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罗蘭散文 北雁高飞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罗蘭的散文。 我一般不在办公室吃午饭,喜欢出去透透气。在餐厅里遇上谁,就和谁聊聊,如果碰不上谈得来的同事,就一边吃饭一边看看书。我通常不读小说,因为小说不是随时随地都能放得下的。杂志散文之类的东西比较合适。 一位台湾同事说,她的妈妈有一本罗蘭散文集。我很高兴,请她有空带过来。那是我第一次听到罗蘭的名字。 书拿来了,是那种简易的小册子,薄薄的,纸张的品质也不太好。不经意地翻开第一篇《廟里的日子》,开始读: 到“寨上女子完全小学”去教书的那年,我十九岁。 战争像洪水,逼得一切河川改道。 我从未想到我会到这样一个乡下地方去教书。 短短三行简约的文字,把故事氛围、人物心情活脱脱地呈现出来。尤其是那句“战争像洪水,逼得一切河川改道。”,令我拍案叫绝。我想我的眼睛一定亮了。 利用午休时间读太慢,我把散文集带回家,迫不及待地读完第一遍,然后静下心来细细地品第二遍。 我喜爱罗蘭的每一篇散文,无论是述说生活点滴还是描写心情的刹那。她的作品文字明洁而寓意深远,极富思想与哲理,字里行间都流溢着对人生透彻的感悟,对生活阳光向上的洒脱。 摘取几段我最喜欢的章节: 《看雨,读诗》————下雨天,整个的俗世都被洗涤着,不管他们愿意不愿意。 最好是开开门窗,让雨丝飘一些在你脸上,在藤几竹椅上。飘进那么一丝凉爽,一丝清新,一片属于自然的绿意。 在落雨的日子里,如能读几首诗,那你会觉得连心都经过了一番洗涤。 这时候,你意识中将没有车辆,没有行人,没有生活的灰砂,没有名利权位。你回到自然,回到简朴,回到清新,在雨里。 《漫步》———我喜欢漫步,不管是独行,还是与良友为伴……我选择朋友,是选那懂得在漫步中寻梦的。因为我自己喜欢在漫步中寻梦。 而到了现在,长长短短,宽宽窄窄的世路已不知走过来多少之后,我始领悟,我在漫步中所要寻找的,不是梦,而是那个太容易迷失的自己。 如今,我仍然喜欢漫步,但我已无缘再找到可以陪我漫步的友伴。所以,我总是踽踽独行,在清晨,在黄昏,在深夜,在风季,在雨天。 在这孤独的漫步里,我并不寂寞。我有千万种思绪为伴,也有那真正的自己与我做心灵深处的恳谈。 《为了寂寞》———我抽屉里,有上百封“不会寄达的信”。 朋友总怪我不给她写信,她不知道,我写了,而只是不会寄出。为什么写了而不寄出? 我知道,信上那寂寞的感觉,那古怪激动的情感,那牢骚、那梦呓,事实上是只能写给自己看看,说给自己听听的。寄给朋友之后,朋友也不见得了解你,即使了解,也不见得能安慰你,即使能,也许你那时已经不需了解和安慰了。或者你本来就不曾需要过了解和安慰。因为,事实上,你很少可能由别人那里得到安慰。 《写给秋天》———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彩色喧哗终会消隐。如果你爱生命,你该不怕去体尝。因为到了这一天,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一切终要回返大地,消溶于那一片渺远深沉的棕土。到了这一天,你将携带着丰收的生命的果粒,牢记着它们的苦涩或甘甜,随着那飘坠的落叶消隐,沉埋在秋的泥土中,去安享生命最后的胜利,去吟唱生命真实的凯歌! …… …… 罗蘭散文特别感染我的另一个原因是作者那质朴平易的亲切。就像我手中的这本小册子,表面上看起来毫不起眼,里面竟包容了一个深邃奥妙的世界。 以前读到好小说,会对作者很崇拜,但那也只是崇拜而已。这一次却不同,我竟开始想象罗蘭的模样,甚至她说话的语气和腔调……我没有料到自己会痴迷到这种地步……很庆幸我歪打正着地与罗蘭散文结缘,庆幸又找到了一位人生道路上结伴同行的良师益友。 在网上找到罗蘭的照片。 摘自网络的罗蘭简介: 罗蘭,原名靳佩芬,1919年生于宁河县芦台镇。罗蘭生长在书香气息浓郁的家庭,对文学与音乐有浓厚兴趣。19岁曾在乡下任教。遍读《古文观止》、《红楼梦》、唐诗宋词等,就连《辞源》也当作小说细细研读。曾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女师院音乐系。1948年4月,大学尚未毕业,只身闯荡世界,去了台湾。毛遂自荐当上台湾广播电台播音节目主持人。 从事音乐教育及广播工作多年,为一成功的作家、广播节目主持人及教育工作者。著有罗蘭小语、散文、长短篇小说多种。1969年获中山文艺奖。 罗兰文选 - 散文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