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裕雄的博客  
裕雄的博客  
网络日志正文
也谈乘除法算理及其功用 2023-06-26 01:25:13

日前所发文章“也谈乘法表述及交换律”在朋友中散发传阅后,得到了积极的反响和支持,也有不同的意见反馈。笔者又做了进一步的了解与思考,制作了乘除法算理的示意图,加写了“情境教学可否取代算理”的一段。由于内容的扩充,思考的深入,标题也改了。本文包含的全部内容,阅读本篇即可


也谈乘除法算理及其功用

沈乾若

乘法表述是否应该区分被乘数与乘数,小学数学争论的一个焦点。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传统的“被乘数×乘数=积” 的表述“乘数×乘数=积”。著名留美数学教育专家马立平博士形容此举打掉了支撑着大半壁算理体系的承重墙”。而倡导方则辩称这座承重墙并无必要,新的乘法表述符合乘法交换律

本文对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分和乘除法算理系统作进一步的探讨,希望算理更为简洁,协调一致。并对当下依赖情境教学、取消算理体系的作法提出了质疑。当然,本文的出发点是基础数学教学,而非数学理论。

一.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分

数学知识源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也在物理等学科之中孕育发展。

小学引入乘法运算,“一行栽树8棵,3行可以栽多少棵“一盒鸡蛋12个,5盒几个这类计算物体个数的实例着手的。这里,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分清清楚楚。

到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乘法的涵义很快深化,应用范围将大大拓宽。尤其物理学科中,例子比比皆是

例1. 密度与质量:铁的密度为7.87克/厘米3,计算一个1250厘米3铁块的质量。

算式:7.87g/cm3 ×1250cm3 = 9838g

例2. 匀速运动: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75公里,7小时行驶多少公里?

算式:75km/h × 7h = 525km

例3. 热容量与温度变化:一壶水的热容量为5230焦耳/摄氏度,将水从200C烧开,需要提供多少热量?

算式:5230J/0C × (100-20)0C = 4.184 x 105J

三例中,被乘数分别为密度,速度和热容量;乘数为体积、时间和温度变化;而作为乘积的质量、路程和热量,则是乘法运算的目标和结果。参与运算的,是一个个完整的物理量;不但数字,单位也在其中。乘数的单位通过约分都被约掉,留下的恰好是乘积的单位。单位体现的是一个物理量的量纲,告诉人们它是什麽;甚至比数字更为重要。

从以上三例可见,被乘数与乘数量纲不同,意义不同;更不要提牛顿第二定律F = ma、欧姆定律 V = IR等公式中的质量与加速度,电流与电阻等各种不同的物理量了!

比照以上三例,“一行栽树8棵,3行栽多少棵的算式为“8棵/行×3行=24棵”;“一盒鸡蛋12个,5盒几个应写作:”12个/盒×5盒=60个“。即使最简单的例子,乘法中的被乘数与乘数各自也具有不同的单位,承载不同的意义。二者的区分乃客观存在,并非人们所强加。

再者,3个鸡蛋加2个鸡蛋等于5个鸡蛋;然而3个鸡蛋不能乘2个鸡蛋。每碗3个鸡蛋乘两只碗是可以的;正如速度可以乘时间,密度可以乘体积,热容量可以乘温度变化;等等。相加的通常是同一集合的元素,而相乘的一般属于不同的集合。故加法不必区分被加数与加数,而被乘数和乘数的区分则有它的道理。

事实上人们争论比较多的,是相乘的元素在乘法算式中的顺序。国内规矩,被乘数在前而乘数在后,写错扣分没商量;尽管交换位置并不影响结果的正确性。这种做法让人感觉过于刻板,带来取消被乘数与乘数区分的变革。

英语中,被乘数为Multiplicand, 乘数为Multiplier;区分是显然的。但算式怎样写则未完全统一;有的先写被乘数,有的先写乘数,不像国内那般严格。写前写后毕竟是人订的规则,有商讨的余地。同时也有的教科书采用“因子x因子=积”的表述,对二者不加区分。

二. 乘法表述的承重墙和三层台阶

小学数学中,从计算物体个数的简单实例入手引入乘法,得到的传统表述为:“每份数×份数=总数”,它相当于“被乘数×乘数=积”,但意义更为清晰。这一表述提供了对乘法的实质性理解和把握;而且简单明了,小学生容易懂,也利于牢固掌握。

然而,这一表述是否可以涵盖意义较为复杂的乘法?譬如,前面的三例乘法是否符合这一表述呢?

