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拿从中国回游的洋海归说事,我整了篇职场琐事。恰逢万维的“海归、海不归”征文活动。俺喜欢凑热闹,于是对原文略作增删,取海不归这条主线,作为应征稿寄出。 海归还是海不归,这是当事人根据个人的情况、权衡利弊后所做的取舍定夺。其背后,能力、资源和利益三位一体的考量是归与不归的最原始驱动力。把海归、海不归与爱国、不爱国等同起来,我一向认为这种说法特别牵强。“为祖国添砖加瓦”只不过是海归行为的衍生结果。大多数情况下,所谓海归者的爱国情操只是记者手下的妙笔生花;在名利的驱使下,有的海归或欣然受之、有的或主动求之。 凭我个人的观察,海归者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能找到一匹好马代步、矫健策马者,另一类是既找不到驴马代步、又不能靠自己两条腿走路的人。前者所谓的好马是指在专业、资源和人脉上有相较他人的优势,这类海归者个人个性也有冒险的一面;后者由于各种因素在国外成活艰难,也只好‘走为上策’、回国再次投入父母怀抱。 游离于上述两者之间的,就是凭两条腿走路的走出国门者。他们很多人靠自己的打拚在居住国找到了饭碗,或金、或银、或铁、或瓷。蹉跎之下,他们继而练成了海不归。 海归者有鲜花、喧哗中的辉煌和沉沦,海不归有淡然、重复中的淡定和烦恼。可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诚如俄罗斯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在其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开篇中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作为海不归,在事业上常会遇到那看不见的玻璃顶,同事间的纠啾也不是偶然的事。我自己就遇到过一位山间竹笋式的、从中国回游的洋海归: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我就姑且来个井蛙看天、庸人说事。 初识,英雄不问出处 一天,上班到了办公室。打开计算机,先登录公司的共享电子会务日 历。一条新会务安排的警示框跳了出来。原来,部门的秘书为我安排了以 未来同事的名义向两名新聘员工介绍一下公司情况。 接着,拿起咖啡杯去咖啡室。在通往咖啡室的楼道上正好碰见部门秘书。部门秘书胖乎乎、特别豪爽,她嗓门贼亮、说话就像是在唱歌剧咏叹调。我冲她说:“我刚看到了您安排的会务,到时我会准时去的。” 部门秘书朗朗地说:“其中一位可能会成为你的好朋友,因为他刚从中国回来。” 听她这么一说,我的精神往上提了一大截,倒也有了迫不及待和那两位新员工见面感觉。 到了开会那天,我提前5分钟去了会议室。那两位早已等在那里。原来公司又招聘了那两位仁兄作产品经理。初始寒暄后,话题回到了正道。实际上,那两位仁兄的目的是想从一位资格相对老一点的员工嘴里得到一点对公司前景及产品开发的看法。 说得是开会,时间却是在问与答的氛围下悠然地流过。 谈话间,三人也“各怀鬼胎”式地想把其他两人的个人情况搞个翻底的了解。 在谈到各自的教育程度时,那位从中国回游的洋海归有一点尴尬支吾。他说他没有很正规的大学教育和文凭,但却似乎在不经意间吐了那么一句:“一个人的能力行不行,不在于其文凭而在于其实际的工作发挥。” 我的第一反应是:不愧是从中国回游的洋海归,他那句话和我们的古谚“英雄不问出处”完全是异曲同工。 互动,幽默中的刀光 那次恳谈会以后没有多久,那位从中国回游的洋海归正式上班来了。 慢慢地,洋海归活跃起来。通过他自己滴水成川的披露,同事们开始对他的背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原来,洋海归是以家属随员的身份去的中国。其妻是驻华使馆的商务文员,秘书一类的。后来,那位洋海归在言语中硬是把其妻的职务从秘书提高到专员一级。据他自述,在中国期间他也做过咨询工作,至于是哪方面的咨询,他永远避而不谈。他更常去的,是长城和北京的秀水街。于是,我铆定他:在中国时他是一个以吃软饭为主业的主。 洋海归也有一个特长。他很擅长口无遮拦的玩笑。由于他刚从中国回来,所以对中式英文还有一种特别的嗜好。我这个人也喜欢冷幽默,有时候他和我就为幽默而幽默,‘干’上了。这里信手拈来两例。 一次午饭时间,大家去食堂围坐一桌,边吃边谈。也不知是何原因,洋海归突然不爽,冲我说了一句中式英文 - - “You are really no 3, no 4”(亦即不三不四)。 