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思维学》的基本内涵
唐付民
顾名思义,思维学是研究人类思想方式与原理(思想来源)的科学,然而人类至今还没有将它建立起来。中国已故物理学家钱学森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思维科学体系”的理论。在这个理论中,钱学森提出,思维科学的基础学科应分为:“逻辑(抽象)思维学、形象(直觉)思维学、灵感思维学和社会思维学”。[1]我认为,这种理论是错误的。首先,逻辑思维学(或逻辑学)不是思维学的基础学科,其次,思维学的基础科学也不应分划为多个学科。
我认为,如果把思维科学的基础学科限定在“思维学”之内,也就是将它冠名“思维学”,则逻辑学,即钱学森所说的“逻辑思维学”就不是基础学科。因为“基础”的区别对象是“应用”,而逻辑学是指导人们如何正确“使用思维”的,具有明显的“应用性”。即它是指导人们“如何认识事物”,而不是告诉人们“人的思维是什么(是怎样的)”。
如果说“逻辑思维学”与其他思维学学科有区别,它的主要区别是研究人们的“正确思维形式。而“心理学”则是研究和反映人们的各种“心里活动”,包括情绪、感情、意志、信念等。由于任何“心里活动”都很难彻底脱离“思维”活动,而心理学本身的切入点是偏重“心理”,自然对“思维活动”的研究和反应会显得粗糙。人类至今对于自身“思维活动”的研究和掌握明显存在不少盲区,惟有建立起专门研究人类思维活动的《思维学》才能让人类充分认识自己的智慧来源。也才能充分利用和开发人类智慧的各种潜能!
如果说《逻辑学》是研究人们如何“正确思维”(反应事物)的学科,《心理学》是研究人们与思维活动有关的各种“心里行为”的学科。那《思维学》则是研究和反应人们的“思维来源”的学科。我认为,人们的“思维来源”可分为:心理思维来源和生理思维来源。也就是说,思维学应当分为《心理思维学》和《生理思维学》。生理思维学是建立在纯“物质生理”机理上的,科技界迄今视为“黑箱”,本文不做具体详细论述。本文主要介绍《心理思维学》的基本原理与构成。
我认为,人类思维活动符合人类生产活动的“四要素”:生产材料、生产技术、生产设备、生产过程。这就是说,人类的认知能力等同于“生产产品”,它需要“思维材料、生思维技术、思维设备、思维过程”才能产生出正确和有意义的思维结果(思维产品)!
一、思维材料
概念,是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材料。譬如“红”可以经过思维加工过程产生出:红衣、红花、红旗、红枣、红糖、红酒、红血液,等等。这些“产品”中的衣、花、旗、枣、糖、酒、血液等,也是可以与其它“材料”结合产出另外的“思维产品”。譬如:大衣、花草、旗手、枣庄(地名)、糖尿病、酒吧、怕血液,等等。
其实,人类还有一种“思维材料”:形象(想像)。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形象都是人类认识和反映事物的思维材料,它们相互转化且相互依存。无形的概念是通过对有形的事物特性的“综合接触”而形成,但它必须借助有形的“语言文字”才能体现(表示)出来。这就是说,人类的思维结果(产品)需要借助两种“材料”的相互转换才能充分实现。无形的概念通过有形的语言文字来体现(传递和存储),有形的语言文字又能够让人们理解(复现)无形的概念(涵义)。这有形与无形的相互转换与依存,既是人类实现各种思维加工(认知生产)的基本功能,也是人类能够传播和积累所有知识的重要根基!
当然,不管是有形的想象(形象)还是无形的概念(符号),它们既是人们认知事物的“工作材料”也是体现各种思维“产品”的形式(工具)。譬如“红枣”,可以分别用有形的图画和无形的概念(语言文字)来体现“思想产品”。也可以用作思维“材料”参与思想加工,譬如可以加工成:红枣村、红枣酒、红枣粥、红枣茶、红枣衫,等等。
二、思维技术
思维技术就是把思维材料加工成思维产品(思想成果)的方法。传统的逻辑学只是将抽象的概念理解为思维“材料”,它的思维技术只有“推理和判断”。把具体的形象(想象)也理解为思维“材料”后,思维技术应该包括:记忆、联系、作用。记忆自然可分为“记与忆”(存储和提取)。联系可分为“因果联系、并列联系、求异联系、移植联系”。作用可分为“识别、规整、计算、取舍”。因果联系是很常见的“思维技术”形式。并列联系在中文思考中也较常见(譬如同音、同义词反映)。求异联系体现为逆向思维、辩证思维、差异思维。移植联系是实现创造思维或创新思维的基本方式(机制)。
1、记忆,自然是人类(动物)实现认知活动的一项重要功能。记(存储信息)和忆(提取信息)是人类实现各种认知活动的重要功能技术,没有这种技术功能人类几乎无法实现任何认知活动。它又可以分为:主动记忆和被动记忆。“主动记忆”是指故意去记忆一项事物。“被动记忆”是指观察(学习)和思考事物时被自己的记忆技术功能实现了“自动记忆”(潜意识功能)。譬如当你走了一段路或者看了一篇文章过后,你能实现对那段路况或那篇文章内容的明确回忆,就是你的“被动记忆”(潜意识功能)功能在产生作用(做梦,也是潜意识功能的呈现)。如果你要应付一次考试需要去详细了解一门学科的知识时,你就须要去认真学习那门课程,对于该门课程的内容,通常(绝大多数人)都是需要通过“主动记忆”(或反复思考)才能完成正确答案。
便于理解这里附上一份简图:
2、联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突出的基本形式。这种基本形式能够分为四种方式反映各类事物的关系特性,它们是“因果、求异、移植、并列”。因果联系是十分常见的,譬如当闻得有人跳楼或发生火灾,通常都会联想到“产生原因”的疑问。但这种“因果联系”只能反映事物的一种特性关系。
