应。
Albert Einstein(1879 - 1955)
1912~1915年间,美国实验物理学家密立根利用精密仪器,检验了爱因斯坦提出的光电效应现象,证明了光电效应机理的正确。 (2)为什么会产生‘光电效应’?
A. 光的波动说无法解释光电效应:
在光电效应被发现前,对于光的性质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以牛顿为代表的“微粒说”,另一种是以惠更斯为代表的“波动说”。科学家就‘光是波、还是粒子’,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论战。 对于光电效应这样一个实验事实, 光的波动说是无法解释的 : ‘波动说’认为,光是波,波的能量是连续的, 并且,波的能量与波的振幅即强度相关, 波的能量和光的频率无关 (在经典物理学家心目中,光强代表着光的能量,频率 则跟能量没有关系)。 如果微弱的紫光,能从金属表面打出电子来,那么很强的红光,应该更能打出电子来,但事实却与此推测相反。
【光与色彩】
眼睛可以看见的光,波长大约 在 400 纳米nm (紫色光)~700 纳米nm (红色光)的范围 { nm,纳米,长度单位。1纳米是10 ^-9米。即1 纳米 是十亿分之 1 公 尺} 。 光的波长不同,形成不同的色彩, 波长 长的偏红色; 波长短的偏蓝色。 光的振幅是光亮的强弱, 振幅愈大,色光愈亮,振幅愈小,色光愈暗。
www.pep.com.cn
未完待续 谢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