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是关于灵魂信仰的学问,无论哪一个宗派,都有排它性。宗教之间的不兼容性,是因宗教的本性决定的。宗教的前提是“信”,没有信,宗教的一切功用都是枉然。 而“信”本身是排它的,否则就不是真信。即信这个,又信那个,那就不是信,就得不到宗教所传的“真道”。 因为虔诚的“信”是不可二选的。 所以,做一个信徒,只可能选择一个,而不能同时选两三个宗教来皈依。所以一个宗教派别排斥别教,这并不能说是“不包容”和“没有爱”。 不同宗教之间,肯定是不兼容的。 但是,只要是正信的宗教(非邪教),其救世目的,都是一致的。 从这点上来说,不同宗教在同一社会中应该相互尊重,至少应该相互“敬而远之” 宗教之间的相互攻击,是现代人类社会所不应该倡导的。天下宗教,都为救天下,虽殊途而同归。 佛教讲的色空,老子庄子讲的“道”,圣经中“自在永在”的耶和华,这三者都是对宇宙本质的追求和体认,但其内涵与过程还是很不同的。
色空,是从人心出发,以般若(智慧)来幻化世间万物,达到宇宙本质是“空”的体认。
老庄的道,相对而言,与自在永在的神,有相似之处。 老庄的道,虽也“先天地而生”,“有情有信”,但毕竟没有拟人化,道与人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伦理关系,因而老庄之道,及其后人衍生出的道家,对俗世人性提升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圣经中的神,既有自在永在性,也有“拟人化”的人性,因为“人”是神依其形象所造的,神与人之间建立起了创世主与被造者的伦理关系。这也是圣经,对人类灵魂提升作用巨大的一个原因之一。
《般若波罗蜜心经》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很明白地说明: 凡人修行到菩萨,菩萨再修行到佛,都是一条路线: 即,人行般若智慧,体认宇宙之本质----(道家曰-道,佛家曰--空,基督曰--神),从而渡到彼岸成佛的过程, 这,很类似中国道家的道士修炼、成仙的过程。 这,也很类似以《圣经》为教义的宗教,信徒认识神、皈依神的过程, 佛教、道家都是人站在“以人为中心”的基点上,凭着智慧,修行成佛成仙。 而一神论的基督教则是信徒的心灵“以神为中心”,凭着“信靠”神,来认识神,跟随神,皈依神。 佛家修行成佛,佛是通过修行,摆脱人的凡间俗性、具有了神性的、更接近宇宙本质(神)的修炼者。佛是得道者,接近神,但不是神。 道家修炼成真人,成仙人,真人仙人同样是通过修炼,摆脱了凡间俗性、具有了神性的、更接近宇宙本质(神)的修炼者。真人仙人是得道者,接近神,但不是神。 中国本土宗的佛教、道教、及其古代经典,我们之所以接受起来很容易,我想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这些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就算从小没有从书本上学过,但祖祖辈辈家传口授的伦理道德,都源于此。所以,中国人无论在哪里,在哪一人生阶段第一次读到儒释道这些经典,都不会有陌生的感觉。
但是,无论孔子及其后学的儒家,还是本土佛家,老庄的道,及其后来衍生的道家,在修行中,都不是真正将神供奉于人之上,而是将“人的智慧”做为修行、提升人性的工具。人人都可以凭着自身的智慧(根)修道成佛成仙。 而且,就算本土民俗中有“敬神明”的传统,也是承认世间有无数大小神明,讲究“一身拜万佛”。
因为是将“人自身智慧”放在首位,而人本身,生来就有善恶两性,这就为人在修行中,不能真正摆脱自身的恶性而埋下了伏笔。就象自己反对自己的腐败行为一样,永远不可能真正根治到腐败。 因为是承认“世间有万佛”,万物皆神明,所以这也信,那也信,“是”与“非”没有清晰界限,心灵缺乏虔诚的信仰。社会生活中没有恒定普适的价值观。 因为人在众神万佛前,都必须顶礼膜拜,拜完这个又拜那个,样样都不能得罪,所以中国文化中历来盛行“拜门户”、“拜山头”,所以心灵没有自由可言,所以“奴性”成为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因素之一。
基督教就很不相同,基督教是一神论宗教,只崇拜宇宙万物的创造者耶和华神,天下万物都是被造者,人为上帝所造,并被赋与管理使用天下万物的权利,人生而平等,被上帝赐福,要相互关爱、爱邻如巳。 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人被造时是完美的,人的罪性是始祖亚当夏娃违背上帝之道(吃禁果)而产生并遗传下来的。 上帝造人后,给人有自由的选择: 选择跟随上帝之道(人性中的良善美),则从罪性的获释,得到心灵自由; 选择顺从人性中的罪性(自私,仇恨,凶残等假丑恶),则一生被罪恶所奴役,得不到心灵的自由。
因为讲“忏悔”,讲“赎罪”,讲“敬畏神,是智慧的开端”,因而人在神面前,必须放弃人自以为是的智慧,顺从神的天道,人性中的罪恶由此得到更好的控制。
因为只崇拜独一真神,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只在“一神”之下,万物之上,因而人有虔诚的独一真神信仰, 人若只做上帝的仆人,人就可做天下的主人,人由此追求宽容博爱,追求人人平等,追求心灵自由。 201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