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土地,是老子的命根子” 隨喜唐律師去大學城郭郎村,看望那些堅守在自己祖上祠堂拒絕強遷的村民,他們是大唐復國功臣郭子儀的後代。窩棚被推倒,已經沒有辦法接近了。政府派了五千人把他們轟出來了。這些失去家園失去土地的農民只好住在親戚朋友家。政府給安置的木板房,他們說實在太糟糕了,就不像是人住的。 昨天和廣州的維權人士,很榮幸的見到一些佛山來的被強拆遷的農民,他們覺悟都很高,知道必須根據現有的土地法賦予的權利,廢除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惡法,讓農民成為土地真正的主人,才能杜絕共產黨的“土豪惡霸”官商勾結,侵犯最弱勢的農民兄弟。 “不管政府用什麼法律什麼政策都難管住土地。土地的權利重新回到農民手中,那些利慾薰心的壞勢力就不敢再輕舉妄動,因為你們侵占的再不是什麼集體土地,而是老子的土地,是老子的的命根子,老子就要拼命。農民的力量調動起來了,政府保護土地的包袱就卸下來了。基層政府要靠工業和農業,不靠農民的什麼土地財政了。” 附有關文章 廣州郭朗共和國土地上的悲慘世界 緣起:感恩廣州愛在中華的創辦人金白菩薩慈悲,感恩廣州著名維權律師唐荊陵菩薩慈悲,引領我來到廣州大學城附近的被政府非法侵占土地失去家園的住在棚戶區的勇敢的不合作的郭朗人,感恩袁新亭艷芳菩薩慈悲為他們捐款。 所謂大學城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 大學城的悲哀大學城的諷刺大學城的愚妄 造就了共和國土地上的悲慘世界 一個時代活生生的輓歌和敲響的警鐘 廣州郭朗共和國的人間地獄 讓人於心不忍不敢相信 一個英雄的後代一代天驕的族人 一個再造國家中興大唐天下的英雄的子孫 一個驍勇善戰不屈不撓的搭救了大唐帝國的英雄郭子儀 他的子孫後代祖祖輩輩在番禺郭朗幸福快樂的生活 在二十一世紀在繁華的都市的無情的擴張的背後 一個殘無人道的冷酷無情的政府法西斯利益集團的黑手 為了經濟利益為了政績為了中飽私囊為了什麼大學 公然驅逐侵占農民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和家園 金錢和權利的傲慢使他們違背大學之道忘了來處迷失了方向 失去了起碼的人性人道基本的同情和憐憫 公然踐踏法律侵犯人權侮辱他的子民恩人也是衣食父母 致使他們失去家園失去土地失去尊嚴失去人的一切權利 被一個時代無情的遺忘徹底的遺棄在這個角落 過着極其原始簡陋的棚戶生活慘不忍睹 那個廣州郭朗的世外桃園有過裊裊炊煙魚舟唱晚 有過一馬平川和悠然自得的採菊東籬人面桃花相映紅 如今的婦孺兒童和男女老少在這樣一個 被踐踏的千瘡百孔斷牆殘垣的擁擠不堪的故園 在黑暗的不講人性法律的天怒人憤的政府面前 在這悲慘的世界被遺忘的角落哭泣傷痛着呻吟着 這個號稱人民政府視人民如父母一廂情願的要做人民的公僕 事實上的騙子流氓利益集團和黑社會集大成者 無惡不作十惡不赦肆意侵占郭朗人民的土地和家園 一點點的補償連一套房子也買不上欺負郭朗人民 欺負一代功臣的後代郭朗人勇敢的說不 從此黑政府對他們不管不問不理不睬 蒙羞的郭朗屈辱的郭朗苦難的郭朗 共和國土地上的悲慘世界 共和國心口上的一道鮮紅的滴血的傷口 你們什麼時候才能找回失去的幸福失去的家園 失去的人的權利人的尊嚴空空蕩蕩漂流何方 黑政府和幫凶們卻各個腦滿腸肥住別墅開名車週遊世界 用人民的血汗錢耀武揚威不可一世 他使一個古老的民族一群英雄的後代飽償屈辱飽經摧殘 