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9. 1924年9月,第一屆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成立,設董事15名。名單如下: (1)中國董事10名,由中國外交部,教育部指定: 顏惠慶,顧維鈞,施肇基,張伯苓,郭秉文,蔣夢麟,范源濂,黃炎培,周詒春,丁文江 (2)美國董事5名,由美國駐華公使館指定: 孟祿, 杜威 ( John Dewey), 貝克(J. E. Baker),貝諾德 ( C. R. Bennett) , 顧林 ( Roger. S. Greene) 10. 美國第二次退回庚款歷年如下: 1925 1,423,200 美元 1927 1,329,190 美元 1928 1,155,386 美元 1929 1,171,903 國幣 1930 1,432,808 國幣 1931 2,153,111 國幣 1932 1,518,057 國幣 1933 744,523 國幣(本年中國緩付一年) 1934 1,655,377 國幣 1935 1,446,106 國幣 1936 1,336,697 國幣 1937 1,778,401 國幣 11. 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自1925年成立至1945年,在中國開展的文化教育事業主要有下列10項: (1)設立科學教授講席,每年35席;科學研究教授講席,每年6席。 (2)與北京大學合聘研究教授,每年30名(自1932-1937年)。 (3)設立編譯委員會,編譯高中,大學之教材。 (4)設立北平靜生生物研究所,為紀念范源濂先生而設立,歷年共撥款100萬元。 (5)建立北京圖書館,承擔建築費 130萬多元,以及購買圖書和日常運營經費。 (6)設立北平社會調查所,每年經費 6.5萬元。後該所於1934年併入中央研究院後,每年仍撥付經費 8萬元,歷年共撥付近 60萬元。 (7)設立土壤調查所,最初三年經費每年2-4萬元,後來增至每年5萬元。 (8)設立中美文化服務社,自1942年成立後,該社與教育部,中央研究院,金陵大學合作,將國內重要學術研究成果拍攝成膠捲,共2000多卷,運至重慶,昆明等地保存。 (9)發放科學研究補助金,分國內,國外,和甲,乙,丙三種。研究領域為天文,氣象,地理,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共補助國內研究者 327人,國外中國研究者408人,其中: 甲種:每年補助 3000-4000元 乙種:每年補助1000-2000元 丙種:每年補助250-500元 (10)補助高等學校,研究機構和文化學術團體,每年30-40個單位,共557個。其中: 高等學校 233個; 研究機構 139個, 教育文化團體 147個, 其他單位 38個 自1927-1945年,歷年共補助 2425萬元和美元36.2元。例如補助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對河南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資助梁思成為首的中國營造學社開展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 12. 至1949年,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賬面餘額為 1,166,681 美元。國民政府遷至台灣後,又繼續資助在台教育文化事業,對當時穩定台灣各大學院校教授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至1970年,歷年共資助資金 105.5萬美元。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