于是,我对那洋海归说:“也许你还不知那no 3 no 4 的出处吧?那就让我来给你上一课。”我接着说:“ 故事的主人公之所以说‘no 3 no 4’,是因为有人评判他的太太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漂亮”。我继续:“我可没有见到你的太太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漂亮,所以我也不是你所认为的‘no3 no4’。”想不到,洋海归又跟上一句当时中国很时髦的切口:“Are you threatening me!?”我脑子一转:“那得看你自己的感受能力了;要是你的太太被人看到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漂亮,你应该感到威胁才对啊!”。洋海归一时语塞。 同一部门里,有一名外嫁的中国女同胞。那位洋海归老当着我们那位女同胞的面说:在中国时,他看到中国姑娘为钱、为出国如何如何地勾搭西方老外。说得我们那位女同胞极为尴尬。听得次数多了,就知道那是洋海归故意为之,目的是暗中羞辱我们那位女同胞。我感觉腻歪极了,终于有一天当洋海归老调重弹时,我说:“君不见,在贵国,好多年轻女子都倒贴钱财,到了非搂个非洲哥们不可的地步。你知道为什么?贵国报纸上有诠释:贵国女子喜欢非洲男人的那个爽活。” 此后,洋海归和我平素闲谈各自小心,以哼哈二将式的敷衍为对话准则。 矛盾,拒作嫁衣裳 又过了一段时日。一天早上,上班来到公司,还没有打开我的办公室门,洋海归在走廊上就把我截住,然后把我引领至走廊尽头的墙角。 洋海归说:“嗨,今天我安排给你一项任务。” 我一愣:“怎么过了一个晚上就老母鸡变鸭,我上边多了一位二掌柜了?! 居然还给我派工作任务。” 想是这么想,但我的嘴上说:“何事?说来听听。” 洋海归:“我有一个新产品的设想,是有关话务台移动增值服务的。我要求你按现有固定话务台服务的内容,结合移动服务的特征,搞一个新产品的蓝本。”然后,洋海归又特地加了一句:“这新产品设想还在雏形阶段,请你保密。此事仅限你我两人知晓。” 看他那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神秘样,我当时还真不知他那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于是,我决定为自己赢得一些时间。 我说:“光凭嘴说,我还真整不明白你所说的东西。这样吧,我现在去我的办公室;你呢,给我写个电子邮件,把你的想法和要求说一下。我看了以后再来定夺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等我按惯例从咖啡室把一杯咖啡端回办公室时,洋海归的电子邮件已经等着我呢。我把该邮件从头到尾看了两遍。和刚才口述的差不多,洋海归要我为他写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增值服务蓝本 -- 既要有完整的框架、又要齐全的服务子项。同时,他在电子邮件中再次强调对此事保密的重要性。 看完邮件,我顿觉洋海归的要求过分了。于是,考虑一下后,我给他回了一封电邮,提了三点,实际上是婉拒了他。第一点:他作为产品经理,新产品的生成是他的份内事;第二点:我是做新产品市场前瞻分析的,要是那个新产品出自我手,我自己再对此做分析,在客观性上会大打折扣;第三点:如果你觉得有必要,我倒可以和你一起头脑风暴一下,来个集思广益。 想不到,洋海归不依不饶,马上给我回了一个电邮。他强词夺理地说:“这应该是你的分内事!”我也立刻给他回敬了一下:“你可以去档案室去查一下本部门员工的职责分工,你就知道到底是谁的本职工作。” 此后两天,西线无战事,静寂的很,真有一点“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的感觉。第三天,午饭后我突然接到老板的一个电话,要我立刻到其办公室。 到老板办公室一瞧,洋海归已悠然坐在那里。我想:“靠,孬种,居然恶人先告状。要我做事时还强调保密 ,现在你自己把事态扩大,就不保密了?” 老板:“听说你俩在合作上有些小小的摩擦,我来了解一下情况,希望大家不要心存不快。” 洋海归:“我有了一个新产品开发的主意,想让他提一点肤浅的看法,但他不干。” 我对老板说:“他起先让我做事时可没有说‘肤浅’,而是要我完成一个既要有完整的框架、又要齐全的服务子项的蓝本;根据员工的职能分工,那完全是他的分内事。如果他觉得压力大,我可以帮一些小忙,但他是主打。如果我成了主打,那我是要在产品的最终蓝本上署上我的姓名。” 