把粉身碎骨也難報答恩德於一二的共和國的赤子們 逼上了要和他們同歸於盡魚死網破的絕路 把他們淪為失去家園和千年宅基地的乞丐流浪漢 有好幾個被黑政府的幫凶公安非法逮捕迫害致死 有的被恐嚇監控有的得了癌症欠債纍纍 在透風透雨的棚屋裡無助的哭泣絕望的嘆息 妙覺慈智在廣州報告2009-5-25 (被肇慶安全局趕出六祖寺閉關房的第八十天) 附有關文章: 也許,許多人還並不知道大學城中心湖附近有這樣一個村落,一個似乎被人們忽略遺忘的村落——郭塱村(建村於元朝,距今大概800多年),是廣州市番禺區小谷圍島上歷史最久遠的村莊 2003年郭塱村被列入廣州大學城完全拆遷的村莊之列,全村所有房屋除“郭氏宗祠”之外全部拆遷,但是卻有100餘戶村民,沒有離開,留守於祠堂。他們沒有固定的生活來源,只能靠打一些散工來維持基本的生活。再者政府徵地的費用過低,根本不夠用來買新的房子,留守成為他們抗爭最堅定和無奈的方式…… 大學城的建設為莘莘學子提供了更好的學習環境,可是在我們在享受如此環境的同時,郭塱村的村民們卻仍在承受着,等待着…… ©本文來自: 原創《實拍廣州大學城--郭望村現狀》 - 『創可貼』 - 一些事一些情官方社區 LoveQ.cn ©原文地址: http://bbs.loveq.cn/thread-125120-1-1.html 作為未來廣州大學城的所在地,小谷圍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島開始納入人們的視野。人們驚喜地發現,這富有典型嶺南文化特色的水鄉,是喧囂都市裡的世外桃園。 小谷圍島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北面、珠江後航道上,由於四面環水、交通不便,長期處於自然狀態中。全島面積近18平方公里,南隔江與番禺南村相望,北與長洲島相連,西通市橋,東望官山島。上世紀80年代中期才修建的赤坎橋,是連接小谷圍島與長洲島的唯一陸路。 關於小谷圍名稱的來源,島上的村民有兩種說法。小谷圍原居民多捕魚,雖產糧,但不多,故稱“小”谷圍,“產糧較少”之義,是相對於瀝水道南面新造鎮真正的產糧區“大谷圍”而言的。以前,曾有人把小谷圍更名為“金谷圍”,但由於小谷圍並不豐產糧食,故“金谷圍”的美名沒有得到公認。另一說法認為,“小谷圍”實際上是“小箍圍”的諧音,“箍”在粵語中指包裹,“圍”是圍墾,實指這裡是珠江沖積而成的灘涂地。 小谷圍水網縱橫、河涌交錯,水資源相當豐富,井眼遍布全島,至今島上仍用井水和泉水。郭郎村牛牯崗上的“銀如泉”水質清冽,遠至長洲島的居民也肩挑手提前來取水煮飯泡茶。島上各村宗祠前都有一口風水塘。千鏡水塘外通珠江,與珠江同潮汐呼吸,共進退起落,如鄉民言是“活水”,所以其塘魚尤其鮮美,全無泥味。 島上除了一些秀逸青蔥的小丘陵,方圓18公里一馬平川。最高處可以說是練溪村的四望崗,高40余米,在崗頂上可看到村中的煙樹人家。雖然朱尾崗、大崗山等只是一列山阜,但因為平疇廣闊,可眺江望海,大有俯瞰的氣勢。珠江一線橫流,如帶如練,遠處海面上浩蕩的煙嵐,水塘如鏡,倒映行雲舒捲。 島上氣候溫暖,一年四季花果不斷。抗日戰爭前,小谷圍曾是著名的果區,抗戰時,糧食緊缺,改種水稻,變成禾田區,一年兩造,畝產糧食約600~700公斤。這20多年間,改革開放政策催生了大片大片的果園和經濟作物。如今,龍眼、芭蕉、荔枝、芒果、石榴,形態遒勁的老果樹散落在村頭屋角,豆角、瓜類、番茄等綴滿了田間的瓜棚架下。 鄉中四季魚蝦無間,這使小谷圍又有了另一個海味魚腥的名字:“魚蝦埠”。一年中,筍殼魚、黃魚、鳳尾魚、白飯魚等絡繹不絕,從西江上游來的三黎魚,大者兩斤,鹹淡水交界的海底雞,肉厚骨細。