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李嘉诚接连出手抛售香港及大陆的资产,并大手笔在欧洲进行兼并收购,其资产版图“脱亚入欧”的轮廓愈见清晰。根据李超人投资旗舰和记黄埔2013年年中财务报告,欧洲已成为其收入最重要来源,贡献了43%的总收入,光英国就贡献了16%;加拿大和香港分别贡献了15%(要知道2000年的时候,香港的贡献值是52%);中国大陆贡献了11%。
这让中国硬着陆的鼓吹者如获至宝,申称李嘉诚用以脚投票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未来中国经济的看法,连中国地产界的领袖级人物王石也惊呼“要小心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重读笔者2011年4月5日的专栏文章【东西方投资格局的博弈】,便不得不惊叹于李超人的深谋远虑,这一手棋早在三年前便已经开始酝酿。和记黄埔乃是上市公司,必须对股东负责,而投资最忌讳的就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脱亚入欧”乃是李超人实现全球资产配置多样化的一步大棋。
【东西方投资格局的博弈】一文中有说:“宏观调控无力,经济泡沫严重的亚洲诸国很有可能在未来5年左右被迫硬着路,特别是中国的硬着陆很有可能引发一场地区性的经济危机。所以这时候应该渐渐在亚洲减仓,同时在西方建仓增持。日本,法国,英国也颇值得关注。这些国家拥有许多危机后被严重低估的资产。下一个十年亚洲模式将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所以资产投资的全球部署必须未雨绸缪的做好结构调整。”
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靠投资拉动的。这种增长的主要体现在于资产泡沫的扩张而不是核心竞争力的提高。08年经济危机以来,美联储启动了3轮量化宽松,热钱开始泛滥。彼时新兴市场币值相对稳定,利率较高,而美联储正不遗余力的弱化美元,人为地把目标利率压在接近零的范围内,这一切都为热钱进入新兴市场创造了巨大的套利空间。
以中国为例,不少热钱取道香港通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及贸易项美元结汇的形式进入中国套利。热钱流入方式五花八门,比较激进的一种方式是一些境外投资公司以创立高科技公司为名,在内地城市高新开发园区设立办公室,先借助当地招商政策套取一笔结汇额度,将境外资金腾挪入境,再投向信托产品与委托贷款。今年5月前,不少欧美对冲基金及私募基金,以美国国债收益率作为基准利率借入美元,再以杠杆放大融资倍数后,流入香港这个人民币离岸中心,投资中国高收益资产,套取境内外高额利差。比如,今年4月,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至2%,而中国信托产品或委托贷款的年度收益率则平均高于10%,两者的利差已有7%-8%。加上杠杆融资放大3倍,扣除各项融资利率与抵押担保费用后,年度综合收益超过20%。
只是好景不长,今年5月22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国会听证会上声称量化宽松即将进入退出阶段,这意味着热钱的源头要逐渐关紧,美元融资成本将上升(这一点可通过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以观端倪),热钱套利空间消融,资金需要大量撤离新兴市场。根据摩根士丹利的研报,由于资金外流和央行对汇率市场的干预,除了中国之外的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总额在5,6,7月间减少了2%---达810亿美元之巨。未来那些经常项目逆差较大,外汇储备薄弱的新兴国家将成为这轮新经济风暴的重灾区。
在全球美元流动性收紧,融资成本上升和新兴市场货币(包括人民币)贬值预期加强的今天,被量化宽松释放出的美元驱动的套利行为变成了过度杠杆化的泡沫,行将破裂。在这种形式下,李超人脱亚入欧的投资战略可谓棋先一着。
这里需要引起我们警惕的是,房地产和土地是中国目前最普遍接受和最重要的融资抵押物,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极有可能以债务危机的形式开始。以国有四大行之一的中国银行(BOC)为例,在2011年其贷款抵押物的39%为房地产和其他不动产。而房地产和土地作为抵押物在房地产信托等影子银行信贷中的权重可能更大,危害也可能更大。根据美国银行美林证券和Fitch的数据,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已经达到了14.5万亿人民币,超过了社会融资总量的一半。目前政府对影子银行监控极为不力,其抵押物结构,杠杆率等等安全性数据远差于传统银行,因此受房地产泡沫破裂带来的冲击会更大,而这也将引发传统银行的债务危机。美联储的退市将令危机雪上加霜。
美联储退市是投资拉动的资产泡沫破灭的催化剂。值得庆幸的是这个时候美联储没有加息,要不然中国除了硬着陆之外几乎没有别的出路。新兴市场的死活并不在美联储考虑范围之内,中国的表现至关重要。李超人已经布局好了,我们呢?
原文发表于【IT经理世界】杂志
作者:公民经济学家吴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