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侍丁·养老·庆丰朝96岁老太太正能量深夜摆摊 河南郑州夜市上,发现一位96岁的老太太在摆摊卖饼子。老太太老伴已经去世,三个孩子都在周口老家,她一个人在郑州每天晚上从十二点摆摊到凌晨五点钟,已经坚持了三十年。据说老太太儿子劝过老太太,但老太太坚持要干。这则视频被《人民日报》的微博发表以后,瞬间引爆,点赞过两万,转发和评论超过三千。北京晚报,央视等也点赞,更加了些名句:人活的通透,人老也要活的有价值,等等。显然,这位老太太在变成励志的正能量。
历朝 侍丁 制度
《礼记》:“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政府对有老人需要赡养的家庭,减免其税收与徭役。 《礼记·王制》:“五十异粻,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寝。50岁以上的老人,要给他们吃细粮;60岁以上的老人,要给他们吃肉,对70岁以上的老人,要在他们的饭食中增加副食;对80岁以上的老人,要让他们吃些珍馐美味。对90岁以上老人,就得在床前伺候饮食了。 《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路问孔子心中理想社会的人,他说道: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圣人说他的理想是老人能安度晚年,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儿童有人抚养。 西汉时,家有九十岁老人,可免除一人的徭役; 家有八十岁的老人,减免两口人的人头税。唐朝时,男子七十五以上、妇人七十以上,可免除其家庭成员的徭役一名。宋朝时,有八十岁老人的家庭,可免纳家庭成员的“身丁钱”,并免除其中一名男丁的服役义务。明清也一样,如《清律例》规定,“军、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一丁侍养,免其杂泛差役”。 存留养亲 制度
北魏时期,政府为保证老人有儿女所养,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北魏律·名例》:“诸犯死,若祖父母、父母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终则从流,不在原赦之例。” 如果犯人的直系长辈老无所养,则国家应当对这个犯人减刑或刑罚缓期执行,即便坐牢,也一般关押在当地,不会流放到外地,以便其可以随时回家照顾老人。为了达到赡养老人的目的,可以赦免犯人一些不太严重的罪行。 《唐律疏议·名例》:“诸犯徒应役,而家无兼丁者”条的规定,徒一年,加杖一百二十,不居作;一等加二十。 明清律《名例律》犯罪存留养亲条规定徒流犯祖父母、父母老(年七十)疾(废疾)无人侍养者,止杖一百,佘罪收赎,存留养亲。 政府养老制度
汉文帝《文帝纪》中的养老令:“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具体补贴为:年八十以上,赐米每人每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年九十以上,又赐帛每人二疋,絮三斤。 汉武帝《汉书·武帝纪》中则记载,武帝更要求不得将受赐者召集会聚在一起统一散发,而是县乡基层干部要亲自送赐品上门,优渥敬重。 公元521年,南朝的梁武帝开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养老院“独孤院”,专门收养老人和孤儿。 唐代,国家强盛,养老院更为普遍,称为“悲田院”。 至大宋,名副其实的养老院出现。“居养院”福利养老机构遍布天下,成为系统的国家制度。“居养院”为全国贫困、孤寡老人提供“老有成养”的保障,并立法:“居养鳏寡孤独之人,其老者并年满五十岁以上,许行收养,诸路依此。”凡50岁以上的鳏寡孤独老人,可以进入国家在京师及诸路开设的福利院养老。国家给的养济标准一般为每人每日一升米,10文钱; 80岁以上的居养老人,政府还有额外补助,另给大米及柴钱; 90岁以上老人每日有酱菜钱20文,夏天给布衣,冬季给棉衣。 明朝与清朝,基本上都保留了宋代的居养院建制。但只收贫困老人。 当今庆丰朝。96岁深夜摆摊的老太太,可以让人佩服让人敬仰。还有103岁老奶奶靠死垃圾养活孙子的呢?
读史明白了过去的封建帝王不都是座大山压在人民的头上,他们也有对老人们的赡养措施。
当今红朝国家主流媒体天天播放着大好形势,庆丰帝刚刚自豪地宣布了天朝已经是小康了。这时看着一个96岁的老太太深夜摆摊,要弄成个正能量。 有没有想到派个采访组去看看老太太家是真的不缺钱? 只是喜欢去做,就是想活出个价值?就是想活个通透? 去了解一下老太太有没有养老保障?政府每月给了老太太多少养老金? 点赞的同学有没有想过要是自己家的老太太96岁还去深夜摆摊卖饼的感受? 那位103岁的老奶奶也是为了活个通透? 总有那么一些良心坏了的人,美化苦难,无耻地消费底层人,把苦难说得鼓舞人心。天朝的人民日报央视北京晚报点赞着96岁老太太深夜摆摊卖饼,炒成正能量,有没有点心虚?无耻? 04/14/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