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hare的博客
  In Reason We Trust
网络日志正文
第二部 范例 2012-12-16 06:54:36

第二部 范例

 

范例的本体论,回答了康德和黑格尔忽略的哲学的根本问题,既存在问题。这个问题,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家提出过,现代海德格尔提到的,“究竟什么是存在?”的问题。具体讲,绝对范畴,回答了康德的“本体界(noumenon world)”或叔本华“world as will”,是什么的问题。

 

在本体论基础上所建立的现象界,如康德等所为,就是现象界。在范例哲学中,这就是“范例做为现象的存在”。与以往的哲学不同的地方,范例哲学认为本体界,既,绝对的范畴部分,不是如康德或叔本华的本体界一样与现象界毫无关系了。范例哲学的本体绝对范畴,体现在范例现象思在,的表述之中,既,思维。思维的本质上,分享本体的绝对部分。思维的绝对性质,与本体的绝对性质唯一的区别在于,思维的绝对性被“个体化”了。思维的绝对性被“禁锢”在,或“先定”在有限的时空个体,人,的头脑中。

 

范例的本质就是“先定”的原则。先定有双层的意义。一是所提到的思维的绝对性质,分享范例本体绝对背景的本质。二是在范例的现象界,先定意味着其最基本,唯一的范畴是“时间”。一切其他规定性,归根结底,最终落实到时间的范畴上。只有时间的范畴,才是一切范例现象作为现象最更本规定性。

 

范例哲学研究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是“双重绝对”的性质。而对范例本体的绝对范畴的认识,来源于对思维本质的发现。既是,从个体思维的绝对性,上溯到范例本体的绝对背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范例哲学成为“绝学”- 专门和唯一研究绝对性质的哲学。

 

绝学,继承了从古希腊开始的古老哲学传统,在今天开始分离成第二类哲学。绝学的产生,是传统哲学面临失去人类对自身存在的证明,失去对人类文明大厦的疑问的终结探讨,的危机中产生的。

第六篇 作为现象的范例

 

绝学的产生,基于对整个经典哲学的理解和概括,又有提高。比如说,一个要学物理的人,如果直接接触量子力学的概念,会感到很难理解。如果从牛顿的经典力学讲起,从低速动力学进入到高速动力学,爱氏的相对论,就会好理解多了。从宏观物理学,进入到微观物理学,知道这个历史和相关的概念,对量子力学的学习,就会有很大帮助,相对会觉得容易多了。

 

对绝学也是一样。哲学的历史,许多有关的概念,和人物都不易理解。因为他们都是很抽象的概念。根据概念抽象的程度,我们称作困难的程度。越抽象的事物,也是越困难的事物,越需要更深的理解和思考。在一般的意义上,历史学会比物理学容易;物理会比数学容易;数学又比哲学容易。总之,越抽象的事物,越要求非常的想象力。

 

在哲学中,唯物主义(经验主义),比唯心主义(理性主义),容易理解。亚里士多德比柏拉图容易理解。认识论比本体论容易懂。普通道德学(亚氏)比先验道德学(康德)易懂。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比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容易理解。英美的分析哲学,比欧洲大陆现象学,存在主义,容易理解。叔本华,尼采,比斯宾诺沙,康德,容易理解。存在主义比现象学容易懂;海德格尔,萨特,比胡塞尔,黑格尔容易理解。所以没有对哲学的一般知识,没有对哲学史的了解,没有对哲学史思维脉络的清晰理解,特别是,没有对康德,黑格尔体系的理解,很难深入于绝学的讨论。

第二十节 自然范例高级范例

 

V范例
5.0
范例是现象
5.0
范例由范例本体的几何表示中的三维,存在,定在和思在组成
5.1
范例分为普通范例和高级范例
5.2
普通范例受定在和存在的规定性制约
5.3
高级范例是除了受存在和定在的制约,还受思在的制约
5.4
普通范例和高级范例,以及高级范例之间的关系,产生道德
5.5
范例的产生与在没有因果联系
5.6
范例原型自身等同绝对
5.7
由范例原型派生出普通范例和高级范例
5.8
范例,是且仅是,由普通范例和高级范例组成
5.8
范例由产生的
5.9
范例分成二个基本部分都有相关的联系,既,“2+1”
6.0
范例的研究对象,是且仅是,1范例原型;2普通范例;3高级范例;以及它们之
间的关系。
6.1
普通范例,等同形式(Form)”变化(flux之合
6.2
高级范例是唯一的
6.3
高级范例,是且仅是,思维与普通范例之合
6.4
思维和思维的原型,绝对,具有同样的本质
6.5
思维原型与绝对本质相同
6.6
对思维原型的怀疑,如同对公理怀疑,本身自相矛盾
6.7
范例和范例原型组成世界
6.8
带有时间或空间条件的范例只是普通范例的一种
6.9
多维范例存在
6.91
梦境是思维原型下的普通范例
6.92
普通范例的真理性由概率决定
2.64
普通范例的科学,概率最高,其他次之
13.1
范例类似中国哲学的两仪猜测
2.641
亚里士多德,康德和黑哥尔的范畴,都在普通范例的规定之内
2.6411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感觉悟性对范例原型的猜想
2.642
黑格尔对从古希腊开始的辩证法的扩大化,可以从其历史哲学的应用看出错

2.643
从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分成现象部分,是后来欧洲大陆7b象学的基

2.65
对普通范例现象的研究(欧洲大陆),从胡塞尔开始,是现象学
任务以此区别绝学对普通范例的本质研究
2.651
对普通范例的研究,不能等同科学研究的方法,因为哲学研究比科学研究更
为抽象
2.652
对普通范例的现象研究,在理性认识范围内
2.653
对普通范例的现象研究,必须是理性认识结合悟性认识 
2.66
将普通范例的研究,归结为语言表述问题(英语世界),是化大问题为小问题,
化小问题为无问题的还原方法,是倒洗澡脏水,泼出婴儿的做法分析哲学只对表
述清晰有帮助,无助于对范例本质的研究,而这种研究是绝学探讨的对象
3
绝学,区别于道学在于,绝学是用纯粹抽象思维的方法,仅仅研究传统哲学
第一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中本体论的部分
3.1
道学,分为里道外道二学
3.11
里道,是且仅是,研究第一哲学中的认识论,研究认识如何最终认知绝学,即
传统哲学中的本体论
3.111
形像思维 - 感性认识阶段:用形像表述现象(希腊水,气,数,中国
气,道,金木水火土,佛教的,等为世界的本源)
3.15
以形像形容抽象思维 - 理性认识阶段:用符号表述现象(三段论,逻辑符号,
语言,数学等,表达归纳,概括,推理,分析,测定,试错等)
3.113
完全纯粹抽象思维 - 悟性认识阶段:放弃语言表述的间断性质,如逻辑,分
析,推理等,使用语言的连续性表述本质(维特根思坦开始)
3.5
外道,是且仅是,研究传统哲学中的道德如何可能上升到纯粹抽象的先验道德
原则,即一人和他人关系的这些原则
3.51
形像思维研究的道德 - 亚理世多德道德学 
3.52
抽象思维研究的道德 - 康德先验道德原则
3.53
纯粹抽象思维研究的道德 - 悟性道德原则
4
绝学所得出的结论,来自里道学的悟性认识作为认识工具
4.1
绝学所得出的结论的真理性,类似数学中公理体系公理的真理性
4.11
绝学的特点,决定了绝学的结论不可能来源于分析,证实,逻辑推理的过程
5
无限绝对性质是思维原型本身,因而也是思维范例的本性
6
思维,是真理原形在宇宙自然中产生的唯一简单范例和无限性质结合成为高级范
例,所产生的功能
6.1
人,是真理原形在宇宙自然中无限次试错的最终选择,高级范例的结果,因此是
在任何时空状态下,具有类 似人的智力范例的唯一自然形态
7
时空状态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其真理原形下的范例(Instance)
7.1
凡是在时空限制内范例,都具有有限和相对的性质,包括思维中的理性,
都有自身的缺陷和矛盾,(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哥德尔在不完备定理中都已经证明
)
7.2
在时空状态中的范例,由于处在有限相对中,一直试图突破自身的有限性,向
无限绝对性质,的自然发展(teleology)
7.20
范例发展的普遍形式,是自身性质自然展开
7.201
自然发展是其性质的延伸,终止和新阶段的取代
7.202
范例产生矛盾,是范例普遍的自然发展过程中的特出形式
7.21
处在有限相对向无限绝对性质的发展中的范例,其最终阶段,在自身突破其有
限性,在某一个局部,达到无限绝对的性质只有人的产生,其思维,达到了高级
范例的阶段
7.22
在时空的限制中,局部达到无限与绝对的性质,必然是一个有限与无限性质的
结合的高级范例,如人体本身
8
思维,对自身无限与绝对性质的认识-反思,是真理原形完成范例(finite beings)
展到顶峰的标志
9
正如人是宇宙自然真理原形的唯一高级范例,语言,是思维的唯一高级范例
9.1
语言文字生命的有限性,依赖与大脑,而大脑依赖于时空的有限性
9.2
语言文字表述能力,正象自然宇宙中的普通范例向高级范例的发展一样,是一
个从有限能力走向无限的能力发展的过程(维特根思坦只看到了前者)
9.21
语言所到达的无限表述能力阶段,是里道中悟性认识,所使用的表达手段和工

10
范例的真理原形,决定了时空范例必然朝向朝高级范例发展的进程
10.1
范例的真理原型,是促使一简单范例发展到包含无限性质的高级范例的原
动力
11
具有无限绝对性质的范例,也必将最终受其有限性质部分的限制而毁灭,变成一
完全简单低级的有限相对范例从而开始一个新的,从一个简单低级范例,发展到
包含无限绝对性质的高级范例过程的循环:宇宙自然中的一切范例的发展,基于概
率的无限大,只出现一次,而范例的原形始终不

 

A 范例解释

 

为什么说“一切时空下的事物都是范例”?绝学的关键或核心思想是,一切时空间的事物都是“范例”。

什么是“范例”呢?范例这个概念,用的是比如计算机里常用的编写程序时的一个概念。如果你了解一些计算机编程,你就知道在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CLASS。当你要用一个函数程序功能时,一般要先启动一个新的object,也就是现要启动一个instance(范例)。当用完这个范例后,范例被“收回”(garbage collected),以便节约资源(这里是记忆记忆储存空间)

 

范例的定义,条件,功能等等,都由CLASS事先定义好了。不过这些范例的因素都是“潜在”的。如果在程序中的某个阶段不用这个CLASS,那么与其相应的范例,就等于不存在。只有在范例被“点燃”之后,范例的功能从逐渐在使用的过程中转变为现实。

 

用这个范例,比喻自然界的事物,非常的逼真。当一个自然界的一个范例出现时,它的标志是在时空条件之下。这个范例有生,有死,有高潮,有低落,有回归自然的时刻。而这个范例的“范例原型”,就相当定义它的第一个CLASS。范例的所有初始条件,功能,结束条件,都事先在CLASS,既,范例原型,中定义好了。这就像我们身体的细胞分裂次数,已经在自己的父母的精子和卵子结合前定义完毕,由此决定了我们大致的寿命。后天的条件,如锻炼,饮食,空气,环境等固然重要,但不会根本上改变我们身体细胞的分裂次数,由此影响我们的“被回收”时间长短的根本改变。

 

范例,按照绝学,分为普通型和高级型二种。但这二种范例,都是事物发展的一个整个过程的二个不同阶段。人的思维,为唯一的“高级范例”物种。思维之所以“高级”,是因为他本身是“高级范例原型”的一个“例子”,“降落”在一个实在无任何特出性质的“肉体/身体”上面 - 这就是我们圣人说的“食色”而已。其他几乎一切动物都有此二项功能。唯有思维,是人特有的。思维之所以“高级”,是因为思维本身突破了相对事物的局限性,而达到“自我认识”,从而完成了一个循环。所以,思维的本质是“无限/绝对”的,这就是黑格尔不知如何称呼合适,不知如何来到世界上的“绝对理念/绝对精神”。这个思维的本质,实在是“高级范例原型”安在每人身体上的一个“微型的自然宇宙”本身。不过,这个微型考贝的开始,象“普通范例”一样,都是“潜在”的,直到思维认识到自身的这种性质。

 

思维的这种性质,使思维本身也具有自己的“普通范例和高级范例”,这就是语言。处在人类文明初期的民族,理性不发达,主要依赖依靠感觉来认识世界,其语言也是仅能表示知性认识的“相对的概念”,也就是语言的“普通范例”时期。只有他们的理性思维发达了,他们才可能表达自己理性认识和悟性认识,所用的语言才是属于语言的“高级范例”的范围。这些就是我对绝学的“范例”概念的大略介绍。

 

“普通范例” - 对物理学有什么意义?范例,分为“普通范例”和“高级范例”,按照绝学。从定义上说,凡具有自我意识的范例,都是高级范例。除了高级范例,都是普通范例。根据绝学的定义,高级范例的唯一例子是人类,那知道除此人类以外的一切其他事物都是普通范例,有什么意义呢?尤其在科学上,对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有什么新的意义呢?

