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型纪录片【十字架】中,有一首描绘大陆家庭教会的歌曲:“这里有神的同在,这里有神的言语,这里有圣灵的恩膏,这里是另一个天地。”十多年来虽多次回国探亲观光,却一直无缘进入大陆家庭教会。 今年十月,我终于在朋友的引导下,第一次走进了这个天地。 “明天,你将与商学院长Y老师见面,他是K市大学校园团契的成员。”我自台北直飞大陆,前来接应的中学老同学便为我安排了行程。她不是基督徒,是在大学做学生工作的党员。然而在我们多次的隔海“电话煲”及电邮中,她表达了对我在美国的教会生活“非常有兴趣”。甚至,她还认真观看了我寄去的【十字架】DVD! 在她的介绍下,我与她的同事,一位年轻的副教授—F老师接上关系。她是自北方某大学毕业的心理学硕士,作为“人才”被引进这个南方城市。因工作中发生很多不愉快,茫然中踏进教会。那是一个寒风习习的日子,教会唱诗班的一群孩子正在练习。她的心突然被歌声感动,眼泪流出时便决定受洗。她形容自己当时“神游化外”,似乎有一双无形大手拉着自己一路向前。 我们一见如故,F尊称我为大姐,急切地问询“如何在心理辅导培训课中放入圣经的价值观?”自此她便成为我在K市的“地陪”之一。因为她与Y同在一个校园团契,因此与Y见面自然不能没有她的陪同。 Y所在的商学院是近年“大学产业化”的新校园之一,豪华的办公教学楼竟有几分欧美建筑风格。自我介绍,端茶倒水,客套之后便直奔主题。 “像你这样的【革命后代】,又身处【体制】内,怎么会信基督,又怎样持守?”简单询问了他的家世背景和学历,我单刀直入,毫不客气。 他的回答让我忍俊不禁:“去美国威斯康辛读MBA,一下飞机场就被一车拉进教会。神的拣选,逃都逃不掉!”我加了一句:“当然也是我们的理想主义世界观最好的归宿。”他眼睛一亮,提议我们一起去品尝他的家乡菜-一家傣式餐厅。 离开办公室后他的语气更加轻松起来。他谈到刚发生的新闻:刘晓波获诺贝尔和平奖的消息。交谈中得知:此地的家庭教会有三百多家,校园团契则不胜枚举。“有天去某居民楼参加查经,敲错门后才发现,那里是另一个查经小组!”他感慨地说:“人心饥渴真理的教导,谁能控制和阻止!” 晚餐中,我们继续交流。“Y老师,我很佩服你。因为你是第一线的战士。我愿意为你代祷!”我听到他如何在“潜规则”盛行的大陆官场中,靠主的力量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并开始在教导毕业班学生时,以基督教价值观为讲义的核心。 “以前说,性格决定命运。错!是价值观决定命运!”他激动地说:“中国的教育出了问题,学生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只看考分,不问思想。学生普遍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更谈不上有高尚的品格和抗压能力了!” “是啊,教育是一国之本。教导中怎么可以没有信仰?”我非常赞同。 Y那晚非常感慨,跟我和F推心置腹。“我们基督徒跟世人一样,也会有血气会犯罪,然而我们的“特权”是:可以来到主的面前认罪悔改。因为我们是被赎的人!” 没有丝毫“官气”“空话”,他视我们为主内肢体。据F说:他放弃了在投资银行的高薪职位,甘降半薪接受现在的位置。甘为“体制内边缘人”的他,曾经历过许多试探和诱惑。然而,他顶住并坚持着自己的理念。其理想就是:让基督的价值观直接进入大学教育系统!我深为感动。 接下来,就是造访小学同学所在的“蒙爱小家”教会了。说起这位老同学-M,她曾经是我小学时的“对头”。同为“班干部”的我们,几乎没有意见一致的时候。相争相忌到最后彻底不说话,进入初中时,我为了跟她分开而主动放弃了去“特殊人才班”的机会。 听说我们都有了共同的信仰后,她给我来了一封感情真挚地邮件。接下来,我开始给她打电话,交谈中惊奇地发现彼此有很多共同的心路历程。这次再见,在嘲笑彼此的身材时,却非常惊喜我们的“殊路同归”。跟她见面的当天,我因“水土不服”腹泻至脱水。她扶持我回她家睡下,端水送药,殷殷垂询。她的“特护”,代祷,都让我在昏睡中体会到一种超越亲情的依靠和温暖。 时间有限,我只参加了“老年组”及“青年组”的两场聚会。