首先考查三例中的被乘数:密度为单位体积的质量,速度为单位时间驶过的路程,热容量为物体温度每提高一度所吸收的热量;将它们抽象为“每份数”是恰当的。而作为乘数的1250厘米37个小时和80个摄氏度的温度变化,可以说都是“份数”。故三个乘法算式均契合“每份数×份数=总数”。与刚引入乘法时不同的只是,每份数、份数和总数不限于整数。

其他如“加速度×时间=速度变化”,“压强×面积=压力,“功率×时间=功(或能量转换);等等,均为“每份数×份数=总数”的模式。至于牛顿第二定律, 欧姆定律等公式,尽管表面上不易看出;细究起来,亦暗含该模式,或其延申和变形。这一点此处不赘。

可见,小学数学中,从计算物体个数抽象得来的“每份数×份数=总数”的表述,不但揭示了乘法的实际意义,而且为日后理解科学中更复杂的乘法预留了空间。

数学与科学中新概念的建立,众所周知,依据的除生产与生活实践外,还有已确立的概念。乘法即建立在加法的基础之上。引进乘法之初,很自然地将其解释为“若干相同加数之和”。其中加数为被乘数,加数的个数为乘数;如前所述,清清楚楚。此为理解乘法的第一个台阶。

但这样的解释,第一只适用于乘数为整数的情况,第二未能深入乘法的本质。切实理解乘法,须上升到第二层台阶,即“每份数×份数=总数”。这一表述提供了对乘法的实质性理解和把握,提升了思维;是比“相同加数之和”更为到位的解释。

用此表述,作为乘法的逆运算,除法的算理水到渠成:总数除以份数为等分除,总数除以每份数则为包含除。

将乘法延伸到分数与小数,用此表述亦轻而易举。譬如6 x 2/3,按照“被乘数×乘数”的顺序,解释成每份6个,2/3份。而2/3×6 的意思是每份为2/3, 6份;意思也很清楚。若再以62/3相加来解释,好比上了第二层台阶又退下去,从第一阶卖力跨到第三阶,没有道理。

可见,小学乘除法的教学中,“每份数×份数=总数”的表述发挥着重要作用,“承重墙”的说法不为过。

那麽,什麽是乘法概念的第三层台阶呢?乘法的核心,无非一个“倍数”概念,包括分数、小数或百分数作为倍数。乘法即“求某一数量的若干倍”。这个第三层台阶,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每个懂得基础数学的人所理解的乘法。

上到了这一层,含分数和小数乘除法的解释简便易行,甚至不必拘泥于“每份数x份数=总数”。分数作除数的算理是一个难点,但用倍数概念解释起来却颇为简单。以4 ÷ 2/3为例,可以有两种解释。对应于包含除的是,求42/3的多少倍?另一种,一个数的2/34,求这个数,则对应于等分除。

抽象化、一般化是数学的目标。“相同加数之和”, 每份数×份数=总数”,达到“求某一数量的若干倍”;乘法表述的这三层台阶,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为学生思维的训练和素养的提升提供了一段科学的路径。

三. 乘除法算理的图示

fd59f2ede83bb0fbf4ba30365f5c26b.jpg

综合以上论述,乘除法的算理可用上面的示意图来表示。示意图左半部分为乘除法的各种运算;右半部分为算理,即运算的意义。虚线表示二者的对应关系。箭头表示运算及其算理是怎样层层递进的;就乘法而言,即前面所说的三层台阶。

示意图清楚地揭示出从整数到分数和小数各类乘除法运算的涵义,及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它们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两点说明。第一,笔者并非认为此图所示为唯一正确的乘除法算理。若能进一步简化、优化,使之更为和谐一致,当然最好。第二,乘除法算理遵循人们的认识过程,主要是为初学者预备的。算理的讲解须融入运算的学习,为理解运算服务。万不可将算理当作另一套理论灌输给学生,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从而加重他们的负担。

四. 关于乘法交换律

取消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分,倡导者的依据是乘法交换律我们来看一看这样做是否合理。

先定义乘法,才谈得上两个数能否交换。“一行栽树8棵,3行栽多少棵“一栽树3棵,8行栽多少棵尽管结果相同,毕竟先要懂得并算出24棵,才得到答数相同的结论。定义乘法而以交换律为依据?逻辑上不大说得通。

3个8和8个3皆为24,确实很简单。然而,在初学乘法的小孩子脑中,这样说不无几分抽象,需要以实物来支撑。故我们只能从“一行栽树8棵,3行栽多少棵这样的情境着手。

交换律适用于纯数字相乘。或者说,交换律只是在做数值计算时可以使用。在实际问题中,交换被乘数与乘数的数字结果相同;但这样做除极少数情况外,要麽改变了情境,要麽失去了意义。

面积计算似乎是支持交换率的一个较强的例证,属于前面提到的“极少数情况”。如一张长30cm、宽20cm的纸,面积的计算:30cm×20cm = 600cm2,或 20cm×30cm = 600cm2 均可。但若这样端给小学生,他们不一头雾水才怪!学生能够接受的讲法是::1cm2是边长为1cm的小方块;把纸分为30行,每行宽1cm;得知每行有20个方块,乘以30行,从而算出600cm2的面积。故算式为:30cm2/行×20行 = 600cm2。请看,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分绕得开麽?

再者,本文讨论的乘法为标量相乘的基本运算。以后的数学或物理课还会学习矢量乘法,甚至矩阵相乘,等等。其中有的交换律成立,如矢量之间的点乘;有的不成立,如叉乘。故即使不考虑单位,交换律于乘法也并非理所当然,需要十分注意。

五.情境教学可否取代算理?