 

我在这里仅就普通范例,对物理学的意义,作一个尝试的回答。我们知道,物理学,到今天为止,仍然是人类认识自己周围的自然界的首要工具。从物理学史来看,物理学经过了三个明显的发展时期。

 

17世纪的牛顿时代,是经典物理学时期。它表现为,在时空下,物体的运动是依赖惯性,低速,静者恒静,动着恒动,而时空被认为是绝对的(参见星辰的翅膀有关论述,下同)。到了上个世纪初,爱因思坦的相对论时期,物理学表现为,参考系是可以变换的,所相应的时空对应不同的参考系,是可变化的。而只要假设光速不变(高速运动),物理学的规律(公式),在任何参考系看来,都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在地球上证明的相对论推测,如远方恒星的光传到地球上前,在经过月球时会发生偏移和弯曲的现象,在其他的星系上同样会发生的。在爱氏同时稍后出现的海森堡等为首的量子力学中,粒子的动量和位置已经变得不可同时准确测定,时空两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必须将“整体系统的描述”比单一测量结果,看作更符合量子状态的客观现实。

 

从范例的角度看,什么是贯穿物理学三个发展阶段始终不变的条件?答:只有时间与空间。牛顿力学的时空观,是相对与目击者的参考系。相对论的时空观,是相对与速度(光速)的宏观宇宙背景的“参考系”。量子力学的时空观,相对于对量子的“分离”而言,而产生,时空本身是微观世界的“二象性”。它告诉人们,时空本是“一个整体”,无限大的速度就是“静”,就表现为电子缠绕时的“同时性”。而“速度”本身,是连接这一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的桥梁。

 

范例的哲学意义在于指出,时空与“存在物”,是“范例原型”抛到世界上来的一个“package - 时空,是存在物的条件,“存在物自身与时空”不可分离。如果哲学真能走在自然科学的前面,我想,范例所揭示的意义也许就是如此。

 

“高级范例”和“普通范例”区别何在?在绝学看来,世界上只有普通范例和高级范例两种范例,人,属于后者。但不是说,人一出生就是高级范例,而是指人有“潜在”成为高级范例的可能。事实上,一个

人可能一辈子都始终是一个“普通范例”,如果他/她始终不能自身醒悟到自己的思维的力量,既具有反思,自我认识的功能。

 

这个转变,从普通范例到高级范例,开始与自我认识,它就像自己的思维功能得到“点燃”。或像基督教中,一个人认识到自己或人的原罪一样。从那一刻起,自己就开始变化了。

 

普通范例和高级范例的根本区别在于,被动和主动。每个人的生命开始,都是一个普通范例,但都有成为高级范例的可能。从前者走向后者,都要经历一个“重生”的时刻,服从“重生定律”。摆脱自己从生以来的一切习惯了的“被动”心态,变被动的态度为主动的态度,是区别普通范例和高级范例的最根本特征。

 

正象一个人小时,被教育“要听话”,要服从,要守规矩,等等。这一切限制,都是外在的力量强加于人,被动地接受着。直到有一天,此人长大了,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一切价值观念,自己的一切信条和信仰,就会对自己有一全新的认识。就会抛弃自己多年恪守的错误观念,而开始巩固有还有价值的规则,或寻找新的观念。

 

近代哲学的第一个哲学家,法国的笛卡尔,就是这种思维训练的典型代表。笛卡尔是在重新反思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一切固有观念,开始发现自己原来信仰的缺陷,自己所受教育的弊病,而找出了怎样建立牢固知识和发现真理的基础,这就是在哲学史上的著名命题:我思固我在。

 

4个世纪后今天的眼光来看,笛卡尔哲学体系所依赖的思维建立的开端,不是无懈可击。可是他的这种思维方式,反省自身,既“重生”价值体系,与绝学的范例发展原则一脉相承。

 

第二十一节 作为高级范例的思维

 

A反思的疑惑:我是如何发现“绝对世界”的

“欲上天堂,先下地狱” -无名氏 

俗话说,人生一世,草生一秋。多年前上大学时,这句话又出现在我脑海中,是我遇到一次车祸的时候。虽然那次车祸没有要了我的命,但此后我经常问自己,如果我当时突然死了,世界上又有谁知道我是谁?我的命和小草有什么区别?换句话说,如果人一生的目的只是追求利益,这与动物追逐食物有什么区别?如果我们一辈子关心的只是,更多一点钱,更大一点官,更漂亮一点的女人/男人,更有权势,让儿女过得更好一点,我要更多一点幸福等等,人与动物有什么区别吗?从那以后,我又广泛的涉及一些所谓上层建筑的人文的领域,如宗教,文化,哲学,艺术,音乐,绘画等等。我发现,有些领域,除非一个人具有非凡的才能,否则只能是浮皮潦草的了解罢了;而另一些领域,如果多问几个问题,则无法令人信服。我觉得我只是个一般人,只具有一般人的疑问,我的这些发现,几乎使我无所适从。

思前想后,我又回到了原地:我只能相信我的思考 -如同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所说,“我思故我在”。可能是由于用脑太多的原因,我变得神经希希起来。自己的脑子经常就像“天马行空”,完全失去了控制。有时候,我发觉自己拿着书,其实在发愣,并没有思考书上的问题,脑子其实是在走神,思维不知是溜到哪里去了。

有一次,我抓住了我思维这个“溜号”的瞬间, 我问自己,我的思维到底是集中到哪件事上?这时候,几个问题在我的头脑中升起了:

 

1 我为什么能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思维”,即对思维的内容进行思维?好像思维本身是发自一个头脑,而被思考的事/物,来自另一个头脑?

 

2 人的思维的本质是什么?

 

3 人的思维对象(内容)又是什么?

 

4 思维的本身与思维的对象是什么关系?

 

5 当我将自己的思维集中自己的思想到某件事上(书本上的话),我的思维置周围万千的事物于不顾,根本忘掉了它们的存在!我的大脑是痴呆的吗?难道我“全能”的思维,不是时时刻刻都在“心覆万物”吗?

 

从此,我一集中注意力想某个问题,我就立刻意识到自己思维的“单一”状态:为我自己思维的“钻进去”,被“埋”在一件事中,感到恐惧。换句话说,“我一集中注意力(到某事上),我就不能集中注意力(到某事上) - 我深深地陷入了康德哲学的“二律背反”(“自相矛盾”或“悖论”)。我查了不少医书,认为自己得了大脑思维的“强迫症”,情绪很长时期非常低落....只到有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这些问题,从此万事大吉!无疑,我明白了,我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 - “绝对世界”

 

 

B思维对思维的思维

1范例哲学与“思维世界”

 

范例哲学的本质,是揭示”思维世界”的本质。

 

思维对自身的反思,也就是,我意识到“我在思考自己的注意力”。我发觉,注意力总是“单一”的性质。既,注意力,总是集中到一点上,一个问题上。比如,您在读我的这段文字,你当下一定在想,“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可是你一定知道,人们通常都认为,思维万能。也就是说,我可以,“想象任何我要想象的事物”。一方面,思维的注意力总在一个点上。另一个方面,思维又有无限的自由,可以任意发挥。这不矛盾吗?

 

当我想到如此,当我集中我的注意力到任何一个事情上,比如我在写这段话,我发觉我是“完全没有意识到”,也就是,“完全不知道”,我在写这段话。我不能既“知道/意识到”我在写这段话,又在思考以下该怎么写。我的“一心不能二用!”。

 

为什么会这样?我苦苦思考了这个问题很长时间。几乎我一专注任何事情,就有一个声音在提醒自己,“你知道你在专注这一问题吗?”。换句话说,“我一专注,我就没有专注”。我陷入了一个“思维悖论”。我很怀疑我得了什么“精神妄想症”之类的病,非常痛苦达二年之久 - 直到一天,我终于想明白了。从此我的“思维悖论”症得到了解脱。

 

我的结论是,思维对自身的反思,之所以能走出困惑,由于四个结论:1 思维是无限的;2 思维的无限性表现为“线性”进行,既,思考必须“一个一个”进行。3,思维的本能,是使“思维世界”的“媒介之间发生联系”。如同自然界的“力”,使自然界万物发生联系。4 思维的唯一媒介是“语言”(广义上)

 

从以上,可以推导出,是“语言”的联系,使我们有了范畴的概念。例如:思维-语言-因果,等。这样看来,康德认为范畴来自“先天”是错的。范畴来自语言。以后则是范例哲学的出现和推演。

 

这就是“范例哲学”是如何开始的。

 

“思维对自身的反思,也就是,我意识到“我在思考自己的注意力”。我发觉,注意力总是“单一”的性质。既,注意力,总是集中到一点上,一个问题上。比如,您在读我的这段文字,你当下一定在想,“他说的是什么意思?您这不是在讲禅吧?“。

 

“为什么会这样?我苦苦思考了这个问题很长时间。几乎我一专注任何事情,就有一个声音在提醒自己,“你知道你在专注这一问题吗?”。换句话说,“我一专注,我就没有专注”。我陷入了一个“思维悖论”。我很怀疑我得了什么“精神妄想症”之类的病,非常痛苦达二年之久 - 直到一天,我终于想明白了。从此我的“思维悖论”症得到了解脱。”得了醒悟。

 

下面是我与网友老几关于“思维对思维的思维“时的对话:

 

作者:老几

留言时间:2012-08-07 18:17:58

哲学家的“思维世界”与火星一样远,能不能也发回一些照片让老几知道您在哪儿:)不知道您是我思故我在呢还是在哲普,反正您老人家说啥,至少有一位抹不着头脑。

“这才是“人”,所应该作的呀!”您老竟不知人就不做“人”事啊!

您的”“不外斗自然,必内斗同类” - 东西方都一样,这是“斗”的本性,也是人的本性。”甚高。可将“争吵内斗”转到“合谐文化”未免太高深了。

“我有两个大侠网友,一个爱伸张正义,到处打抱不平。一个爱武侠飘逸,所学西方精华尽变东方仙骨。二人能否得学得真经,还需拭目以待。”以俺看,前一个悟性太高,必然不务正业;后一个愚顽不化,不堪重任。您哪还得物色新人。

“思维对自身的反思,也就是,我意识到“我在思考自己的注意力”。我发觉,注意
力总是“单一”的性质。既,注意力,总是集中到一点上,一个问题上。比如,您
在读我的这段文字,你当下一定在想,“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您这不是在讲禅吧?

“为什么会这样?我苦苦思考了这个问题很长时间。几乎我一专注任何事情,就有一
个声音在提醒自己,“你知道你在专注这一问题吗?”。换句话说,“我一专注,
我就没有专注”。我陷入了一个“思维悖论”。我很怀疑我得了什么“精神妄想症”
之类的病,非常痛苦达二年之久 - 直到一天,我终于想明白了。从此我的“思维悖
论”症得到了解脱。”
得了禅悟。

后面所说老几totally get lost

作者:stinger        留言时间:2012-08-07 19:09:58     

真抱歉,老几!本来是想说清楚,如果没有,可别抛下我而去啊。一个人唱独角戏非被妖精吃了不可,孤独不说。嘎同学也大概是让我吓撤了,已经三天这里米水未沾啊!咱们还得讲团队精神是不?

 

我这小篇,主要是针对你要我说,是什么是范例哲学开始,既‘triggered’。主要回答这个问题。

 

你提了好几个问题,让我一个个来。

 

你说,“我在思考自己的注意力”,是‘讲禅’(我没看过禅书)。这么说吧,你“能否意识到自己在集中精力看这句话”?

 

Yes or No?   

 

作者:老几           留言时间:2012-08-07 19:29:57     

刚去给人解惑回来,依外人看来俺还不太蠢。

 

徒子每个字每句话俺都明白。‘讲禅’别人不懂俺也懂。联到一起就不懂,徒子比禅家打哑谜还厉害。

 

“嘎同学也大概是让我吓撤了”俺更是。

 

“你说,“我在思考自己的注意力”,是‘讲禅’(我没看过禅书)。这么说吧,你“能否意识到自己在集中精力看这句话”?”

 

Yes   

 

作者:Rabbit         留言时间:2012-08-07 20:06:55     

OK,

你“能否意识到自己在集中精力看这句话”?”,你说是。

 

那我再问你,如果你“当下意识到自己正在集中精力看这句话“,那你就不会”同时在想/或意识到”,“我在集中思考这句话”,比如我下面要说什么。

 

因为你一旦这样想,或意识到你的注意力在某个东西上,你就“没有”深入地思考那个东西。对不对?     

作者:老几           留言时间:2012-08-07 20:10:13     

right.

作者:Rabbit         留言时间:2012-08-07 20:13:07     

换句话说,意识与思考是两个互相矛盾的方面,在一个特定的时刻,你只能选择其一:如果你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活动,如集中精力想一个问题,你就“破坏”了这个思考或集中精力的过程。

 

而你真正思考深入时,你是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思考行为”的。因为思考这种形式和思考的内容,是两个互不相容的思维活动。二者必居其一。

作者:Rabbit         留言时间:2012-08-07 20:19:22     

Ok,你同意我二者必居其一的论断。

 

在你的意识中,你有一个“思维活动的世界”,既平常所说的“内心世界”。

 

你的思维世界,有很多内容。但你是如何控制住他们不使自己浮想联翩,而专注当前关心的“一件事”上,怪不怪?因为我已经证明,你只能一次选择一项来“意识”,或思考。或者意识到思考本身,或者思考而无意识这个思考行为。   

作者:Rabbit         留言时间:2012-08-07 20:22:10     

这种二者必居其一的思维现象,就是我说的“线性”现象。

 

可明白我的意思?     

 

作者:Rabbit         留言时间:2012-08-07 20:25:49     

因为我当时没有懂得思维的“线性特征”,所以我总是在这两种状态下反复,这就是我所谓“思维悖论”(其实是“语言悖论”,以后再说)。  

作者:老几           留言时间:2012-08-07 20:29:50     

有点意思了。只是徒子可知道?你已经钻到东方先人的思考“邪”框里了。

请继续。     

 

作者:Rabbit         留言时间:2012-08-07 20:37:53     

没关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再说,这个已经由不得我了。

 

下面是“思维的四大性质”。我已经“死了一回”,当然不能白到阴间走了一回,总要有点收获吧?

 

1证思维的无限本质。

 

如果思维是有限的,既,我们有想象不到的东西。那一定要有人指出这个东西是什么?当这个人指出时,说明人类已经想象到了。所以人类没有想象不到的东西。结论,因此思维是无限的。

 

证毕。

 

有问题吗?   

 

作者:老几           留言时间:2012-08-07 20:47:05     

“这种二者必居其一的思维现象,就是我说的“线性”现象。?”

天哪,您就这样“线性”化?这就是思维的开关现象罢了。大不了用个“交替”也好。谁要能明白必得漏尽通才行。

 

“因为我当时没有懂得思维的“线性特征”,所以我总是在这两种状态下反复,这就是我所谓“思维悖论”(其实是“语言悖论”,以后再说)。”

这也不应叫悖论吧。怪不得挺讲理的人讲着讲着理没了,原来是用辞不当。也难怪,名可名非常名吧。必要时加上英文。你老小子崇洋媚外,英文一定比中文好(说笑)。

 

作者:Rabbit         留言时间:2012-08-07 20:52:51     

第二条,思维的无限性表现为“线性”进行,既,思考必须“一个一个”进行,我已经证明了。

 

 

3,思维的本能,是使“思维世界”的“媒介之间发生联系”。如同自然界的“力”,

使自然界万物发生联系。

 

思维的运动,必须有思维的“媒介”,才有可能。如同发动机的活塞运动,必须有汽油蒸汽在其中一样。

 

光有媒介,还不行,媒介不是孤立,单独,互相不起任何关联第在思维中存在。就像我们浩瀚的宇宙一样,必须有“力”的存在。而这些力的做用,就是使媒介的元素之间发生作用。如果物理学上微观粒子的作用一样。

 

这个媒介,就是广义的“语言”,包括形象,符号,肢体语言等,任何可以记录思维结果的东西。 

 

作者:Rabbit         留言时间:2012-08-07 20:57:40     

我之所以称思考的这种你所说的,“开关频繁”状态,为悖论?是因为,“只要我想思考,我就不能思考。只要我想注意/意识到我的思维活动,思维就逼我思考点什么。”

 

作者:Rabbit         留言时间:2012-08-07 21:06:10     

证第四:4 思维的唯一媒介是“语言”(广义上)

 

我们知道思维中除了语言和由语言组织的东西,其他什么都没有。所以语言是唯一在思维中存在的物体。

 

我们又知道,思维的本性就是事媒介发生关系,既语言之间发生关系。这样就有了因果的范畴。

 

这就解释了休莫的“存在为什么变成应该“的问题。也证实了他的因果关系不存在在自然界中,而是存在于思维的语言中。同理,也就证明了康德,”范畴来自先天“,思想的错误。

 

这两个大的哲学问题,都被范例哲学解决了。“

 

 

2思维对思维的思维

 

批评中国文字的人有这么一个观点:中国文字不精确,不能用于思考哲学。所以中国不可能有西方式的哲学。没有哲学的后果是严重的:极有可能是,中国到今天还没有科学与民主的主要原因?

