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的小城福希滕貝格,有一座漂亮的房子,那是小鎮的市政廳。熟悉當地歷史的人會告訴遊客,這裡也是蘇菲·紹爾的出生地,出生於1921年的她是當時的市長羅伯特·紹爾的女兒,這裡曾是她的家。 如果蘇菲像普通德國人那樣去生活 蘇菲·紹爾 ,只要能捱過戰爭,她應該能有一個不錯的未來。戰爭結束時,她應該是24歲。
可是,她沒能看到黎明,1943年2月22日,她死在斷頭台上。 “黎叔很生氣,後果很嚴重。”蘇菲的情況更糟糕,人民法庭判決她犯有叛國罪,因為她反對元首,當時德國的黎叔,元首阿道夫·希特勒。 和她一起被送上斷頭台的,還有她的哥哥漢斯,以及克里斯托夫·普羅布斯特,他們都是德國反抗組織“白玫瑰”的成員。 蘇菲在家裡六個孩子中排行第四,她的童年無憂無慮。 上中學後,蘇菲和她的同學們一道,加入了當時德國唯一的女性青年組織“德國少女聯盟”。她起初十分積極,但是很快態度就轉向批判,她覺得她在組織中被灌輸的東西值得質疑。 蘇菲對神學和哲學發生興趣,認為人的基本尊嚴應當受到尊重,這使得她的世界觀開始轉變,對納粹的意識形態產生了自覺的牴觸。 蘇菲學習本來很好,但是,她的中學卻險些沒畢業,因為她對學校里那些幾乎成為納粹宣傳教化的課程很反感,有些課上得十分勉強。 中學畢業後,因為喜歡孩子,她選擇了做幼兒教師。她這樣做是為了逃避參加國家勞役團,因為這是進入大學的必要條件。然而情況並非像她想象的那樣簡單。1941年春,她不得已在布隆伯格參加了半年的戰時輔助工作。 這段時間的半軍事化管理和勞動使蘇菲更加努力地思考政治形勢,她覺得自己必須進行消極的抵抗。 1942年春,蘇菲如願進入慕尼黑大學,主修生物學和哲學。她的哥哥漢斯·紹爾也在慕尼黑大學,是醫學院的學生。通過漢斯,蘇菲結識了很多朋友。 這些人的政治觀點相同,其實,最初他們並非是為了討論政治,而是因為在文藝、哲學、神學上的共同愛好聚集在一起。他們的活動豐富多彩,經常一起爬山、滑雪、聽音樂會、觀看戲劇表演,等等。 當年暑假,蘇菲在烏爾姆的一家冶金廠做戰時服務工作。此時,她的父親因為發表了對希特勒不滿的觀點而被投入監獄,因為他曾對一名下屬雇員說過幾句話,而這個情況被人告密了。 此時,漢斯和他的幾個朋友參加了反對希特勒的組織“白玫瑰”,從事地下反抗運動,主要活動是寫作和散發反納粹、反戰的秘密傳單。 漢斯起初不想讓蘇菲參加,一直對她隱瞞。但是,蘇菲最終還是知道了他們的事情。加入組織後,蘇菲明顯發揮了作用,因為身為年輕女性,她很少被黨衛隊檢查。 不幸,1943年2月18日,當蘇菲在慕尼黑大學校園散發“白玫瑰”的第六份傳單時,遭到蓋世太保逮捕。 2月22日,被人民法庭判處死刑,數小時後在慕尼黑斯塔德海姆監獄的斷頭台上被斬首。 與大清的譚嗣同不同,蘇菲不是自願被捕,但是,她被捕後所說的話,和譚嗣同當年的話有着相同的含義。 慕尼黑大學主樓中庭,1943年2月18日,蘇菲和漢斯在此被捕
審判她的是納粹的人民法庭,但是,蘇菲這個人民中的一份子並沒有多少為自己辯護的機會,在法官羅蘭·弗萊斯勒面前,她被記錄下不多的陳詞: “畢竟,有人要開這個頭,因為我們所寫的和所說的,也被許多人所認同,但是他們不敢像我們這樣表達出來。” 蘇菲的這番話,說到了黎叔的心坎里,他知道,想像蘇菲這樣發出反對聲音的人很多。但是,黎叔也知道,“他生氣的後果”將會將這種聲音窒息,只要各個窒息,至少表面上看,好像蘇菲等人的行為只是個別人的大逆不道。 人民法庭的行動很迅速,在判決作出來幾小時後,蘇菲和她的哥哥漢斯、朋友克里斯托夫就在斷頭台上被砍掉了頭顱。 德國的槍械是出了名的好,為什麼不用槍決的方式,而用斷頭台這種形式?唯一的解釋就是,這樣更能起到震懾的作用,另外,斷頭台更能突出和放大“罪行”:被處死者罪行嚴重,理當被處以極刑。 行刑時,22歲的蘇菲顯得十分鎮定,在上斷頭台前,她說了下面這樣一段話: “當沒有人願意為了正直的動機而犧牲自己的時候,我們怎敢期望正義占據上風?在這樣陽光燦爛的天氣里,我要走了。如果千萬人能記得我們的犧牲而覺醒並有所作為,我的生命又何足惜?” 當劊子手約翰·里希哈特放下鍘刀時,蘇菲的生命定格在22歲,此時距離納粹覆滅僅剩兩年的時間。 蘇菲試圖散發的第六份傳單並沒有消失,在她死後,副本被通過斯堪的納維亞秘密帶到了英國,被盟軍用來作為宣傳,改名為“慕尼黑學生宣言”。 歷史學者認為,“白玫瑰”遺產的意義在於,它宣示了人們在暴力壓制之下的自覺的抵制和反抗。 美國劇作家莉蓮·加勒特曾說:“這可能是我能想到的二十世紀最驚人的抵抗,五個年輕人,在虎狼威脅之下,要做到這些真的需要很大勇氣,這點是我很感震驚的。我知道世界比他們在的時候更好,可我不知道為什麼。” 德國,一個哲學、藝術和科學底蘊深厚的國家,傑出的人物在歷史上閃耀着光彩。你覺得哪些人是德國的驕傲呢?巴赫,歌德,俾斯麥,還是勃蘭特,愛因斯坦? 蘇菲、漢斯和克里斯托夫的墓,位於慕尼黑斯塔德海姆監獄旁邊
2003年,ZDF廣播電視台邀請德國人評選有史以來十個最重要的德國人,參加投票的人們給予了蘇菲和她的哥哥漢斯以極高的評價,他們超過了上面這幾位你所敬仰或崇拜的德國人傑。2005年2月,電影《蘇菲·紹爾:最後的日子》上映,在歐洲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上獲得多項大獎。 誠如莉蓮·加勒特所說,當希特勒的納粹政權在1945年垮台的時候,人們慶賀的不僅僅是正義和盟軍的勝利,也是蘇菲和她的“白玫瑰”朋友們夙願的實現。人們為什麼敬仰蘇菲?因為她是在人們被囚禁於封閉如鐵桶的房間時,用生命在牆壁上鑿一個小小的孔,讓光亮照進黑暗的那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