课程标准规定不再区分被乘数和乘数之后,小学数学教材中只剩下“乘数×乘数=积”的表述,及倍数和平均分等若干概念的说明。传统的算理体系消失殆尽,新的体系却无踪影;连“除法乘法的逆运算”都未提及

这很自然。“乘数×乘数=积”的表述并未提供有实际意义的信息;很难用来解释分数或小数乘法;更不用提解释除法,特别是作为难点的分数除法了。

那麽,我们的教学是如何让学生懂得乘除法,并且能够加以运用的?

翻开时下的小学数学课本,笔者不禁暗暗吃惊。目之所及,处处是图画,描绘日常生活、动植物、科技知识等各种各样的场景。实例之丰富、具体、直观,洋溢着以前的教材所没有的气象,更远非国外的教科书可比。

本世纪以来的新课改强调创设情境”,这一说法来自美国,来自西方。然而事实上,国外数学教材纯数学的成分居多,应用题在数量和种类方面都差得远;即使小学数学也存在这一问题。“情境创设”仍然不足,“问题解决”更未落实。由于缺少实例的支撑,应用题从来都是难点。不会应用除法,在国外中小学生中非常普遍。

国内则真刀真枪实实在在下了功夫。教材中成千上万的实例,其背后的工作量非同小可。国内教育界付出的巨大努力,由此可见一斑。

回到我们的问题:国内学生是怎样学会乘除法的?

没有了算理系统,教科书和教师授课通常依据具体情境给出解释,并确定运算方法。比如从运动类题目得到“速度×时间=路程”的公式;求速度时则用路程除以时间。从购物类题目得到“单价×数量=总价”,那麽总价除以单价则得到数量。又如,由除以2相当于乘以1/2, 推出除数为分数的情况下颠倒相乘的计算方法。至于一个数除以分数的实际意义,则避免做一般性的讨论。

正是在众多实际情境的浸润之下,学生得以懂得乘除法,基本上掌握了它们的应用。

然而,抽象化、一般化、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乃数学的宗旨;情境教学而不提升到一般性规律,我们是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是否有偏离数学正轨之嫌?尽管每一部分的解释都有道理;但支离零散,缺少关联,不成系统的解释,终归差强人意;达不到数学的目标与应有的境界。

人认识事物的过程包含一往一返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得出概念与理论;第二阶段从一般到个别,从抽象到具体,验证和应用理论于实际问题。第一阶段的思维方式是归纳、猜想之类;第二阶段则主要为演绎思维。演绎推理乃数学中大量训练的思维模式。

显然,没有提升到一般性规律的情境教学,不完整、不到位,也缺少演绎推理的训练。具体到乘除法,缺了算理,学生可以应付一般题目,但欠缺解决深层次问题的能力

数学归根结底玩的是概念需要逐步养成从概念出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概念缺失对后续数学大厦的建立是有较大影响的”,数学教师杨磊如是说。

 

20236


鸣谢: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笔者与杨磊、韦炜进行了讨论,吸收了他们的观念;特此致谢。

同时感谢张景中院士的指导和启发。

    

    作者简介:

    沈乾若,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硕士,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学数学博士。《加拿大博雅教育学会》名誉会长,《融汇中西教育论坛》召集人。具备中国大陆和加拿大数十年大、中学教学及办学经验现为独立教育学者,从事比较教育研究。研究方向为教育体制与政策,基础数学与科学教育。




 

 


浏览(3166) (5)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裕雄
注册日期: 2008-09-22
访问总量: 125,941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悼克强总理
· 课 题 说 明 关于北美基础科学
· 也谈乘除法算理及其功用
· 父亲的足迹
· 也谈乘法表述及交换律
· 樱花时节
· 北美的综合中学和学分制成功吗?
分类目录
【光影斑斓】
· 樱花时节
· 枫红似火
【诗词习作】
· 悼克强总理
· 父亲的足迹
· 望断肠
· 庚子国难
· 诗一首:推开沉重的大门
【国际风云】
· 政治化将新冠抗疫带上绝路 ——
· 北美基础教育是极左潮流的重灾区
· 北美基础教育是极左潮流的重灾区
· 美国反种族歧视运动的误区与恶果
【教育研究】
· 课 题 说 明 关于北美基础科学
· 也谈乘除法算理及其功用
· 也谈乘法表述及交换律
· 北美的综合中学和学分制成功吗?
· 美国基础教育之精华与糟泊辨析
· 中美课堂教学法 ——灌输式与探究
· 谈谈中考分流的合理性 —— 与北大
【大洋彼岸】
· 科学抗疫 保障人权
存档目录
2023-10-01 - 2023-10-29
2023-06-10 - 2023-06-26
2023-04-16 - 2023-04-16
2023-03-15 - 2023-03-15
2023-02-13 - 2023-02-13
2023-01-16 - 2023-01-16
2022-11-03 - 2022-11-18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