 

 

我不判断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只想指出一个事实,当一个中国人读到上面标题这句话时的感觉是什么?这句话的意思,对你立刻清晰吗?

 

第一个思维是名词同时是主语。第二个思维也是名词同时是宾语。第三个思维是动词,如果要更详细点,我记得叫“兼语式”(不知那位秀才翻译的?)。我这里主要不是讨论语言,我要讨论的是这句话的含义。

 

当思维以自身为目标,思维自身开始有了一个“分身法”:既,思维,是主观;思维,又是客观。但这个“分身术”,不是同时应用的,象孙悟空一样。而是“轮流”运用的。换句话说,思维的运行,当其对内,转向自己时,仍然遵守“形式逻辑”。也就是,当思维运行在“大脑时空”的任何一个点上,如果此时此刻是“主观”,它必定不是“客观”,遵守“排中律”。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的脑海中呈现吵架的情形,吵架的双方必然“你一句,我一句”地交流指责,而不可能是同时进行。

 

这一点,保证了范例哲学的一个原则:语言是思维的范例。凡范例必然是相对的,如同世界万物是上帝的范例。相对事物,必须遵守的规则,是形式逻辑。所以语言的使用,必须也尊照形式逻辑,在头脑中运行。

 

世界的秩序是如此统一,如果不是上帝,谁能有这种安排?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家,伟大至爱因思坦,也无比惊讶的原因。逻辑只要彻底,必然走向上帝。

 

思考,是大脑的功能。我们知道,不仅人有大脑,动物也有大脑。据说动物的大脑按比例比人小的多。但

我不知生物学家如何区分大脑的智力程度。多年前听说过印度狼孩的事情。最后狼孩回到人类社会,尽管科学家们企图使其恢复人的基本智能。狼孩到死,听说其智力只有五岁孩子的水平。看来,动物之间,的脑子还是有可比性,只是复杂程度不一罢了。由此可以推断,爱因思坦的大脑,比一只猩猩,也就是新一代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而已。所以我们每个人必须听从微软经常操作系统软件换代的号召。否则的话,我们时刻有被猩猩智力追上的可能。

 

动物,本身有一种趋利避害,保护自己的本能。动物找食吃,找窝住,取暖防寒,躲避天敌,都需要大脑,是最基本的“本能的思考”。人的孩童时代,其实与动物无差异。孩子的大脑,如同动物一样,只会“本能的思考”。

 

如果我们注意研究,就会发现,这种“本能思考”,都是“朝向外部一个方向”。也就是说,蚂蚁爬过半球,和孩子伸手抓玩具,头脑的思考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满一种足心灵的愿望。这就是人类作为动物,思考的低级阶段。

 

待孩子长大,我们就会发觉,孩子开始“回顾”自己作事情的方法。既,他学会了从“经验”中吸取教训。如果他一次不小心被开水烫了。他会在所有发热的东西面前小心谨慎了,如炉子,电熨斗等。也就是说,他能把“高温危害”的概念,从不同的源泉中,抽象出来,而一一加以防范。而不用非要经历一次次的不同种类物体的烫伤,来知道下次,对此物体需要小心对待。他吸取教训的方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性。这就是思考的第二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或者,从“经验到原则”的抽象。

 

这时长大孩子的思考,还不是理性的思考,因为他的判断,还多数基于感觉。如果这是个聪明的人,他就会想到,自己不仅不要被高温的物体伤害,而且还要研究高温的物体为什么会伤害人?怎样才能利用高温去做有益的事情?他可能对永动机很有兴趣。他会耗尽终生精力,全部家产来研究,以期待有朝一日,一旦成功,无尽财源滚滚来。到头来,他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在死前的病床上,他总结了毕生辛劳为一页纸上,以警告后人不要再做蠢事。这就是我们今天知道的“热力学的二个定律”。

 

换句话说,他不仅看到了热的一般规律,而且还将这个温度的规律,与周围的受热系统整个联系起来。他完成了一个“从个别适用规律到广泛应用规律的”的认识过程。他从自己的永动机,联想到所有人的永动机。从自己的热力系统,推及所有的热力系统。他用热力学的定律,不仅解释了地球上的物理系统,而且推及宇宙星系的历史过程。这就是“从个别原则到普遍原则”的过程。至此,他已经完全摆脱了

“经验”的束缚,思维方法是公理式的进行。他已经到达了思考的第三阶段:理性认识阶段。这个阶段,都是在他的自身脑海里完成的,无需任何外力的帮助。

 

如果上帝惠顾他,加之自己的聪明,他会发觉自己的理性无法解决的问题。他的雄心勃勃的征服数学领域的计划,会因为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发现而破产。他认识到,理性的本质是逻辑,可世界上不是所有的真理来自科学与逻辑。他无法解释“发现的机制”。就连爱因思坦本人也说不清楚。爱因思坦反对“上帝掷骰子”到观点,可他无法解释自己如何一步步,作为一个办公室的小职员,发现了相对论,而无数大教授,却对此物理现象毫无感觉。思维必须进一步往前行,也许就是最后的一步:思维必须转向自身 - 这就是“思维对思维的思考”。

 

思维的最后思考,终于发现了自身的本质:无限与绝对性。为什么呢?

 

证明:如果思维是有限的或相对的,世界上必有这么一种事物,使人类无法想象。有人指出,这个事物是存在的。因为这个发现此事物存在的人,首先想到了这个事物,所以世界上不存在不可能想象到的事物。证毕。

 

思维本质的第二性质:思考在思维中运行,总是“线性”前行,思考总是遵从形式逻辑。这也就是说,思考是“单通道的单行线”。思考不可能是多道,多方向同时进行。如果我们停止思考,我们的注意力可以监视一个以上的事物,如同我们开汽车时一样。但当我们真正深入思考,不断揭示新的定理或新的事实,我们的思考必定是“单线的顺序前行”。

 

思考的本质第三性质:思考过程必然是思考对象所产生的图像或符号,在思考中被处理。这些形象或符号,可以是语言,和企图替代。思考可以是形象思维,或抽象思维,或混合使用二者。思维对思维对象的形式化要求,如果计算机要用逻辑电路(二进制)处理一样,不可缺失。思维不能在“真空”中运行。

 

哲学上对思维研究,目前还在心理学的襁褓之中。以哲学的名义走向心理学研究,是黑格尔以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发展出的道路。如何将思维的研究,从纯粹哲学的角度提出,是哲学史上古老的真正形而上学复活的道路。

 

 

3绝对思维纲要

思维或精神的唯一性质,将自己置于与自然宇宙同等的独一无二的位置。在浩渺的宇宙中,思维精神的发展,不是惠顾随便的任意一自然事物。思维的发展酝于自然筛选后一完美的生物:人。

在这一整个过程中,思维精神经历了如下环节: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最后在人的身体进化中,释放出人脑发展高级成果:认识运动。

认识过程发展,由感性认知,经过理性认知,最后到达其发展的顶点:形象思维认知,既灵性认知

认识过程发展的工具,是反思方法:从外部感官开始,到浅层反思,到内心深层反思,既对反思的反思。

思维精神具有唯一性的本质,导致它的形式,既认知过程,蕴育了两个部分:五官的感性认知与内心的灵性认知。人从感性认知,升华到灵性认知,需要经过理性认知的中间阶段。

思维精神体的认识过程,体现在人类各民族的文化中,形成了感性文化理性文化,这两中不同文化的发展时期。这两种文化的有限本质和缺陷,只有在人类的文化过渡到灵性文化的将来,才能克服。

思维精神的绝对无限本质,使其内容可以消化任意一个具体的目标,可以将这一具体目标进行任何形式的整理,以便是这一目标达到自己的目的。思维精神的这种本质,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这也解释了科学手段不具有价值系统,可以用于人的任何目的。

宗教用信仰探索真理,哲学用思辩探索真理,科学用数学公式探索真理。宗教对未知提出为什么,哲学对未知提出怎么样,科学对未知的解答提供证据。从人类文明初期,宗教对地球不动的教义,到亚里士多德对落体性质的断言,到加利略牛顿得出的落体定律,到康德对时空的截然割裂,到爱因思坦的相对论对时空的重新认识:人类认知的过程,都是在这些领域:宗教-哲学-科学,依次分三步完成。

对思维精神无限绝对本质的认识,人类已经走完了从宗教到哲学的发展阶段。思维精神无限绝对本质的证明,是否也会象原来一样,科学,最终扮演集一切之大成者的角色呢

4思维文明的继承性

 

从哲学上讲,凡是出现的事物,就是偶然性的事物。凡是偶然性的事物,必然是可以重复的事物。因为,任何偶然性的事物出现,都是有一定的条件的。换句话说,有限的事物,从数学的上讲,在有限的步骤内都可以重复。哲学上与此相连的另一个思想是,凡是偶然的事物,都体现了某种必然性。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自身。人在世界上的出现,是一偶然性。说这个出现的偶然,是因为正好有这样一个银河存在在宇宙中,而它又有一个太阳系。在这个太阳系中,恰巧又有这么一个地球。在这个地球上,恰巧又有gazillion个恰巧的条件,使得人出现在地球上了,并发展起来。这种种巧合,恐怕不会比将一快拆散的手表零件放在盒子里,当摇到某个时辰,一个手表就正好组装好了的概率大。

 

既然人的出现是偶然,它所代表的必然性是什么呢?答案是 - 思维。思维可以超越时空,不受任何有限的物体阻碍,包括人的身体。所以,思维具有“无限绝对的本质”。而这种本质,由于它的这种功能,代表了任何一个个体事物发展的最高形式 - 已超越了个体自身的时空束缚。从这个意义上讲,思维本身就是自然宇宙的无限绝对的本质,在人脑中的“镜像”折射。思维,因此是一必然出现的自然现象。

 

人的形骸,是偶然性的出现,而人的头脑所转载的“思维”功能,确是一个必然的出现,因为它代表着自由宇宙的本质。这样看来,拥有智力,能够思维的外星人的存在,几乎是肯定的了。由此,我们又可推断,外星人一定会有类似我们一样的文明,说不定比我们高明的多 - 这就是所谓“思维文明”。

 

有一点我们可以断定,思维所创造的文明的继承性,不是必然的。也就是说,人类的文明,是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一步一步地在地球上发展起来的。人类的文明丝毫没有得益于外星来到“思维文明”的帮助,更谈不上继承了。这正象我们中国的24史,每一代的改朝换代,都一切从头来,以前的研究成果,成功的经验,一律丧失殆尽。而不是象欧洲人那样,可以从阿拉伯人那里继承到古希腊,犹太人的哲学,宗教,科学成果,经文艺复兴,而发展出近代科学直至今天的人类文明成果昌盛。

 

结论只有两点。一,“思维文明”的继承性,或是偶然性的 - 如果人类在地球爆炸以前某一天有几会和外星来的“思维文明”交流。二,或是必然地永远不可能。也就是说,一个星球的“思维文明”,就像中国的二十四史一样,不论发展的多么先进,总要毁坏,总要一切从头开始。一切星球的“思维文明”,如果“偶然”地存在了,也永远是自生自灭,永远在黑暗的宇宙中孤独的溜荡,永远不会有一天外的伙伴降临。

 

Can we handle the truth?

 

对思维的调查之二

 

思维的二种运动方式,符号处理和图形处理,有其不同的目的。

 

思维对“间断”信息的处理,如符号,语言等等,目标是“理解”。“理解”的本质是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此乃唯一的意义,任何对“理解”的其他想法都是在浪费时间。问“这是什么?”,在思维必然要转为“这会造成什么样的因果关系?”。一句话,“本质==关系”。对一切“相对,有限,局部,短暂”等等的事物,都是如此。这也是通常所说的思维的逻辑功能。

 

思维对“连续”信息的处理,如图形,画面,影射,反映等等,目标是“欣赏”,我们用“美”来表示。“欣赏”带来身心的逾越,情绪开朗,感情的升华。从日常所见的自然景观,到艺术形式表现出对“美”的追求欲望,到宗教中形像的呈现,

如佛像,十字架,天使,仪式的盛容,无不是达到此目的。“欣赏”的本质是“无限,绝对,永恒,伸展,漫无边际”,一句话“欣赏”的“本质==连续”。一切对美的追求,都表现了思维欲突破“精神在肉体中的局限”,而恢复精神本来的思维无限和绝对的本质面目。

 

思维的精神,被羁绊在人生日常琐碎的迷雾中。唯有夜深人静之时,思维的精神,才探出头来,舔去肉体疲劳带来的迷惘,而露出它的本来面目。

 

 

对思维的调查之三

 

重复地说,逻辑和影象,符号和画面,间断和连续,有限和无限,它们之间的交替,变换,互补,类似的运作,正如二进制对计算机的运作,磁场和电场对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光的粒子状态与波状态对光的研究,物理学上微观粒子与“弦论”的对应等等,揭示了思维精神的运动本质。

 

从此结论推导出的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任何已经形成的,旧有的,别人已经找到的真理,可以是“单边”效用的应用;而对一切新的发现,创造,必然不能遵循这种“单边”效用而有斩获 - 如爱因思坦所说:(物理学上新发现是) “一个非逻辑的过程”(虽然他不明白为什么)。举例来说,不论是牛顿定律,麦克思维尔的电磁运动方程,还是爱因思坦的相对论,一旦他们找到了自然界的这些规律,后人只需要明白这些数学公式所揭示的自然界因果关系,就可以了。正如“思维的调查之二”所说,“本质= 关系”。这是只需要逻辑单边运用既足够。

 

在思维的运动的另一单边,影象方面,任何伟大的艺术创造,不论在创造之时是何等振奋人心,在看过千百遍之后,都会变成枯燥难耐,而又是都可以被轻而意举地复制。这就是“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生活的艺术之树长青”的道理。生活,生活,生活 - 永远是一切形象思维工作者,的源泉,灵感,的发源地。而搞形式的花哨,充斥感官的声色犬马,正是象征着表面虚华掩盖着的空虚甚至堕落。几年前中国文学的“意识流”,“意识流”,“发散思维”等等令人眩目的名词创造的文学作品,今何在?年年必现,年年骂的“春节联欢晚会”,除去那目不暇接的喧闹浮华,能有几个好节目被记住?西方美学中的“几何简洁性”的美,离吹到中国被接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切新的发现和创造,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艺术作品,都需要逻辑和影象在思维中的并用。这是不以发现发明者的意志所转移的,虽然他们不一定意识到这一点 - 是思维的“二象性”本质所决定 - 正如我们不必懂得胃肠的消化原理再吃饭一样。当创新者遵照旧的逻辑和形象思维走上创造之路时 - 这也是必然唯一的道理“新出于旧” - 他们不久就会发现,单边的思维走到了尽头。当他觉得自己必须运用“非凡的想象力”时,他/她既开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始超越前人,开始走向思维的另一面(因为逻辑的道路已经中断,或头脑中的已有形象均已枯竭),一个新的生命 - 即将诞生了。