禾蟲、蜆、蝦春也替換着登場,這培育了鄉人精細的味覺——“千田萬地差黃魚鼻”,鄉人如是形容黃魚的味美。 除了漁農業,歷史上,島上也出現過手工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貝崗有榨油廠和碾米廠,南亭有服裝廠、印刷廠、磚廠、粉廠等,練溪有塑料製品廠、藤器廠等,但按照村民的說法是“沒有出現過工廠的煙囪”。刺繡工藝是島上最傳統的手工業,有300多年的歷史。榕蔭下、池塘邊、家門屋角,到處都可見女人和小姑娘們在飛針走線。刺繡工藝已從早期的絨繡、線繡發展到現在的珠繡,釘珠而成的戲服外銷出口。 小谷圍島曾是南漢皇家狩獵場,文明歷史可追溯到千年以上。各村的開村歷史都在宋代以後。800餘年間,滄海桑田。這裡保存有很多文物古蹟,文化遺存比較完整。從小谷圍文化遺存中,可發現這裡曾是商業活躍的地區。 位於穗石村東約大街73號的南海神祠,原來供奉洪聖王,與南海神廟的意義一脈相承,代表了廣州繁盛的外貿歷史。其石門聯:“南海詠雅詩三千年重新邃宇,西河宗禮記九萬派更接炎溟。”門柱聯:“此地控獅海鯤溟之勝概,其神歷韓碑蘇句而彌光。”可見當時氣勢不凡。根據穗石村老者介紹,這一帶原有十多間南海神祠,現僅存一間。南海神祠面臨的江面從前曾是商客船碼頭和駁站,來往於省港的客船傍晚4點開船,次日晨9時就可到香港。 北亭有民謠說:“一墟兩市,不嫁北亭等幾時?”說明一墟兩市的興旺。傳統上農曆一、四、七是昌華市,二、五、八是官山墟。小谷圍的果木中,番薯和蘿蔔是主角。一墟兩市,主要是小洲、土華、瀝窖、龍潭、上沖等鄉民以冬瓜換小谷圍的番薯蘿蔔。目前還有官山渡遺址、昌華市墟(開墟於1903年)遺址。碼頭遺址極能反映嶺南鄉間“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的經濟貿易狀況。穗石、北亭、南亭、練溪等的碼頭遺址極富地域特色,目前還有富於水鄉特色的舟艇交通往來。 穗石、北亭、練溪等村都保存了較完整的宗祠系列。島上的宗祠以祖祠、公祠、家塾的血嗣源流表明建造年份、規模形制和用途,嚴格地體現了中國傳統宗法社會的等級倫理關係,體現了嶺南農村的宗族架構發展序列。 在島上,民間廟宇之多、之全、之保存完整,令人驚訝。如練溪村一村四廟就是代表。三聖公王廟、華光廟、包丞相廟、娘嬤(天后廟),分別建於村頭、村中、村尾。各種神廟眾多,是中國民間宗教信仰佛道合一的體現,但島上民間宗教信仰更呈現出眾神蕪雜與敬奉方式直接簡化的特性。以貝崗村重修於1991年的天后廟為例。在神座上從左往右一列排開的有玉皇大帝、天后、滿堂佛、地母、觀音,附祀還有“黃大仙”。據說,這些神都是鄉民自願請來的,並無位置尊卑之別。宗祠系列和廟宇建制的完整性,使小谷圍成為研究民間信仰的實證。 小谷圍有人口1.7萬人。撈蜆、捕魚,民風淳樸,古風猶存。島上的人生活悠然,村民體格精幹,八九十歲的老人骨骼清奇,或者赤腳、或者趿着拖鞋,談說故舊逸事,怡然而悠然。 未建橋時,島上與外界的交通全部是輪渡。渡資從2分、5分漲到1角。現在,南亭、北亭、練溪等村都有輪渡與島外往來。而水道間往來,鄉民們還輔以搖櫓木舟。如今從官洲埠頭擺渡到對面的官洲島,船資3角,包船1塊2角,這已足使人享盡波光瀲灩、水聲櫓聲了。 中國非暴力與不合作運動的布道者唐荊陵先生的大作《致中共十七大及中國公民的一封信》居然還能在新浪這個垃圾博客上好好活着,多大的一個奇蹟喲!大伙兒都去看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