老板接着我的话题说:“职责分工是我负责撰写的,我清楚。”然后他和事佬似地对我说:“我看这样,你就帮忙提供一些思路上的线索。”接着,老板又对洋海归说:“你呢,做深入的发掘。” 我说:“既然您老板发话,那我就写点洋海归所要求的‘肤浅’内容,纵深发掘就由洋海归名正言顺地担当了。” 然后我花了点时间,列了几条线索,用电子邮件给洋海归发了过去,同时抄报老板一份。我强调:这是洋海归所要的‘肤浅’的东西,但可起到开窍的引子作用;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看到洋海归那具有深度的新产品蓝本。 当时,我想不明白洋海归为什么那么猴急。后来当另外一名同事知道了那件不快的事,他悄悄地告诉我:“洋海归四个月的试用期已过,但他还没有干出一件像样的活,所以盯上你为他作嫁衣裳。”我想了想,从时序上看,有点道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时洋海归非要强调保密。而我要署名这一招,最终打消了他先骗后压、用老板压我为其做嫁衣裳的念头。 亮剑,一招定胜负 事件是过去了,但洋海归和我由此心存芥蒂。洋海归喋喋不休地在背后散布我不合作的谣言。他说多了,也自然而然地传到了我的耳朵里。 我想:“妈的,这下可遇到祥林嫂了。长此以往,谬误重复多了,也会变成真理啊!我那在公司里上班时兢兢业业、下班时和同事酒吧小酌、甚至在摄氏零下22度的严冬桑拿后跳冰窟窿所打下的良好基础也会被那洋海归祥林嫂似的喋喋不休蚕食掉。” 毕竟,洋海归和我比较,他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我权衡利弊后认为:持久战我会明显吃亏,我只能用突袭式的遭遇战,一战定乾坤。我用了SWOT法,对洋海归作了避长就短的分析。我找到了其两处罩门:一是能蒙则蒙、能骗则骗,二是不学无术。 没过多久,机会来了。公司作大规模的组织机构调整。我们部门的老板及老板的老板全换了新人。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集中开会,让每位部下当着老板和同事的面用5分钟的时间介绍自己手头的工作。秘书向各位收集了情况,提前两天向大家发了一个会议议程表。一看洋海归名下的述职内容,我一下笑掉了大牙。他竟然找了一个早就被枪毙、扔废纸篓的项目来敷衍新老板。 到了开会述职那天。会上,洋海归刚说到一半,我就举手发言:“你那项目似曾相识,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那根本不是新东西,而是早就被枪毙扔垃圾桶的玩意儿。” 大老板冲洋海归问:“你那项目到底是旧篇、还是新章?” 洋海归尴尬地回答:“是旧项目,但我做了更新。” 大老板又冲我问:“你怎么知道该项目曾被废止?” 我答:“当时废止该项目的依据是我做的市场和回报分析。” 于是,大老板回头对洋海归说:“不用介绍了。我这儿不用垃圾。” 也真不知道,大老板话中的“垃圾”指的是人还是事。 又过了三四个月,洋海归高调宣布离开公司,因为他拿到了一份他所不能拒绝的新工作。 后记, 文凭无需来由 一天,我公私兼顾去行业协会看望一位朋友。其间,朋友接听一个电话,我就信手拿起一份协会自办的会员杂志。翻着翻着,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居然是洋海归。他在杂志的人才版上介绍他是如何找到工作的。里面,对他的学历介绍是硕士学位,且是10多年以前就获得了。 我惊讶,这也太神了!真可谓:英雄不问出处, 文凭莫询来由。我从朋友那把这本杂志要了下来。洋海归虽然离开了公司,但和我仍同处一个行业;抬头不见低头见,说不定哪天冤家路窄时,这本杂志可又要派上用场了。 有诗为证: 来时, 刘玄德, 欲细还粗, 英雄不问出处; 去后, 方鸿渐, 赤手遨游, 文凭莫询来由。 结语,海不归感语 我自己是一个普通的海不归,在跌打过程中对普通海不归的生存法则有这么几点感悟: 其一:在国外,要认清和承认事业上玻璃顶的事实存在,因此该工作时就工作、该钓鱼时就钓鱼,劳逸结合; 其二:西洋人也有枪打出头鸟的习惯,特别是羽毛带色的出头鸟; 其三:要保护、珍爱自己工作的一亩三分地,明确自己的领地范围; 其四:该出手时就出手,一旦有人踩线、跨界,当适时吆喝、主动出击 -- 诸葛亮的空城计对洋人不管用,人家可能反倒认为你是软弱可欺; 最后:海不归应该有一种波希米亚主义的情怀,贵贱坦然、行事不落传统、注重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