 

从柏拉图的精神恋爱出现的巧合与思维发生的不可避免

人年轻的时候,尤其是初恋,往往对异性伙伴有种强烈的精神追求,既所谓柏拉图式的爱情。你把对方想象的越完美,你就爱()得越深,你甚至会有时感到肉体的欲望是低俗,不可想象的,这些欲望怎能和这么崇高,纯洁的爱情连在一起呢?如果你没有这种经历也没关系,看看傅雷的家书就知道我说什么了。

你如果有过这种经历,多年之后回想起来,你一定为自己的想象力吃惊 - 一个现在想来不过是普普通通的女孩(男孩),怎么当时会给你带来这么丰富的激情呢?其实,你自己当时那些想象与激情,不过都是你自己心中潜在的意识的发挥罢了。如果对方真如你想象的一样,他/她也许真会为你激发出一些你未曾料到的感觉。可惜的是,事实往往和梦是相反的 - 当一方的爱情火焰烧红半边天的时候,对方或不知如何适从,或开始另有他()船了,也未必可之。

最终,有情人是否终成眷属,不是我这里关心的事,我关心的,是你内心的这个标准。如果你这样轰轰烈烈的初恋没成,你心里择偶的标准,还必定要用在下一个对象身上。例如,我一定要找到一个漂亮英俊的,或一定找到对我好的人,这种标准无疑会在你今天的太太(先生)身上体现出来。

这就是说,你今天的配偶,是张三还是李四,是个巧合” - 不论是天时,地利还是人和 - 促成了今天你这段婚姻;而你心中择偶的标准,才是不可避免 - 无论今朝是何君,此君必是你要的人(当然,如果你改变标准,不在我讨论之列)

用这样的眼光看我们银河星座,太阳系中,地球,上的现象,也是一样道理。思维” - 这一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东西,出现在这种动物身上,完全是一巧合。因为在地球上,某某个年代的环境变化,使人这一动物的进化,走在了其他任何有生命的动物的前边,而更适合了思维的产生和成熟,所以因为有
了思维这一宇宙无限绝对本质所带给我们的这一功能,我们,就变得大无比了。如此说来,人类一年开365次庆祝会,天天庆幸自己被上帝选为上帝自己的思维功能的每一水滴继承者,也是不过分的。
最后,Warning: Don't try this at home! 如果你的那一位因为得知自己不过是你的一个巧合,跟你打离婚,我郑重宣布本人不负任何责任

我讲的东西也不是因为我学过黑格尔就有价值。其实,是没有太多的人知道黑格尔的东西。顺便说一句,黑格尔有多难呢?我当年的系列有一个黑格尔的青铜半身象,上面的题字是:“Measuring your mind. 我当时的导师告诉我,YALE的哲学博士到毕业都不谈黑格尔。由此可见一般。说世界上没有超过二十个人懂得黑格耳是不夸张的。

我讲的与黑格尔的,从哪里分开呢?一是从根源上,二是从过程上。从根源上,黑格尔认为理性是一切;既一切都是理性的体现,所以理性是绝对的。而我认为,思维,是一切,理性,只是思维的一个发展阶段,换句话说,我的野心,是象爱因思坦对牛顿那样,对黑格尔的东西。从过程上,在黑格尔那里,理性的浮现,是一切发展的尽头。在范例论里,如我已经说过的,思维才是终点,思维是理性的基础。
真理是要历史来见证的

对思维的调查之五

 

在我们向前走太远之前,我们应该再确立一次我们的基础是牢固的。

 

1 我们的出发点:我思故我在

 

2 从“思”中,可以推导出我的“思维”是真实的

 

3 从“我”中,可以推导出我的“肉体”是真实的

 

4 从肉体的真实性,可以推导出“世界上存在着有限”的事物,因为我知道我的肉

体有时间限制

 

5 从思维的真实性,可以推导出“世界上存在着无限”的事物,因为我从来没有任

何想像不了的事物。因为任何被指出的事物,我都可以对其进行思考。

 

从以上五点,思维的基础就确立了。在“之四”中,我涉及了逻辑/间断的一面;在

以下,让我来探讨“整体/连续”的另一面。

 

思维的有限与无限的组成,与自然宇宙的组织成分是一样的。思维,就是一个“微

型”的自然宇宙,在有限的人的肉体上的体现。因为自然宇宙不过也是由这两方面,既“有限与无限”组成。当物理学家,神学家,哲学家等风尘仆仆地找寻世界的“本质”,“组成”,“神”,“上帝”等等,这类代表“无限/绝对”的事物时,

它们不知道,他们要找的对象的“雏型”,就载在自己的肉体中 - 一个典型的“骑

驴找驴”。

 

物理学家总有一天会发现,他们寻找的“夸克”,“量子”,“弦”,“黑洞”等

等,只有他们是真实的,比较会在思维中再现。换句话说,对思维神经元物理运动的数学公式,应该与“量子”物理的数学方程式一致:这就是思维与自然宇宙的统一性。

 

思维的调查(五)

L君在对“之五”评论时指出:“有了这个“绝对”的存在,科学才能得以建造,牛顿才能站在笛卡尔这个巨人的肩膀上构造他的宇宙。因为他所依赖的巨人脚底下是以绝对的”存在”为地基。”

 

我一方面同意L君的观点,另一方面我又看到了一个潜在的危险。当一个人用“存在”的概念去检验任何一个“具体/有限”的事物时,“存在”的概念绝对是正确无疑的,如同科学家一样。但如果一个哲学家用“存在”的概念来探讨自然宇宙的本质时,这个哲学家则犯了“混淆范畴”的错误。

 

什么是“混淆范畴”的错误呢?“混淆范畴”的错误,就是将有限事物的概念,用来套在“无限事物”的范畴,企图以此得出正确的结论。

 

正象在以前的“思维的调查”中指出的,语言,属于“间断/逻辑/有限“事物的范畴,我们不可能突破语言的“局限性”来企图探讨“无限世界”的本质。用维特根思坦的话就是:命题本身是在语言之中,因而命题在揭示自然本身时受语言功能的限制。语言的抽象形式不可能由命题本身表述,因为命题是语言的子集。 语言不能超过自己的功能界限来表达语言以外的自然本身,所以在利用语言欲达到这种目的时,最好闭嘴。

 

举例来说,我们可以问一个“石头是否存在”,科学家甚至可以问微观物质的“二象性”是否存在。但没有人可以问“自然宇宙存在吗?”这类的问题。因为“存在”这一概念,来自于有限事物,而有限事物又来自与无限事物。正象事物的“偶然性”来自事物的“必然性”一样。我们不可因为没有“直接看见”必然性,因此就怀疑它的存在,而只承认偶然性的存在一样。

 

思维中的两部分,有限于无限,情同自然宇宙中的这两部分一样,“罗马的归罗马,凯萨的归凯萨”。不遵从这个划分,必然要犯““混淆范畴”的错误。一霎那间的一个闪念疏忽造成的错误,需要几个世纪的头脑方难以澄清 - 这就是哲学横贯千年的误导的来源。

 

基同学提出,“真”是哲学的一个主要概念的问题。什么是“真”的本质?“真”的本质,是连系“有限与无限”,将两者进行比较的行为。因此,“真”,是一个有“比较级”的概念。我们通常说的“真”或“假”,是一个“质”的判断,即YESNO -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真”的前提是什么呢?既然“真”是比较级,它就必然有两个物质存在,一是“具体/有限/可见”等的事物;二是“抽象/无限/想象”的事物,既“标准”。举三角型为例。当画出几个图形后,如果问,那个图形是真正的三角型呢?我们的“标准”是头脑中的三角型。现实中的三角型,只能是比较“真”的三角形,而不会是绝对“真”的三角形,因为这一“真”的三角形,只存在我们的心目中 - 正如物质微粒的量子状态,只存在“希尔伯特空间”的数学方程式中一样。这个“标准”的真实性,或者是“公理”,或者是“预测”,别无他法。

 

“真”所蕴含的比较概念,是连系有限世界与无限世界的唯一桥梁,是康德的“物自体”有可望走出不可知洞穴的唯一源泉。正是这种联系,给哲学的范畴领域造成了混乱,也正是这种联系,使得有限世界永远在无限世界的启蒙灯塔下,一步步接近和实现思维精神的完美寄托。

 

对思维的调查之八

 

有同学在评论中指出,思维和认知不一样。由此,我觉得有必要将思维与认知的关系进一步说明。

 

自然宇宙的“二象性”,决定了思维精神的二象性。思维载体的连续与间断性质,又决定了思维功能的二象性:认知与欣赏(在以前的“对思维的调查”中讲过)

 

那么人的“行动”在思维中是什么地位呢?答案:思维的“行动”决定,是“认知与欣赏”两者的“衍生”范畴。人们常说的“让我想一想”,“我还没有想好”,就是思维还在认知的范围,还没有到达“行动”的阶段。欣赏,从另一方面也同样蕴含者“行动”。

 

思维无时无刻不在“认知”,思维无时无刻不在“欣赏” - 无论思维是否懂得自己的对象。行为,只是思维运动后的一种结果,而且不是必然的结果。无思考的行为是生物体/动物,的本性,不在本文考虑的范围之内。

 

认知与欣赏的二象性,如同光的二象性一样,很多时候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很难找出“纯粹”的“认知不包含欣赏”,反之也是一样。而“行动”,因为它伴随者后果,界限变的十分明显。从本质上看,“行动”,本身是认知与欣赏联系的桥梁。

 

思维对行动后结果,必然要再进行认知 - 叫作“反思” - 或重新进行再欣赏 - 叫做“成就感”。总之,思维精神=自然宇宙 - 不过在不同规模罢了。如果要问,是宏观的自然宇宙复杂呢,还是微观的物质结构复杂呢?如果你真是一个物理学家,你的回答一定是另提问者扫兴的。还记得黑哥尔名言吧:一个真理从小孩的嘴里说出来,和从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嘴里说出来,是大不一样的。

 

在“对思维的调查之三”中,我大略勾画了思维运动的两中方式,连续与间断。次后,让我们来逐一的细致看看两边的情形。

 

在逻辑(间断)一边,思维运用的工具是符号。语言是符号的一种,而且是用的最多的一种。逻辑的间断性质,决定了语言的“分割”本质。语言,首先要把它所论述的对象“割”开,才能逐一表述。语言的这种digital 本质,决定了它蕴含的清晰处理逻辑事物的能力,和一旦越出自己适用范围,可能造成的混乱。

 

迪卡尔发现的“对复杂事物进行分割”的方法,至今还是99%日常生活最有用的工具。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近乎都是由此而来。但在人类的文明的精神领域,如宗教,艺术,哲学等,却造成了不小的混乱。这是因为,语言的分割本质,不适用与这些领域,因为这些领域处理的是“连续”的问题。

 

以哲学为例。哲学上对本体论与认识论的争论,首先基于对世界本质的割裂。语言的符号作用,本身就在给每种观点一个标签,既论述本身已经决定哲学家在重复“盲人摸象”的错误。这种语言造成的混乱,是语言本身的“间断” PRIORI 造成的。这就不可避免地走到“存在既是被感知”的所谓主观唯心论。

 

哲学与物理学共享的另一割裂是“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从上个世纪开始的相对论,量子力学,到现在的“弦论”,都在指向一个结论:时间和空间,在本质上,是不可分开的。哲学在今天应该这样看:本质既是因果,因果既是关系,关系既是预测。因此,这样,哲学上可以说,“本质=预测”,或“存在就是被预测”。存在的真实性,可以被量化,既,预测的精度越高,存在的真实性,越可信。除此以外,都是胡说。这种“实证”,不可忘记,只适用与“间断”或逻辑或具有因果律的事物 - 真理在向前迈出一步,既变成谬误。当我们说“存在就是被预测”时,时间的过去和现在的分割就不存在了。没有现在和过去之分,也就没有了时间,我们接触的就是“连续”的世界了。

 

对思维的调查之十 - 再论思维的无限性

 

有同学问,我所谓思维的无限性,也许指的是宗教的对象,我的回答,当然不是,而是哲学的无限性。从这一问使我联想到另一问题,哲学上思维的无限性,与宗教上追求的无限性有什么区别?

 

简单地说,这个区别在于,宗教的追求无限性(如上帝等),是基于思维认知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所产生的诉求;而哲学意义上的思维追求的无限性,是基于思维认知中级阶段“理解认知”,所产生的诉求。

 

我们知道,宗教的产生,最初是人类原始部落,在不理解自然现象时,为平息产生的人们的畏惧或祈求,而举行的一种仪式。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科学的兴起,宗教变得越来越系统化,人性化而同时兼有其他的社会功能。但宗教的本质并没有变化:起源于感觉,最终归入感觉。宗教主要靠信仰,要求成员现“信”(再“问”,如果你非要问)leap of faith。宗教正统的教义,从来不鼓励对其信条提出疑问。实际上,成员对宗教本身的提问,并不能动摇其信仰本身,而是为如何更好地理解宗教教义作为辅助。用科学哲学家坡普尔,奎恩的的思想,就是“外围的保护带受到挑战,并不影像其理论内核的稳定性”。

 

哲学上的思维认识最高阶段,“灵悟认知阶段”,是思维基于“理性认识阶段”后,

达到的最高级阶段。这最高阶段的特征是,思维经过理性的“洗礼”,在思维“穷

尽”了逻辑,语言,及各种其他思维工具之后,作出的新的飞越和升华。“灵悟认

知阶段”的目的,是本质地“抓住”事物的真理而无须逻辑,推论等思维手段的应

(因为这些手段已经走到了自己作用的极限)

 

举例,人类对地球与太阳的关系的认识。人类早期,直观地认为是太阳围绕地球转:思维认知的第一阶段:感性阶段。后来,通过布鲁诺和哥百尼的仔细观测,认为前人的认识是错的,是地球围绕太阳转。世人除了愤怒还半信半疑,直到牛顿出现,将天体运行的真理,用数学公式揭示出来:这就是思维认知的第二阶段:理性(逻辑)阶段。今天的科学已经如此发达,哪个富翁只有花上一百万美元,随太空船在天上转一圈,用自己看到的天体图像在心里想一想,这个困扰人类几千年的问题就一清二楚了:这就是思维认知的第三阶段:灵悟认识。

 

通过这个过于简单的例子,我只想说明,当人类的思维走到逻辑,语言,数学,符号的尽头时,还有什么可以推动思维前行?唯有头脑中的形像思维。思维的这种性质,使有些看起来没什么文化的老农,能比许多白首穷经的学究,更语惊四座,又一针见血的原因 - 他们cut the chase,摆脱了逻辑的繁复,用的是“灵悟认识”

中的“形像思维”。真是:“刘项原来不读书”啊!