“老年组”聚会开始,大 家在圣诗的音乐中有一段“健身舞”,与今年初我在以色列看到的“歌声与舞蹈同 步”相近。“青年组”的聚会则与北美的一些华人教会相似。在跟他们分享我自己的信 主经历后,也跟医院探访代祷及用京剧演唱圣诗的姐妹有交流。这个新建的居民小 区中,有很多这样的聚会。甚至,还见到许多西方人进出这个社区。据说都是以办 实业或教学为职业的传教士! 知道这个教会曾多次遭公安局前来搜查,甚至传道人C老师家也受到手持“搜查令”的公安进入。这位毕业于某大学英文系的中年人,在叙述此事时一脸的安详和淡定。 “你不害怕吗?”我探询地问道。 “不怕,他们来了我跟他们传福音!”他笑着说:“他们反而紧张得大汗淋漓,记录的手都在颤抖!” 我们一起笑了。是啊,有主同在的人,为何要惧怕这些被黑暗势力所控制的人呢?我对他的勇敢深为敬佩。 就在“蒙爱小家”聚会的居民小楼中,我见到一个基督教书店!看到许多中外基督教书籍在此有序陈列出售,兴奋莫名。在我的推荐下,F和M都买了黄维仁博士的书【爱就是彼此珍惜】。 在这个我出生成长的西南城市中,我跟许多小学,中学的老师,同学们也有一些聚会。两相比较,深深体会着有无信仰直接反映在婚姻家庭的幸福指数中。 我的许多中小学女同学,有着很好的学历和工作,但婚姻却走入绝境。已经离婚,正在闹离婚,婚外情,婚内分居者不在少数。面对一起长大的我,她们并不避讳自己的失望和郁闷。她们排解痛苦的途径,是酗酒,打牌,迪厅K歌,甚至醉酒后男女群杂地睡在一起,,, 听到这些“醉生梦死”的生活,竟发生在昔日亲密无间的好友身上,我痛心至极! 本着“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想法,我将自己的一些文章与她们分享。因为我知道,在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的大陆知识分子,对“道理”都深为抗拒。然而,真实的人生故事,却是没有人会拒绝听的。 X市,大陆北方重镇。那里有我多年关心代祷的一位朋友。L是我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医学院时结识的。当时她一人在海外,诸事不顺。苦闷孤独时就会约我在午餐时间诉苦。我很理解她的苦,也知道与我家庭背景类似的她,问题出在哪里。“孤芳自赏”,“众人皆醉我独醒”,是我们与外界格格不入时的自我安慰剂。然而,我们真的可以脱离现实世界而“特立独行”吗? 在我的要求下,她为我联络了两位基督徒姐妹。Z是一位热心的退休医生,一见面就告诉我许多本市基督教团体的消息。在她的安排下,另一位年轻到姐妹H,就承担起“地陪”的责任。她在大学计算系任教,所以我们就访问了校园中的教师祷告小组,一家心理咨询公司,与当地一家规模很大的教会牧师L老师交谈,其间还与几位退休艺术家一起午餐,最后,则是与一位接手了一份社会杂志的主编-X,一起谈文字事工的意向。当我和她一起为这份杂志同心祷告时,我们都不由地流泪了! 每次到大陆,在目睹着经济的发展和道德的滑落同步时,我的心都很沉重!而这份杂志,正是面对中小学家长和学校领导的。我跟X约定,同心协力去办这份杂志,让基督的价值观在文字中呈现。我答应她定期投稿,也尽力为她宣传。 文字宣教,也许还不是华人教会的“主流”,但如果我们不去占领这个阵地,其它宗教思潮一定会占满所有的角落!现今网路电视电影及文学戏剧中,各种思想学说大行其道。在大陆,因为当局的默许,佛教道教充斥各个旅游场所,基督教则处在“边缘状态”。然而因为真光的力量无处不在,我欣喜地看见这些年来基督教思想在大陆的成长。尤其这次接触了如此多的老中青知识分子基督徒,他们普遍体现出一种全新的精神状态。我跟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兄姐妹在一起,真正体会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温暖! 现在的美国,已经充满了圣诞节庆的气氛。在我们可以自由地聚会祷告时,我格外思念大陆家庭教会的主内肢体。愿你们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