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歐債危機所苦的投資者現在想問又不敢問的一個問題就是:德國經濟是不是要開始衰退了?自今年初被標普降級以來,歐盟另外的核心法國已經被歐債危機拖到了積重難返的邊緣,只有德國巍然不動,成為歐元區的“定海神針”。如果現在定海神針也進入了衰退,千瘡百孔的歐元區將會怎樣? 自1993年以來,德國已經經歷了4次衰退。有跡可循的是,每次衰退前的12個月間德國IFO商業預期指數都會下跌6個點以上,衰退的前導時間大概是6個月。從目前的數據來看,德國的衰退可能已經開始:今年(同期)與去年相比,工業產值已經出現負增長,而且目前的GDP增長率也在1%左右掙扎。更能說明問題的是,IFO商業預期指數依然在惡化,跌破了5。由此看來,今年第一季度德國經濟的明顯改觀只是為緊接的半年經濟下滑做鋪墊,今年第四季度,德國GDP增速可能變成負值。如果上述一語成讖,那麼德國將結結實實地摔在衰退的絆腳石上。 不光是IFO商業預期指數,其他兩個衡量德國經濟的重要指數:經合組織的德國領先指標和Gavekal 經濟敏感性價格指標也在下滑。強烈的信號表明,德國經濟確實大勢不妙。但即將到來的這一場衰退對德國經濟的不同層面影響並不一樣: 資本商品 德國是全球最有實力的精密機械等資本設備的製造者。從IFO商業預期指數來看,這個行業受經濟周期影響極大,因此資本形成總額會因衰退而開始萎縮,從而壓縮德國經濟的增長空間。今年7月的德國製造業PMI指數出現了過去三年以來最嚴重的下滑。 進出口貿易 德國像中國一樣,是一個經濟嚴重依賴出口的外向型國家。從歷史數據來看,德國的出口和IFO商業預期指數有很強的正相關性,目前的數據表明德國的出口年增長正在趨負的過程中。德國出口的60%發生在歐盟內部,但是歐債危機的惡化將嚴重減少來自歐盟的需求。德國的GDP約一半來自出口,因此出口的萎縮會對德國經濟帶來沉重的打擊。 國際貿易除了出口之外,還得考慮進口。德國擁有龐大的貿易順差,與此同時2010年以來的數據表明德國的進口與出口幾乎與同等幅度增長。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在衰退中,進口也與出口萎縮的幅度一樣,那麼淨出口就不會有變化,因此對貿易順差也不會有太大壓力。但是德國進口的基數太小了,進口的萎縮不足以平衡出口的萎縮,因此貿易順差可能要縮水,國際貿易對GDP增長的貢獻可能要變成負值。 國內需求 由於德國政府謹守穩健的財政政策,全歐洲的政府也在緊縮財政的大棒之下如履薄冰地過日子,因此德國也像中國一樣寄望於國內消費者來救市了。不幸的是,德國消費者並不是信用消費的擁泵,德國消費者的經濟周期性很明顯,在衰退期間尤其緊縮開支,只有在經濟步入穩健復甦的軌道才積極消費。 總而言之,最有可能引發德國經濟衰退的是資本商品和進出口領域,而政府支出和私人消費會比較穩定。因此德國的衰退會很輕微。 雖然衰退並不會給德國經濟帶來很大的傷害,但它對其他歐洲國家特別是歐豬五國的影響會非常大。德國的衰退會影響到其他歐洲國家的出口,而且德國是歐洲的增長引擎,缺少增長的歐洲將會更大步地滑向債務危機的深淵。1996年以來的歷史數據表明,德國的進口和法國,意大利的出口有極強的正相關性。特別是在需求不足的情況下,往往是像法國、意大利這樣生產效率不如德國的製造者率先丟失市場份額。 所以德國的衰退對整個歐元區的傷害遠遠大於對自身的傷害。這個時候只有寄望於奇蹟出現:歐元區各成員國能夠達成有效的妥協和向市場注入海量的低成本流動性,從而遏制債務危機惡化。如果奇蹟沒有出現,流動性開始枯竭,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國會依次倒下,整個歐元區都將陷入大蕭條,此時此刻,德國也難以獨善其身。如果德國也開始蕭條的話,那麼歐元區幾乎將毫無懸念地解體。 但是德國的衰退也有一些利好。因為此前德國經濟的形勢一直都很好,失業率低,融資成本低,對亞洲特別是中國的出口增長迅速,歐元的貶值使“德國製造”更有競爭力。這也就是為什麼德國一直以來都採取非常保守的態度對待刻不容緩的歐債危機,因為良好的經濟態勢使得它幾乎可以置身事外地看待其他歐元區國家的痛苦掙扎。而這樣一個衰退,加之亞洲特別是中國的經濟形勢也在硬着陸的影響之下,將迫使德國更加依賴於歐洲國家來實現增長,這個時候德國就會願意冒更多風險去拯救歐債危機。在這種情況下,歐元區共同債券等行之有效的方案就不會再因為德國的杯葛而夭折。如此一來,德國的衰退或許是歐洲的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