 

对思维的调查之11 - 人类思维 = 自然宇宙

 

思维与自由宇宙的关系,好比种子和大树的关系 - 两者都需要实现自身的发展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本质。两者的区别在于,种子的自身发展,是低级,被动的过程;而思维的自身完善,是高级,主动的过程。两者的还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被限制在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内,而受“偶然性”,既“周围条件”的制约。也就是说,生命本身是自然宇宙的必然出现,而这种出现落实在一种植物叫“种子”,或一种动物叫“人类”的身上,却完全是偶然的。

 

同样,思维出现在人的大脑中,也是一种“偶然性”。思维可以出现在其他适合它

出现的地方,这就不难明白,人类为什么总是怀疑外星人智慧的存在。

 

思维对自然宇宙的这种关系,是康德所说的“先验”的关系,既 “priori"。从这

个意义讲,人类的学习过程,是在重新唤醒和温习思维中已有,不过处在沉睡状态的知识:"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这种思想,早被古希腊的哲学家多次表明,

尤其是柏拉图,既他的“form"

 

正是思维潜在的保罗万象的可能性,和这种人脑中的知识DNA密码被人生有限的时间束缚急待破译,使无数的哲学家感为生命的短促,和生命的虚度而叹息。

 

哲学家的任务,是在思维中完全揭示和建立起等同外在自然宇宙的原貌:既,内心世界=外部世界。哲学家合上眼睛时感到的任何这种差异,都会使他们有“师未捷身先没尽使英雄泪满襟”之感。

 

对思维的调查之12 - 思维研究的结构,关系和证实

 

思维的本质是自然宇宙的本质,但对思维的研究却是逻辑,科学的过程。正像量子力学中的希尔伯特空间的数学方程式,才能解释量子的存在,弦论,用来解释微观波/粒状态等,对思维的调查研究,也必须能够解释思维的本质,和对人的思维有关行为,作出预测 - 解释的合理性和预测的准确性,是思维研究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思维中,逻辑,形像,心理,精神 - 他们是怎样的关系呢?从结构的角度看,思维自身的核心是“精神”部分。认知方法是精神的工具 - 类似在生活中,科学和宗教,是物质和信仰的需要的工具一样。这个比拟的区别是,作为认知的“无限”部分的应用,是思维理性运作的结果,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信仰的需要,往往是在无法找到理由后的一种心理安慰。

 

心理学,是对“精神的认知和行为的联系”结果的研究。在精神和心理之间,还存在一个“无意识区”(sub-consciousness)。思维在疲劳或有意外伤害时,可以暂时“中断”认知和心理的关系,如大脑的睡眠和昏迷状态。在这种割断出现时,认识的逻辑和影像出现混乱 - 犹如冰山的融化顺流而下,思维就进入了“无意识区”,如梦境,晕旋等。

 

精神,在人的思维中表现为“意志”,在低等动物中表现为“欲望”。心理,在于人的认知联系是,叫做“行为” - 既有因果/逻辑的预测;而在动物,则是“本能”,一种实现“欲望”的手段。在本能期间,唯一可用的信息就是“五官”感觉来源。

 

 

当认知和心理联系时,人的行为受时空制约,思维很清楚这一点。而当这种联系中断是,在思维的“无意识”时,思维的时空概念消失 - 如果物理的微观粒子处在“量子”状态一样。思维的“时空感”,是区别认知和本能两中心理状态的标志。而连接这两种状态,周而复始,正是思维的核心 - 精神。

 

 

对思维的调查之13 - 精神

 

我对“精神”的定义是:思维的生命。精神,是一比“思维”更基本的存在,犹如肉体于生命。精神的本质是,整体大于部分功能总和,的“特殊功能”在人类中的体现。生物体定义,就是自身的发展所形成的系统全部“启动”(同义反复)。由个别功能单一作用,经过机械的迭加,到每个器官都开始工作,物体功能的“量变“,带来了“质变”。单纯的,个别的器官的功能之总和,产生了一种在“个别”中不存在的“特殊性质” - 这就是“整体大于个体之和”。

 

在植物和低级生物,如阿米巴原虫,这种“整体的特性”表现为“动”。当然他们也已形成了自身初级的代谢系统。在动物,整体的功能表现为“生命”;在人类,表现为“精神”。

 

以人体为例,如果一个主要的器官故障,则整个生命就会停止。反过来,精神,并非一味被动地受制于生命。思维的存在,表明精神肯定存在。而精神的存在,表明生命肯定存在。最后,生命的存在,个体器官(或主要的个体器官)还在工作,是无疑的。整体的特殊性,也可“有条件”地使维系个体正在发生故障的器官,得到推延。这就是临终的人,在咽气前可以短暂的维持以见到最后的亲人;癌症晚期患者,通过整体“身心”的变化,可以使癌症治愈的哲学原因。

 

对“个体”的分析,剥离,split hair, 是笛卡尔一以来,哲学为现代文明提供的坚实的哲学基础。在此之上,才有了科学的昌盛,人类的物质文明和幸福。几个世纪过去了,人类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不能靠分析,切割的方法解决了,而必须 take a holistic view。整体的自身的这些特性,“迫不及待”的冲到我们面前,希望得到一个答案,而人类到目前为止,对此知之甚少,不能不是一个极大的遗憾。宗教和哲学,是人类解决holistic问题的两个主要阵地:一个从理性的角度,一个从非理性的角度。

 

对思维的调查之14 - 数学与世界

 

数学的本质是“量”化。数学是用来处理“有限”世界的最严谨工具。任何科学,一旦走到数学范围,则是成熟的标志 (问题在于很多人不适当地模糊“有限世界与无限世界”的范畴区别,而在无限世界的范畴中试图也运用数学工具这一相对世界的产物)

 

任何学科,一旦发展为“科学”,首先应该形成“逻辑体系”。一切逻辑体系都应该而且可能,发展成为数学体系 - 此乃一切科学的成熟必由之路。科学的发展是追求有限世界的“真理”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严谨形式为:

 

1 基于“自明”的公理系统:如欧几理德几何学

 

2 基于“观察”的逻辑(数学)归纳系统: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和爱因思坦的相对

 

3 基于“预测”的数学系统:如量子力学的希尔博特矢量空间数学公式的表达和弦论对微观粒子/波现象的解释

 

宗观这一过程,可以看出,柏拉图的“FORM”的猜测是多么伟大:从不断揭示公理自身隐藏的定理(真理)开始,经过归纳逻辑的“不完全真理”过程,最后达到纯粹形式的数学公式来预测“慢速”运动的物体 - 实现了“FORM - PROOF -PREDICTION" 的全部过程。

 

任何将有限世界概念/范畴/工具,企图应用到无限世界里的企图,都是注定不能成功。哥德尔定理的发现,注定这些努力的失败。

 

重建学术的任务之一,就是不犯“混淆范畴”的错误,而将目标清晰地展现在人类的认知中。

 

对思维的调查之15 - 信仰与理性

 

信仰,的核心是。信,就是顺服遵从不挑战,甚至赞美理性,的本质是讲理挑战找非道理的毛病,甚至推翻。由此可见,信仰与理性,是矛盾的对立。再进一步说,信仰与理性如果发生争执,解决不了是必定的 - 用哲学的术语叫缺乏同一性,既逻辑概念不同,俗话所说鸡同鸭讲,当然没有共同语言,或理科一点,叫参考系不同。那信仰和理性为什么又经常搅在一起呢?这是因为他们都是思维认知的相邻的两个阶段,稍微不小心,就从一个阶段滑到了另一个阶段。

 

回忆一下我们的认知历史。我们从小都是由父母抚养大的。当我们是儿童时,我们对父母的信赖是不是绝对的?这是因为儿童的理性不发达(不懂事),所以我们只能依靠我们的信赖,听从父母的吩咐做事。待我们成长为少年后,由于我们的理性有了进步,我们开始怀疑是否父母说的都是对的 - 父母觉得我们不是那么听话了- 我们对父母的信赖减低了。当我们到了青年期,我们不仅对父母不再言听计从,而且按照自己的理性来判断自己的行动 - 我们基本上不再相信父母(任何父母的意见,必须经过我们自己的理性来决定取舍)

 

一个人的认识成长历史,同整个人类的认知成长历史有一致性(谁说的?)。人类在幼年期对许多自然现象不懂,将他们归结与超自然的力量(如神),这就是我们的信仰来源。随者理性和科学的进步,人类认识自然的范围一步步在扩大,人类也变得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对自己的理性和科学充满信心 - 这是不是人类的认识历史的事实呢?

 

人类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领域,尤其在无限/绝对的哲学范畴和科学不能解释的自然整体归宿,所以人类的认识还在很大程度上被信仰,既宗教,控制着。而且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不能解释的无限范畴领域,必然不断地被推到哲学的领域。

 

哲学与宗教的争论,就是理性与信仰的争论。因为两者的立场,出发点,目标,都不同,这场争论最终不可能有结果。哲学与宗教唯一能作的,就是找到自己的援军,说服对方。哲学的最强大支持来自于科学。宗教除了自己,又靠谁呢?

 

对思维的调查之16 - 整体

 

“整体”的定义很简单:整体为部分之和。那么,什么是“部分”呢?部分,就是我们用五官“直接”感受到的事物。我们一方面说,“整体无不体现在个体中”,就像“必然无不体现在偶然中”一样;另一方面,我们又说,“整体大于部分之总和”。这也就是说,整体能产生一些个体“没有”的特性。为什么呢?

 

其实,整体的特性其实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个体实际上存在于自身,只是呈现为“显性”,还是呈现为“隐性”的问题。也就是说,整体能够将个体潜在的性质,“提前”的暴露出来,而被人们误认为是“整体”自己独具的性质了。

 

现让我来给词语定义。整体,是个哲学用语,用科学的语言,整体被称为“系统”。系统,谁不知道呢?是的,但不是每个人都清楚,系统的特性,是来源于系统的元素之间的“关系”,造成的。

 

举例来说。普希金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和生活中无数中大奖或继承大的财产,类似事件。一旦家庭和一种巨大的财富结为一个“系统”,家庭之内的个体关系会发生改变,很多意想不到的事都会发生。人类的一切好的或坏的品质,一下都暴露出来了 - 人们不免感慨,“这人变得我都不认识了!”,“如果这一切都没有多好啊!”。

 

政治的例子?读读芦笛对柴玲和6.4学生运动的心理分析,想想那人人平常压抑下的“表现欲”,和竞相抛出的革命口号,更容易理解“群众运动”这一系统的特性。

 

必然发生的例子?汽车的动力系统,明明是活塞在发动机中的上下运作,怎么汽车会产生平行的移动呢?如果是由动力系统应用于传动系统,传动系统不也是作原地循环运动吗?答案,就在“运动”二字,正像积分对斜线的无限小量计算中,视斜线为平面一样。不要小看了这一变换,人类发明“轮子”和牛顿/来不尼兹发明微积分一样伟大 - 因为他们都将“潜在”在个体中的特性,揭示在整体(系统)的光天化日之下了。

 

对思维的调查之17 - 个体

 

个体,相对于整体,是整体中独立之因素。个体属于有限/相对范畴,逻辑,因果,时空,现象,偶然性等,都体现于个体。只有通过个体,我们才可能认识整体。个体的一切性质,特点,无论是显现或潜在的,都表现为,既可以观察,验证,实验 - 因此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个体,来源与整体,是整体的中间阶段。在自然宇宙的无限大的宏观世界,和无限小的微观世界之间,存在这无数个个体,犹如数学上的无限大和无限小之间,有无数个实数,它们既是个体

 

由于人类象万物一样,生长在这一自然宇宙物质中间的阶段,我们容易将自己看到的间断现象,误以为是世界的本质。并用个体的独立性质,推测和认识与个体相对的整体的本质(无限/绝对性质)

 

在古希腊,有原子论,在中国,有五行学说,在近代物理学中,科学家很长时间都在找寻自然界最小的粒子。毛泽东也认为,原子是可以一分为二,永远不停地分成无限下部分(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种对世界的原子论看法,直到二十实际物理学上量子力学的出现,才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德国哲学家康德,看到了时空范畴之外形而上世界,可是还将此岸相对的个体世界的概念,用于彼岸世界,因而提出物自体的概念,因而也犯了混淆范畴的错误。

 

个体,正因为它是在物质世界最大和最小两极中间的存在,它的变化才是永恒的,才有了求的问题,才有了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思维第一原则。整体的性质,无不体现在个体之中。个体,只有个体,与之具来的时间和空间,才赋予一切生命的意义 - 并由此成为包括我们在内的一切痛苦和幸福的源泉。

 

对思维的调查之18 - 哲学

 

哲学一词来源与于希腊,本意为“爱智慧”。这个定义的缺陷是,将哲学研究目标的定义,带进了“价值”的先入判断。历史上,自称为哲学家的无智慧者,屡见不鲜,由此带来世人嘲笑哲学这一本身严肃的学科。

 

哲学的本质是“返思”。“返思”,不是“反思”,没有“节外生枝”,“故作叛逆”的意义。“返思”,是回想,是反复思考,是解决一切疑问的努力,是“否定之否定”,是思维在成熟基础上 - 高级认知阶段(理性和灵悟阶段) - 得到的认识结论。

 

“怀疑”,是思维的理性活动的第一“直觉”,但仅有“怀疑”,还够不上“哲学”。哲学必须是“有根据”的思维活动,所以哲学的“返思”才是“智慧”的基础。无论运用哲学思考过的结论是“肯定”还是“否定”,这种结论毕竟经过了思维的拷问,有了哲学理性的基础。

 

哲学史上的“怀疑主义”,是表面,直感,不需要根据理由,而从一个类似宗教教义出发的信念,所以“怀疑主义”是浅浮的思维标签。

 

经过哲学“返思”的认知,如果是“肯定”,它是来源于“否定之否定” - 由此区别与思维认知感性,或心理上直觉,的简单“肯定”。如果它的结论是“否定”,此结论也和“怀疑主义”的否定有本质不同 - 前者是复杂,成熟,理性和灵悟认知,一句话,“有根据”的否定;而前者不过是空泛,苍白的教条而已。

 

“返思”,的直接联系是“复杂性” - 在东西方的文化中意义也不同。英语中的“sophistication",在西方文化中,如美国,是正面的意义;而在中国文化中,是贬义。这也是为什么西方知识界对中国文化,常有“fall short of intellectual sophistication" 的抱怨,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往往不知所云。另一方面,美国的人人需要的tax code的复杂程度是如此广泛,移民到美国的中国人百思不得其解,两方面的原因都有,此是另一话题。