“求异联系”是另一种 反应事物特性关系的思维方式,譬如当一友人伤害了你而去思考他的优点或者曾经关爱帮助过你的事件,便是一种“求异联系”思维。所谓“求异”就是寻找相反或者有差异的答案,它是“因果联系”无法替代的且是存在实质区别的。
“移植联系”更是与“因果联系”存在明显区别的,它是人类实现各种创新活动的思维方式。譬如“猪八戒”便是将猪的头移植到人身上从而产生出“猪头人身”的猪八戒。将蒸气动能移植到物理机车上产生(生产)出“蒸汽机车”,将电子程控技术移植到航空飞行器上产生出“航天卫星”,将人类智慧控制(反应)方式移植到电子程控物件上产生出“智能机器人”。如此等等,人类所有创造创新都是通过“移植联系”的基本思维方式得以实现的。
“并列联系”是另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以中文为主体的文化领域表现突出。因为在中文中有许多“同音字和同义词”。当我们思索“同音字或同义词”时就是在运用“并列联系”思维方式。再如,当我们要思索(罗列)所有“专制政体”国家或者“民主政体”国家时,我们都需要运用“并列联系”思维方式(功能机制)。
3、作用,也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技术方式(功能)。在逻辑学教材中有“判断”一词,这“判断”便是一种“作用思维”。它是对被反映在思维意识中的事物特性进行有意义的处理。也就是对被“感知和联系”在思维意识中的事物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认定(识别或判断)、规整(归纳整理)、计算、取舍”。
作用思维是一种“技术功能”,也是一种“技术方式”。因为它的一些具体形式是可以或需要进行人为的指导和培训的。譬如“判断”可有“因果判断、创新判断、差异判断、并列判断”,它们是可以和需要进行人为训练和规范的。否则难免存在各种缺陷或错误,当然,其他“作用方式”也是相同的。
思维技术虽然可以分为“记忆、联系、作用”三种基本形式及各自延伸出的多种具体思维技术形式,但这些不同类型和层级的思维技术形式却是会常常出现在对同一事物的认知过程中。也就是说这些不同类型和层级的思维方式是经常需要相互合作来完成对特定事物的完整和正确认知的。
三、思维过程
思维过程,等同于“生产过程”。它应该经由“生产、检验、表达”而完成(完整)。未经认真检验过的思维结果等同于未经检验的工农业产品一样是会存在“缺陷或毛病”的。检验工农业产品的方法自然会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定立标准。譬如“性能、规格、数量”。检验思维产品(结果或结论)的方法和标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逻辑认知标准,一种是创新认知标准。逻辑认知标准通常指符合事实和正义的标准,包括各种逻辑论证方式和逻辑规则(规律)。巳有的逻辑学教材中明确的逻辑规律(规则)有“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我在有关逻辑学基本原理中还提出了与之并立的“事件相关律、矛盾对称律、范围确定律、完整事物律”。(详见唐付民论:“千年法典”)
创新认知标准,属于“创新学”的内容,但这门学科似乎没有完全成熟的统一标准(体系)。我认为人类在实现各种创新认知活动中是离不开对被创新(创造)产品的各项标准进行有效检验的。主要需要进行“先进性、实用性、负效性”认定。不具备先进性的产品自然是沒有积极(进步)意义的,而缺乏实用性的产品是没有社会价值的。“负效性”(负作用)应该是创新产品的重要检验成分!只注重“创新性”而忽略对创新产品的“负作用”认真检验所造成的危害很可能是沉重和深远的!譬如一些农药、抗生素等和一次性用品所产生的“负作用”是会严重伤害人类利益的。
四、思维设备
生产工业产品,除了需要“生产材料、生产技术、生产过程”更离不开“生产设备”(工具)。同理,产生思维产品(结果或结论)也是需要“思维设备”的,这个设备便是“人脑”。但是,仅仅把人的“大脑”确定为实现各种认知活动的“设备(器官)”,无疑是会出错的!事实上“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大脑皮层”的共同合作,人体(人类)才能实现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和改造(创新)。
在“思维材料、思维技术、思维设备”的共同合作下,经过“思维过程”人体(人类)才能得出对各类现实事物的正确认知和有意改造(创新创造)。“思维设备”理论原理涉及非常专业和全面(系统)的神经生理学(或认知生理学)知识,需要专门的系统文章进行阐述,这里不做具体论述。它是需要(或能够)对“心理思维学”(包含心理学、逻辑学、创新学)提出(描述)的各种具体形式和原理进行全面印证(验证)的!
本文只是对决定人类(人体)认知活动的方式和标准,从“心理学、逻辑学、创新学”意义上作出综合(系统)性的协同解读(简述)。希望有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及爱好者,能够从不同角度提出质疑和修改意见,为促进影响人类各种重要活动的该门科学尽快建立,造福人类!
[1]、钱学森:《思维科学》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思维科学研究所出版 1985年第一期第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