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中国来说,是靠在一起的陌生人,靠在一起是因地缘之近,可谓一衣带水;陌生人,其实曰仇人更为确切,映证两国的积怨之深。
中日之间的战争有过五次,第一次在唐代,日军打败;
二次在元代,幸为风暴和大海所疪,撮尔小国免亡国灭种之祸(岛国的优势得以体现,大海大大地降低了防御成本,如果是大陆国家,抵御外敌必须高筑墙,甚至还要挖护城河,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岛国则无需这些,大海就是最好的护城河,尤其在冷兵器时代,航海技术落后,所以日本的安全形势非常好,也是现在还有日本人的重要原因。);
第三次发生在明代,结果又是日军大败;
第四次就是1894年的甲午战争,这一仗是中国大败,再蒙靖康之辱,从此两国国运大异,日本蒸蒸日上,中国则江河日下,积贫积弱,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第五次那对中国人来讲就是刻骨铭心了,1931年918占东北,37年全面侵华,一路横扫国民党军,考虑到国军的菜鸟本色,取围而不歼战术,将蒋介石政权降为地方政权,腾出手来不识时务地拳打老美,横扫南洋,这下令老蒋欢欣鼓舞,这样美军为了减轻太平洋战争的压力,给予国民党大量军援,希望蒋军能起到盟军欧洲第二战场的作用,怎奈蒋委员长是真正的“萎员长”,给了大量伟哥也不能起,日军考量:不能让国军太坐大,于是1944年发动了旨在切断蒋军后勤补给运输线的豫湘桂战役,结果国民党军在人数,武器均占优的情况下,依然被日军打得满地找牙,你想,44年是世界反法西斯盟国全面反攻,全线奏凯的大好形势下,唯独中国战区奏出不和谐的音符,最后在美军的原子弹和苏军的夹攻下,日本投降,中国才带着满身伤痕踉跄且幸运地站在了战胜国的行列中。
应该说中国在近代与日的对决中全面落于下风,即便到现在中国的GDP为世界老二,我依然认为中国是大而不强,日本是小而不弱,中国要想进步必须要有鲁迅先生倡导的"拿来主义“的精神,不仅要向朋友学,甚至还要向敌人学,国内现在似乎有一种普遍的观点:中日之争,时间在中国一方。这次到日本一访,虽是短暂一瞥,我怎么似乎觉得可能时间会在日本一方,但愿是错觉,希望中国保持清醒,而不要再重温被别人打醒的噩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