 

对思维的调查之19 - 知识(真理)的两个来源

 

在人类的认识史上,知识,如同真理一样,只有两条可靠的来源∶1)公理的道路;2)归纳逻辑的道路。公理的道路,推而广之,可以看成哲学上的本体论的道路;而归纳逻辑的道路,可以看成认识论点道路。

 

公理系统的典型例子,是欧几理德的几何学,既从已知,毫无疑问的合理假设出发,辅助与公设等其他支持,揭示出公理前提中蕴含的定理。选择公理和公设,是非逻辑过程,只有证明过程是逻辑过程。

 

归纳逻辑有多种,其实质是亲身体验。比较简单的例子如一切人都是吃东西,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也吃东西。归纳逻辑的问题在于它的得出其前提很困难。如上例中,怎厶证明一切人都是吃东西呢?我们不可能观察所有的人,历史上和现代人,所以只能靠部分观测,部分猜测,来达到以上前提一切人都是吃东西。这就是归纳逻辑的理论缺陷。正像个体事物在世界上比整体有用得多,归纳逻辑比公理系统在日常生活中,有用得多( in job interview, your experience means a lot to your future employer than your promise)

 

问题是,在钻牛角尖的时候,哲学家们到底应该相信哪一条道路导致确切的真理呢?举例来说,上帝存在的证明,应该是本体论的,还是归纳逻辑的呢?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孩子是如何知道自己父母的。孩子在出生时不可能知道谁是自己的父母,这就决定了归纳逻辑道路不通。孩子知道自己的父母都是从其他渠道获得的。

 

 

想像一下这个孩子代表人类本身。人类如果不是永恒存在的,人类必然是上帝产生的。但,人类可以通过归纳逻辑获得这个知识吗?否定此一道路,经验主义,认识论的道路,就堵死了。剩下的方法只有公理道路了。多少人同意才算自明的公理前提呢 - 如果人类愿走这条道路?问题还不在人类永远不会有统一的看法,问题在于,上帝并不依赖人类而存在,犹如思维有可能并不依赖大脑而存在 - 人类只是可怜的无法掀开迷人的面纱罢了。

 

对思维调查之21 - “应用哲学”:民族的“职业”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人类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个民族或国家所从事的行业,是不断变化的过程 - 从体力走向脑力,从原始走向现代,从实物走向数字,从生产走向交易,从具体走向抽象。

 

从整个人类历史中看,我们祖先首先是茹毛饮血,穴居野处的动物。后来,他们将吃不了的野物圈养起来,以保证食物来源的稳定性,他们开始了成了“畜牧民族”。

 

但一遇到瘟疫之类的自然灾害,牲畜大量死亡,冬天到了,人类还是逃脱不了饥寒交迫的危胁。聪明的女人们发现掉到地上的果子,可以长成树,于是告诉了他的男人。男人灵机一动,如法炮制,加以扩大种子的类别,种出了庄稼,秋天有了收获。人类由此开始了“农业民族”,食物的来源得到了更稳定的保证。

 

工业革命的历史不用赘述了。美国从两个世纪前的农业国家,到今天,变成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人口从事与制造业有关的“工业民族”- 欧巴玛对美国汽车昨日黄花的状况信誓旦旦地说“老九不能走”的原因。中国正在兴高采烈地成为“工业大国”或叫“制造业大国”,中国加工得廉价的产品充斥世界的市场。

 

尽管中国共产党爱说“历史的巨轮不可阻挡”,不知中国人是否看到,比工业社会更进一步的是“信息民族”。中国人固然可以重复自己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窃喜以自己的10亿件衬衫讨价还价换一架美国的波音。谁料到,鹬螃相争,渔翁得利,信息工业的倔起大国,即不是美国,更不是中国,而是印度。看看美国大学里学计算机的有几个,就知道了(美国的大多数人职业场目标都是“manager",只要搞好人际关系就行了)

 

“信息民族”还能再往前走吗?当然:它叫做“金融民族” - 当前非美国莫数。金融民族的特点是,他一切的“生产”,都是由“交易”得的差价,既“利润”所得。这种行业的典型地方就是“股市”。有朝一日,美国百分之九十五的人的工作,就是坐在计算机前,进行股票交易而产生利润(当然交易损失者则遭到淘汰,也许要被赶出美国)。这金融的“无形之手”,就会指挥世界其它角落的人们为其生产,然后运到美国,要多少有多少。至于中国愿意造玩具还是台湾人愿意装计算机,美国人是不care的:你们其它民族的发展暂时还没到这个阶段,跟着“伟大领袖指航向”吧,既然中国的政治制度今天还可以停留在“石器时代”,还能指望其它领域不具有“中国特色”吗?

 

对思维调查之21 -“应用哲学”:民族的“职业”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人类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个民族或国家所从事的行业,是不断变化的过程 - 从体力走向脑力,从原始走向现代,从实物走向数字,从生产走向交易,从具体走向抽象。

 

从整个人类历史中看,我们祖先首先是茹毛饮血,穴居野处的动物。后来,他们将吃不了的野物圈养起来,以保证食物来源的稳定性,他们开始了成了“畜牧民族”。

 

但一遇到瘟疫之类的自然灾害,牲畜大量死亡,冬天到了,人类还是逃脱不了饥寒交迫的危胁。聪明的女人们发现掉到地上的果子,可以长成树,于是告诉了他的男人。男人灵机一动,如法炮制,加以扩大种子的类别,种出了庄稼,秋天有了收获。人类由此开始了“农业民族”,食物的来源得到了更稳定的保证。

 

工业革命的历史不用赘述了。美国从两个世纪前的农业国家,到今天,变成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人口从事与制造业有关的“工业民族”- 欧巴玛对美国汽车昨日黄花的状况信誓旦旦地说“老九不能走”的原因。中国正在兴高采烈地成为“工业大国”或叫“制造业大国”,中国加工得廉价的产品充斥世界的市场。

 

尽管中国共产党爱说“历史的巨轮不可阻挡”,不知中国人是否看到,比工业社会更进一步的是“信息民族”。中国人固然可以重复自己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窃喜以自己的10亿件衬衫讨价还价换一架美国的波音。谁料到,鹬螃相争,渔翁得利,信息工业的倔起大国,即不是美国,更不是中国,而是印度。看看美国大学里学计算机的有几个,就知道了(美国的大多数人职业场目标都是“manager",只要搞好人际关系就行了)

 

“信息民族”还能再往前走吗?当然:它叫做“金融民族” - 当前非美国莫数。金融民族的特点是,他一切的“生产”,都是由“交易”得的差价,既“利润”所得。这种行业的典型地方就是“股市”。有朝一日,美国百分之九十五的人的工作,就是坐在计算机前,进行股票交易而产生利润(当然交易损失者则遭到淘汰,也许要被赶出美国)。这金融的“无形之手”,就会指挥世界其它角落的人们为其生产,然后运到美国,要多少有多少。至于中国愿意造玩具还是台湾人愿意装计算机,美国人是不care的:你们其它民族的发展暂时还没到这个阶段,跟着“伟大领袖指航向”吧,既然中国的政治制度今天还可以停留在“石器时代”,还能指望其它领域不具有“中国特色”吗?

 

 

对思维的调查之22 - 数字的哲学

 

据说古希腊的必达哥拉斯在发现我们老祖宗的勾股定理时,来了一个“百牛大宴”

(中国人不舍得杀牛,有个“百鸡宴”足矣,but we are so great that who cares 

that trivial stuff? ),声称“数学是宇宙的真谛”。

 

在我看来,哥同学有点道理,但最重要的“真谛”数字,不是什么“必达哥拉斯定

理”,而是“123”。

 

3”,是什么?中国人说三人成众,芸芸众生。众生的三,是不能单独存在的,他

们必然要追溯自己的“根”,“2”。

 

什么是“2”呢?“2”,就是“double",就是“一对”。这就多了,例如,中国的

“阴阳”,饮食之“男女”,大地之“日月”,世间之“黑白”,哲学之“本质与

现象”,等等。

 

这里重要的是哲学上的“偶然与必然”这一对。第一,一切现实的,都是“偶然”

的。第二,一切偶然的,都是必然的。

 

您的太太,貌若天仙,情如碧海吗?这是因为在你找她以前,你心目中已经“塑造”

了这样一位佳人。至于她是张家的“小家碧玉”,还是李家的“大家闺秀”,却是

“天时地利”的偶然所成。

 

但那不是正题。大众,包括你我,心目中有了“爱”,“情感”,“崇高”,“完

美”等等,这些神圣的感觉之后,你这“一半”,既“偶然”,注定要找寻自己的

“另一半”,既“必然”。这个“必然”,就是你想到“上帝”的原因。自然宇宙

中的一切,都不是孤立单独的,都是“无独有偶” - 这就是“2”的功能。

 

当你找到“上帝”后,不论他是斯宾诺沙的上帝,还是奥古斯丁的上帝,你最终的

目的是什么?希望和上帝“合为一体”吧?这就是“1 - 2”,如同你一样,总

是要“追根求源”,最终“天人合一”的。

 

1”,是伟大的,因为她是我们的母亲。母亲,是不能靠感性,直接认识获得。而

必然要经过思维的提炼和认识的升华,既“灵悟认识”。“2”,是混囤未开时的启

蒙,认识了“2”是你摆脱有限,渺小的“肉体躯壳”的决定一步。“3”,是现实

的,它是你“存在”的根据。如果你找不到“吃饭”的方法,纵然是苏格拉底也要

挨老婆的骂吧?难道她的“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是白送你的吗?用现

在的术语叫“市场价值”。后悔了?从新回到“2”,再塑一个心中的“必然”好了。

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时,我们才开始接触到人生的“真谛”。

 

思维本质的“二象性”

 

什么是思维本质的“二象性”?思维本质的“二象性”,就是思考的过程,既是“符号”,又是“形象” - 二者交替变换的思维运动过程。当然,这是思维反映了自然宇宙的“二象性”的结果。前者的一切功能,后者无不具有,反之亦然。

 

甚至都不能说,到底谁继承了谁,谁先谁后。思维,因为宇宙自然的本质的镜像自身,是宇宙自然中“个体”的最高发展结果。这个发展落实在“人”这个“偶然性”出现的自然物上。偶然的“银河系”,偶然的“太阳系”,偶然的“地球”行星,偶然的“地球使人类顺利发展的条件”、、、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人类。时间永恒,那么,百分之百,在自然宇宙中较之地球产生以前,已经出现过生命,并也发展到它的最高的形式,既“思维”的产生。

 

思维在进行中,时时刻刻将“符号”转换为“形象”,而时时刻刻又将“形象”转为“符号”。符号与形象,二者交相出现,互相促进,互相激发,共同推动思考过程深入和前行。思维固然有仅仅运用“符号”(语言)或“形象”(画面)单一边的时候,但那都是短暂,临时,借代性的。思维本质的运作,正如同电磁场,光粒子和波动性传播,等的性质一样。

 

思维时,符号作为主要的工具是语言。语言的最小意义单位,单词或字,在思维中被翻译或转换为形象,而最基本的形象也同样在思维中被转换为与之相对的语言符号。这些形象,有些清晰,有些模糊。清晰的形象就被容易被记忆下来,得到思维多次的应用;而模糊的形象,则容易被思维忘记,以致下次思维需要时还需重新转换,只到清晰被记住为止。在符号语言方面,总是最能准确表达图像的词语,首先被思维固定在记忆中。一时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图像,只能先用代词或近义词代替,只到思维找到满意的词汇为止。

 

正是思维的这种对“符号”和“形象”的转变功能,使思维的认知第二阶段,逻辑推理认识功能,成为可能;也使思维的第三阶段,“灵感”和“悟性”,这一最高阶段得以实现。

 

思维本质的“二象性”,不仅在思维的认识中起绝对的作用;在思维的“欣赏”中也是如此。由语言符号所形成的画面,和看到画面而在头脑中升起的激情,是思维在运作中的来指导,激发,和产生创作灵感的源泉和火花。正是思维的欣赏功能带来的逾越,引起其心理上的感应,使人产生身体和精神的和谐共鸣,从而达到了刺激身心,产生全新感受和激情并发,这一身心共同欣赏的最高境界。

 

5理性的源头

 

并文认为“凡是能够用理性作出决断的事情,都不需要也不应该诉诸于信仰”。这里提到的“理性和信仰”,都有不妥之处。

 

并文没有给理性下一个定义。一般来看,理性定义的外延,是区别于感性,灵感,神秘等概念;理性内涵的定义,是逻辑,因果,方法等等。理性这个词源于西方,所以它的语言环境也以在西方科学中的概念和用法为准。在西方,理性的概念,我的理解,基本就是“逻辑链条”的概念。逻辑链条的意思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存在因果关系。如果我们追溯这些因果关系到其源头,我们一定会得到一个结论:上帝存在。因为如此规则的世界,没有其他的任何理由可以解释。在西方中世纪,教主们就是通过精致的推导来证明,上帝一定存在的。从另一角度说,理性的推演,总是不能避免走到它的极限。在极限的地方,只有以上帝来解释,别无他法。

 

这个上帝,显然就是信仰。信仰的定义就是taken,拿过来当真,不再怀疑,不提问题。信仰神,不一定是信仰宗教。因为科学家,哲学家的神,是自然万物,是宇宙,是非人格化的。如斯宾诺沙,爱因思坦的信仰。而宗教的神,是人格化的。但并文提到的宗教,显然混淆了这两类神的区别。前边讲了,由于理性的局限,必须导致神的存在。否则,你的逻辑/理性,就不彻底。所以如果你是理性信仰者,你必定终究走到神的怀抱,毫无疑问 - 尽管你不一定非要走到人格化的神,既宗教。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思维是非严谨,是“难得糊涂”,得过且过的。要讲认真,我们必须承认西方文化远远比中国文化推理认真和严谨 - 即使我们不承认西方文化的深刻。中国传统文化往往搞神秘主义。将故弄玄虚视为博大精深,这一点恰恰为西方文化所不屑。

 

6公理思想的意义

 

古希腊的哲学家,代表着人类理作为一个集体,其理性认识开始觉醒。此后二千年,都是人类理性认识成熟的过程。古希腊先贤们给人类留下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公理体系的思想。

 

公理体系,也叫形式系统,最少可以追溯来源到柏拉图的著名思想,“形式”。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形式(Form)”。因为只有形式才是不变和永恒的。认识真理,在柏拉图看来,就是“从无可置疑的前提中,发掘出潜在和蕴含的命题”。从这个意义上看,学习就是回忆。所以学习的方法,在柏拉图看来,就是启发。(有点象中国的“学而始习知”)

 

比柏拉图晚了一个世纪以后的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将柏拉图的这个思想发展到几何学中,创立了公理系统。所以现在我们称他为“几何学之父”。公理体系,也叫“形式化体系”,是“从明确清晰的公理中,通过规则,达到导出定理”的过程。这个方法主要用在数学,几何,数理逻辑方面。因为公理的选择必须明确无疑,定义准确,这样才能保证定理的正确性。后来的数学家,在欧几里德公理系统的启发下,将其第五公设作相反推导,得出了“非欧几何学”。此类例子,说明了逻辑推理的重要作用。

 

沿着推理的思路走下去,就自然会想到能否将所有的能够形式化的数学,符号逻辑等,全部由公理系统完成 - 这就是伟大的“希尔伯特计划”。遗憾的是,悖论产生了。悖论告诉我们,任何可以形式化的公理体系都不是完备的,都必定是有限的。

 

其实,悖论的意义还不至如此。公理体系的有限性,更深一步,意味着逻辑或理性的有限性。可以准确定义的规则,如果自身不是完备的,更不能用来囊括一切其他领域。难怪爱因思坦认为,新发现没有逻辑规律可循。人类的认识能力又受到新的挑战了。

 

公理系统的思想,可以说是在人类理性的认识史上走到了自己的尽头。但它的历史地位,永远证明了自己是人类认识成熟过程的必经之路。

 

7思维的发展与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生前在大学任教。他死之后,后人根据他的讲稿,编辑出版了“历史哲学”一书。黑氏是个“决定论”者,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精神“spirit”的体现。如自然界的发展,是"观念(idea)"发展的自身体现;而人类的历史,则是一部“理性(reason)”发展的历史。这两者的变化,又都统一到“精神(spirit)”之下。黑氏的著名的“三段论”,体现在他的“历史哲学”中,也是他的“逻辑学”中的观点用来看待历史的应用。

 

黑氏学说对世界的影响,不用说,是巨大的。我们中国直到今天,作为他的远房侄子 - 通过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胡锦涛和明年的习进平的传承,还在他老人家的大树下乘凉。政治招牌和学术实质,经常是两码事。我有兴趣的是后者,也不需要因人废言吧。

 

正如英国数学,逻辑学和哲学家怀海德指出的,“西方世界迄今的一切哲学,都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注角”。黑氏学说,其实就是老柏“形式(Form)”的翻版和解释,并且“联系实际”了,用此观点来看待历史,自然,美学等等。

 

如果从头说起,老柏的意思是,树的种子里的“form”,已经决定了参天大树的百年未来形状。用一句编程中"OOP"的概念,此树不过是一个“instance”。黑氏的把这个主意用到了自然,历史和人类社会。他认为,由事件组成的人类的历史,不过是一连串的“instance”。这些事件都是“现象”。他们体现的是“理性”的发展过程的这个“class”。理性的发展,黑氏认为,受“精神”的支配,而“精神”的本质是自由。他进而说,在东方,只有极权制度下君主本人是自由的。到了希腊,享受自由的,仍是少数“自由民”,只有到了德国,自由才可能真正实现。所以,如果要探究“黑”,必须从“白()”开始。苏格拉底开讲时,总是从提问题开始,我也遵从此例。

 

在我们身边,什么是“真”的?答,这个桌子,因为我能用手摸到它。那么,是不是感觉到的事物才是真的?如果是,感觉到的东西难道不是处在变化中吗?难道不是有缺陷的吗?我们需要的“真”的知识,难道不是“完美”,“不变”的吗?这样想来,我们关于“真”的知识,只有在概念的抽象中了,也就是只能来自“理性”,来自大脑的分析。这样,“数”,“概念”等,这些来自理性的结果,才可以是“真”的知识。其实,这种对于“变化”还是“不变”是世界本质的争论,早就起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巴们尼德和赫里克利特思。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分别继承了他们的争论,给出了各自的解答与发展。

 

今天,在我看来,“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个从古到今争论不止的问题,本身是个“伪问题” - 这就如同问,是“天马行空”时跑得快?还是草原上万马奔腾时跑得快?

 

因为,首先,什么是“本质”?,本身就是有争议的?再次,如果把“存在”和“否定”,或用共产党的话说,物质还是精神,来择其一作为答案,又是“循环论证”(begging the question)。很明显,“本质”也好,“否定”也好,“物质”也好,“精神”也好,“1”也好,总之,我们能够想象得“任何事物”,无一不是“根据”另一事物而来的。这个“事物”前面的量词“一”,本身就“隐藏着其他事物存在”的含义。因此,用如此的概念定义,哪能不意味着它本身就是一个“instance”呢?我的回答,有点像康德的理性之外的“自在之物”,又不尽然。因为“自在之物”,其实本身也包含“其他之物”存在的意思。我们不可以用“instance"的存在与否的概念,来套用在其他的更广义的范畴上。

 

第二,将世界的本质归结为二个对立事物中的一个,无论如何回答,都片面。因为两者都是互为因果,相依赖而存在。将二个事物中的一个,作为二个之间的共同基础,本身就说不通。

 

第三,语言不能准确地表达“世界本质”的概念。语言来源于思维的结果。我们能想到的一切,都是我们所能感觉到,或经过理性推理得出的结果。换言之,我们只能知道,或者“形而下”的事物,或者“形而上”的事物,这就是我们“思维产生的结果”的全部,也就是语言的全部。我们不能讲出我们想不到的东西,正象井里的蛤蚂无法想象出井外的天是什么样子。

 

最后,人类的思维和蛤蚂的思维(如果有的话),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人的思维,因为能具体到任意一个目标,因此它具有“无限绝对”的属性,当然这不能归结到一个人身上,而属于人类整体的思维。自然宇宙和思维,具有同样的“无限与绝对”的性质。在它们两者之间,连结着“无限个有限”的事物,当然也包括语言。也就是说,语言是思维的“instances";而“张三家的桌子”,是语言(概念)的“instance"。如果非要追究“世界的本质”,人类大可只追究“思维的本质”就可以了,因为“思维和自然世界”,属于同一类,具有同样的属性。“世界的本质”怎样产生万物,与“大脑的思维”如何产生语言,是一样的。

 

由此可见,如果有人非要问,究竟是物质第一还是精神第一?世界的本质究竟是“变”还是“不变”,是存在还是否定,我们想想自己的“主意”是如何在自己的思维中产生的就可以了:不知“世界”真面貌,只因身在“思维”中。

 

变化,生成和消失之中,所以一切既存在,又非存在。

 

到了黑格尔那里,辨证法成了千篇一律的“三位一体”。既,正题,反题,合题。永远这样一圈圈螺旋式的上升,不断达到新的高度。黑格尔认为,事物发展都是这样,人类历史也是这样。他的“逻辑学”开篇,就从“Das Sein(being)”开始,然后经过发展走到自己的反面“Das Nichts(nothing)”,最后“werden(becoming)”。其他的范畴推移,如“质,量,度”等,都是沿此发展。

 

在黑格尔时期,他就有将辨证逻辑扩大化的倾向。根据他的逻辑学,他关于历史,道德,科学等许多解释,都不正确,如波普尔指出的。到了马克思那里,就理解的更极端化了。马克思将三段法则的发展,由自然取代,变成了人为强制的行为,为了他的政治哲学服务。在列宁到毛泽东变成了斗争。干脆社会革命,杀掉一批人,来促进社会变化。所以可以看出,本来的一种辩论方法,走过了曲折的道路,最后

如何成为“社会革命”的理论基础。

 

辨证法,作为从广义的角度看待事件,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发展,有很大的积极意义。辨证法是形式逻辑的补充,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哲学工具。但再好的理论,被夸大其词,碰上了歪嘴和尚,都可能走向自己本来面貌的反面。

 

我们现在对待辨证法,是不要泼脏水,连同婴儿一同泼出去的问题。

 

 

 

重建中国的神圣信念 - 唤醒中华民族思维发展的青春期

一个人从出生到走进坟墓,一般要经历一个生理上的青春期阶段。正常的人,在青春期会有身体的变化,而产生对异性的追求,进而对家庭的渴望,享受生命美好带来的欢乐。作为青春期开始的标志,恋爱,尤其是初恋,是一种非凡的感觉。在初恋的日子里,你的感觉得到如此升华,你会觉得世间一切都这么美丽,你会衷心地祝愿天下的有情人都成眷属。一句话,每天起来,你会觉得太阳都和昨天不一样。当然,普天下的人成长过程,不是同样的境遇,不幸的人压制了自己青春期,或终身不恋,或出家,或禁欲等等不一而足,仿佛青春期对这些人根本不存在。

人的生理发展有青春期,人的认知思维发展难道没有青春期吗?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再先前走一步,一个民族的认知思维发展难道没有青春期吗?如果你也承认一个民族认知思维发展这个前提,你恐怕多半不得不说是了。不是你认输了,而相反,是英雄所见略同!黑格耳有一个著名思想(bored already?)
一个人,一个民族,整个人类,的理性认识发展过程,有一致性。这个思维的发展阶段,在黑格耳那里,叫绝对理念,在我这里,叫思维无限绝对的本质。不论怎么称呼,它的存在,都预示着一个民族(整个人类先等一会)的思维发展的升华阶段。在此青春期阶段,认知思维开始站在一个新的角度看待世界,其眼光,开始穿过世间事物的部分存在,而看到世间的整体存在 - 这个存在,就是自然宇宙的本质,其体现在镜像的人类个体中,不论是一个人,民族或整个人类,就是对无限绝对的惊奇,焦虑或恐惧 - 直到你认识到这是你的认知思维发展必不可免的青春期到了。

中国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相比,这也许都是它的少年期”- 西方人一个半世纪以前打进中国时,称中国人为襁褓中的老人。在西方文明面前,他们对中国的这种状态的称呼,发人深思吗?宗教,就是解决大众思维觉醒后的青春期时,追求无限绝对完美的存在的回答。没有这种唤醒,中国文
化永远会象过去一样,认为宗教是多余的。中国的知识学人认识到和对当前民族认知发展的决断,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第二十二节 语言范例

A 语言概述

 

谈语言的“模糊”到“精细”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古人说,三寸气在千般用。人一生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语言,外界,知识等,都是人的认识对象。可你往往发现,一个小孩,看世界是“模糊”的。小孩画的画就是例子,待孩子长大后,世界在他/她眼里变得精彩多了,再来看他画的画,你就会觉得细致多了,逼真多了。孩子的讲话,思维,认识等,无不如此。

 

一个民族也是同样。文化发展程度低的部落,对事物认识的程度多半是粗糙的。这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吃,穿,住都是如此,都显得那么不讲究。这种民族,其文化,语言都可以反映出这一特点。整个民族的思维能力,决定了认识水平,由此有影响了自己的语言发展,最终成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整个人类的文明史,也是由认识的低级粗浅阶段,向认识的高级精细阶段,不断进步的过程。如人类对时间的认识,从最初的结绳记事,到漏沙壶,又到机械表,石英表,原子钟等等,一步比一步对时间分得更精细,更准确,更超过前人测量的精密度。

 

一个人的认识成长史,一个民族的思维成熟史,和整个人类的文明发展史,这三者有高度一致性 - 这是黑哥尔的观点。如果用一把尺子来衡量,这三者的认识成长过程,表现在语言上,则都是从模糊到精确的不断深化历史。看到了这种认识发展的阶段性,就是认识了认知的必然性,认识的主体就不应该因为自己所处的阶段所限,而为自己的落后开脱。

 

古人的下一句是,一旦无常万事休。这就是提醒我们,不要等到太晚,还未完成自己的认知义务,那就只有抱恨终天了。

B 语言是什么和为什么

- 语言作为思维范例的意义

 

我说的语言,是指人类的语言,不包括其他动物的语言。人类的语言是什么?这个问题自古就是个迷。

 

圣经上有“巴比伦通天塔的故事”。大意是说,上帝不愿意看到人类要造一个通天塔直接与他连接,就下凡扰乱了人类的语言,使人类各族之间不能沟通,以致他们不能完成通天塔的修建。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研究过语言。柏拉图的“形式”思想,亚氏从语言中总结出三段论,形式逻辑,都是对语言研究的重大发现。以后到了笛卡尔和康德,它们着重探讨了语言的来源,既,是否语言能力是人类天生的功能。真正建立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是德国数学哲学家福雷格。他提出,语言是人类已知的另一个存在的“实体世界”。另一分析哲学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早期认为语言是图像“language picture”,晚期提出,语言是“游戏”的理论。进入二十世纪,语言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人物,乔姆斯基,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因为他发现“语言的普遍语法规则”等。对现代的语言研究,尤其形式语言(如计算机处理器的编译程序),都有重大的影响。

 

迄今为止的对语言的多种解释,使人感到人类对语言的认识,就像盲人摸象。谁说的都有部分真理,谁说的又都不全面。从范例哲学的角度看,我认为,人类对于语言本质的认识,都看到的是外部和局部的行为和性质,没用抓住语言本质这一灵魂。

 

语言的灵魂,是继上帝创造的自然世界,人类创造的内心世界外,第三个有生命的世界。从范例哲学的角度看,世界是范例原型的范例,语言是思维的范例。所以语言是一生命体。这个生命体的组成,在于语言所表示的意义(semantics)

 

语言在发展成熟的过程中,首先由人类表达欲望的冲动,用某种方式表现出来。当表达成为文字或符号后,语言就开始被分为语义和语法二个部分。人类的思维在进行思考时,用的是语法形式部分,如计算机的图灵功能。人的思维的其他方面,如意识,则在不断继续将语义的部分一分为二,再分为形式和意义部分。意识将语法形式部分留给思考,作形式逻辑的处理,自己则重新考虑语义的划分,如此不断重复这一分析行为,直到满意地解决问题为止。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计算机的图灵机能模拟思考的形式处理部分,而不能模拟意识对语义的再分析功能。所以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跳出自己处理形式符号系统的功能。认识到语言作为范例的生命,如同认识到人类在宇宙自然中的生命。认识到二者的统一性质,是认识语言本质的钥匙。

 

语句的生命力,是语言的本质。因为作为思维的内容,语句必须意味什么。这个意味,就是“句义(semantics)(相对于“句法(syntax))

 

为什么“句义”是语言的生命,因为它要被多次使用。使用的次数越多,它的隐含的意义越多,也因此生命力越强。当思维在进行思考时,上文讲到,句义不时地被重新一分为二:既,再分为“句义与句法”两个部分,如此重复多次,根据句义所蕴含的意义多少而定。上文也谈到,每次句义和句法划分的结果,都是可以由人工智能模拟句法部分,而思考机制继续揭示隐藏在句义中的意义部分,再次进一步的划分。

 

思维的这种不断分化语言语句的功能,本质上是人类哲学上认识的核心思想:既,不断从现有的命题中,发掘出包含其中,潜在和蕴含的新的命题。这就是当代“分析”派哲学的根本思想,它起因归功于康德的“分析判断,综合判断”的研究。

 

AI的界限,如前所述,在于只能模拟句法的部分,只能模拟符号部分,而不能涉及句义的部分。这就是“机械”行为的能力限制。不论我们怎么增强AI的功能,AI只能使用人们“喂”给它的句法/符号形式,而不能涉及新的内容。从哲学的观点看,一切有意义的命题陈述,都可以分成“形式与内容”,二个方面。这种分析和归纳的功能,是思维特有的。思维所赋予语言内容部分相联系的功能,犹如宇宙中的星际之间所存在的物理意义上的各种力一样,都是两者所特有的。

 

AI工作者说,AI能够模拟“任何”你所提出的任务,以此来证明AI确实有“智力”时,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他们只能模拟“任何已知的条件”,而不能模拟“任何未知的条件”。因为前者已经被形式化了,而后者还没有。这就是AI的“智力”界限。不是否定人工智能的“目标”在不断后退,而是人工智能的界限不在“现存物”,而是时空的界限。

 

举例来说,当人工智能模拟“下雨”时,机器的中央处理器读到“下雨”的指令,屏幕上出现“哗哗的雨水”情形。如果反驳者说,这不代表机器有了智力,因为计算机不过在“模拟下雨”,而我们的“衣服并不会湿”了。AI的赞成者,就会在下一次机器遇到下雨的指令时,命令一个机械手将一盆水浇到观测者的头上,以此来证明AI的智能。殊不知,双方都正好犯了前边指出的错误:反对者挖掘出了“下雨”这一命题的潜在命题“衣服湿”,拥护者接过了这一新的句法形式“衣服湿”,进而完成了新的形式/符号执行结果。

 

如此往下,争论的双方,AI拥护者和反对者,在不断上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效果,谁也说服不了谁,恰恰是因为双方都是“不识AI真面目,只缘身在AI中”。

 

C语言作为思维的范例

 

语言为什么也是思维的“范例”?

 

绝学是关于范例的研究,根据绝学,语言又是思维的范例。为什么呢?因为思维自身,是范例原型,在高级范例,人,身上的一个“微型拷贝”。

 

所以追溯到语言是如何在思维中运作的,就必须追溯范例是如何在范例原型下运动的。我们知道,范例原型自宇宙自然中的位置,和宗教中的诸如“主,上帝,神,造物主”等称呼的地位,具有同样的意义。所不同的是,“范例原型”是绝学研究的学术概念,而其他的类似名称,是宗教带有感情色彩的称谓。

 

在性质上,范例原型具有“绝对/无限”的本质,因为范例原型不受任何制约,没有任何附加的条件 - 这些是范例才有的性质。

 

任何具有“绝对/无限”本质的“元”事物,既“事物之事物”,本身是无法“运动”的。因为“运动”,必须是某个“事物”在运动,而事物的最高范畴,也就是范例了。这也就是说,绝对/无限,本身不存在“运动”,这一相对事物的概念。绝对/无限,是通过“相对/有限”,来体现自己。这个“被体现”的存在物,所以只能是“范例”。

 

这种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上。思维,因为是绝对/无限,在高级范例身上的一个拷贝,它本身也是“无法运动”的。实际上,思维自身根本不知“运动”是何物。思维的运动,只有通过“被思维中的事物”才有可能,也就是思维必须也有自己的,更加“微型”的一个“范例”的拷贝- 这就是语言。语言,可以看成是“思维的范例”,也就是“二级的范例”,思维的活动只有通过语言才有可能。这个“语言”,是不局限于字面上的意义,一切可以被思维运用的“媒介”,都可以看成思维的“语言”,都是思维的“范例”。

 

最后,作为思维的范例的语言,也象“一级范例”,既范例原型的范例,一样,有其制约性,如时空等。凡是范例,都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和范例所承带的“内容”,构成了一个范例“存在”的“一揽子(package)”中的许多性质的一个集合体 - 这就是在我们面前展示的世界。如同黑格尔所说,“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德文原文:Was vernuenftig ist, das ist wirklich; und was wirklich ist,das ist vernuenftig.)。此句出自《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20(《权利的哲学纲要》一书)。这也就是说,事物的条件性,决定了事物的必然灭亡。所以,黑格尔是在表明,一切合理的东西都会灭亡的。

 

普通范例是这样,语言范例也是这样。事实上,一切有条件的事物都是这样。每当我们忘记了什么,就是这种语言范例的例子。至于我们有时怎么又想起来了,这就也许像我们相信死后还有灵魂存在一样。这个具体的证明,恐怕是生理学和医学,而不在哲学和绝学,的范围了。

D 语言范例分类

 

范例哲学认为,自然界包括人,是范例原型的范例。而人类的语言是思维的范例。如果语言是范例,那么它是否也应该象“自然范例”那样,分门别类呢?这个划分的标准是什么?下面大致地来回到这两个问题。

 

以前说过,范例的本质是生命。自然范例是这样,语言范例也是这样。什么是语言范例的生命呢,以前讨论过,语言范例的生命是“意义(meaning)”。语言的意义之所以是生命,是因为它潜在地含有更深层的意义,如此可以追究下去。生命力越强的语句,所包含的意义层次越多,因而也应用的更广泛。反之,生命力有限的语句,其所蕴含的意义就很少,适用的范围也相对狭窄。

 

比如拉丁语。它是思宾诺莎那个时代以前一直用的,欧洲范围正式场合,包括学术界,的语言。思氏写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时,专门用拉丁语,而不是当地流行的荷兰地方语。在汉语中也是如此。汉语的康熙词典,收入近八万个汉字。到今天,绝大多数都已经不再为人们所用,只能在查古籍时有用。所以这些“己死”的词句和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意义”不再增加,而是不断减少。减少的原

因是过去的事物,在今天的历史环境下,已经不复存在。因为环境条件的限制,人类对历史的保存不可能细致到包含一切。人类总是在不断筛选对今后更有价值的遗物保存,语言也不例外。因此可以说,语言范例的生命,在于不断扩大自己的意义,不断深化自己的意义和增加应用范围。一旦这个变化停止,则语言范例就开始由稳定时期,走向衰落时期,以至最终完全被人类忘记而“死去”。

 

如果采用语言分析哲学的方法,语言范例的生命力应该进行“量化”的形式化方法。需要建立一套具体的量化标准,和一个形式化的符号系统。这是今后应该考虑的。人类对语言的形式化研究,走过了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三段论”,福雷格建立“存在”意义和指谓的符号系统,乔穆思斯基的“普遍语法”公式,外加哥德尔,罗素等的工作。语言范例认为,“句义(semantics)”和“句法(syntax)”的不

断分化,是AI功能的哲学认识的基础,在以前讲过。

 

除了对语言范例的“生命力”的形式化思考,如何看待语言范例的分类,如自然范例一样?范例哲学认为,人类属于“高级范例”,其他一切自然物都是“普通范例”,这两种基本的区分。人类之所以为“高级范例”,不仅是因为人有思维功能,更根本的是人类思维功能的无限/绝对本质。这是一切其他动物都不具备的。其他动物或许也可以思考,但他们不能达到人类思维的程度。关键的原因,就是人类的思维还掩藏一个其他的范例:语言范例,不被其他动物所具备。

 

那么语言范例如何作两部分的区分,如同自然范例一样?类似自然范例的高级部分,在语言范例中,为区别起见,成为“高等语言范例”,其他语言范例都是“普通语言”范例。什么是区分“高等语言范例”与“普通语言范例”的标准呢?高等语言范例,必须具有“自身产生新的语言系统”的能力。也就是说,如果要理解一个高级语言范例,如“数学”一词,必须理解“数学自己的语言”。不理解后者,就不能理解

前者。同样的情形适用于“逻辑”,甚至适用与“马克思主义”这样的词。总之,衡量是否一个语言范例是高等范例的标准,是看它是否有自己的一套词汇和语句,而构成一个专门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概念或领域。

 

不用说,高级语言范例,是语言的最重要部分。因而也是最有生命的语言范例。

 

在上面,我谈了语言范例也应该象自然范例那样,分为二个部分,既,高等语言范例和普通语言范例。如果我们将前者进一步量化,我认为还可进一步的细分。

 

我想到这点的是由于哲学上的现代“语言分析学派”的工作的结果。一位著名的分析学派哲学家,在受邀前来某地讲学时谈自己的感受说,“这个镇子上随随便便的思维泛滥(There are a lot of loose thoughts in town)。博来听众会心的微笑与反思。现今的哲学家也和科学家一样,越来越趋于精细严格,而反对象“棉花糖”那样一大包而“糖分”很少,似乎在云雾中打太极,的学术思想推销者。这也许就是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不为英语世界哲学家们普遍接收的原因。这是题外话。

 

回来继续就语言范例的分类订出细致的标准。我前文提到语言范例的具体语句,看其是否能够“产生自己单独成立系统的附属语言”,作为语言范例是否是“高等范例”的标准。我认为标准还不止这一个,其他的还有,如,逻辑真值,真理性,意义的层次多少等。这些标准涉及至少四个问题。一,事实的定义;二,真的定义;三,真理的定义;四,意义层次的定义。

 

事实,有很多定义。在这里被定义为“现状”。既,在时空的某一点,当时讨论涉及的事物的状态。真,在此定义为“被代表的陈述语句内容,与客观事物的事实相符合”。真理,的定义是,“或者具有公理的性质,或者与真相符和”。最后,意义层次,的定义为,语言范例的语句,如果不是陈述句,能够被转化为可以表述真,或真理性,的语句。

 

近代人类对语言的研究,从二十世纪德国福雷格发现了语言有“自身意义(sense or meaning)”和涉及其他事物的“指带”二个功能后,人们对语言的研究,不得不时刻涉及这两个概念。我在这里提出的4个标准,1,再生附属语言能力,2,逻辑真值,3,真理性,和 4,意义的层次多少,都需要用到语言的意义本身,与所指带的功能。

 

我认为,任何一个语句,如果四个标准全部符合,应该被看成是“一级语言范例”。如果是符合“124”,可以看成“二级语言范例”。如果符合“14”,既为“三级语言范例”。仅符合标准“1”,则为“四级语言范例”。最后,仅符合标准“4”,为“普通语言范例”。其他不符合任何4个标准的语句,我们通常成为“废话(nonsense)”。下面举例。

 

E语言-真理-自然的关系

 

在对人类自然语言的研究上,亚里士多德,莱不尼兹,福雷格,罗素,维特根思坦等人的思想最著名。

 

他们对语言功能研究的结果,可以简要大概地总结为以下几点:

 

1 记录思想

2 交流思想

3 蕴含逻辑的普遍性

4 利用逻辑真值可以建立概念和判断

 

巴门尼得和亚氏都认为,语言的逻辑的真值代表的真理,与自然界的真理是同一的。所以“思维-语言-自然”,三者是统一的。那么就存在着“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原则来如何表述真理?”的问题。

 

熟悉黑格尔辩证法的人,一般都会对黑格尔语言的晦涩,人为成分,故弄玄虚之嫌,持有微词。虽然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包含真理,但他的表达明显有很多错误和可以剔除的成份。那么这个用语言表述真理的原则应该是什么呢?我认为,表达所有使用的语句,应该根据形式逻辑的“必要条件”的原理。而对表达的整个语句,应该使用“反证法”的原则。这就是哲学的“奥坎的剃刀”的原则应用。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逐字逐句地检查每一句话,看是否符合这一“必要条件”的原则。如果去掉,是否影响其原意。在行文中对句子的使用,应该用苏格拉底的思辩的辩证法原则。既,找出其陈述中“潜在前提中和结论中的反题”,揭示内在的自相矛盾。只有没犯上述错误的陈述,才有资格被认为是真理的候选人。

 

举例来说。如果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开首的存在范畴是最根本(上帝)意义上的观念,这个存在就不应该是一个“普遍的观念”。它一定是一个“具体的存在观念”。因为只有具体观念才会产生内容。只有具体观念才有与其他具体观念的关系,如黑氏本人在逻辑学中叙述的那样。所有这样的具体存在观念,就是范例哲学中存在范畴里的“定在”观念。

 

一个具体观念,在数学中,是一个实数的例子。任何实数蕴含都其对立的虚数存在,但是是“否定的存在”。同理,任何具体观念,都蕴含着自身观念的否定,为自己存在的前提。这个所有具体存在观念否定的集合,就是范例哲学的“存在”集合范畴。

 

任何具体存在否定因子,同时又都有“普遍肯定”的集合作前提。因为否定具体存在的集合,是以“否定的有”的普遍存在为背景或前提。任何“有”,不论有没有内容,都只能来自“无”的存在的集合。这个集合,就是范例哲学的最高存在范畴“在”。“在”是纯粹,普遍,空洞“的肯定存在这样一种背景的存在,是普遍的“无有之有”的存在。所有“在”,这个普遍的“有”,才能产生“个体的无”的否定集合,既,定在范畴。

 

如果我不能保证自己说的都是真理,我应该保证我说的都是事实。如果我说的无关事实,我应该保证我说的态度是真诚的。这是我能想到的,最简单的,范例哲学“三个存在”的范畴的必要表达方法。


(to be continued)

浏览(312) (0)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hare
注册日期: 2012-01-13
访问总量: 2,095,879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为什么只可以复制生命而无法制造
· 论“无”和范畴重析
· 哲学的开端应该是“虚无”
· 《范例II》目录
· 中国文化思想方面的二个缺陷
· 我被美国的官僚主义报复老实了
· 历史上一流的哲学家为什么没有神
友好链接
· 天蓉:天蓉的博客
· Rabbit:Stinger 的博客
· bunny2:bunny2的博客
· microsoftbug:microsoftbug的博
· InstanceTV:InstanceTV的博客
· 中国现代哲学家学会:中国现代哲
· Madhatter:English_only的博客
分类目录
【公告】
· 川小子承认输了,“但你等着,我
· 他们能算中国人吗?
· 对待文化和语言就应像对待手机
· 关于“范例哲学”的声明
· 支持发展哲学建个人音乐网页
· 《论范例》第一版出版日期:2013
· 【论范例】建议网名改真名通知
· 【】范例电视台本周末讲座预告【
· 关于“范例电视台”的几点说明
· 关于讲座提问的几个事项
【政治】
· 中国文化思想方面的二个缺陷
· 习近平“全面放开外资准入政策”救
· 大陆民众心态和状况的“三个阶段”
· 中国大陆的政治前途:学朝鲜还是
· 为什么在中国,西方的“极端思维”
· 学朝鲜还是学美国 – 中国正被逻
· 习近平会不会杀许家印?
· 中国的经济失落会导致共产党垮台
· 中国的一切问题的根源-中国文化
· 现代中国公民诉求(一号)
【知识分子】
· 欲望与语言教学
· 《常数》的哲学意义
· 什么是“西盲”?
· “中国思维“的十大特点
· 关于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笔记
· RAN方法循环示意图(Edited)
· 中国人能不能创造世界一流的成就
· 人的错误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 从秦刚大使的英语口语看英语教学
· “记录历史我们不做谁做”- 胡杰
【生活】
· 我被美国的官僚主义报复老实了
· 历史上一流的哲学家为什么没有神
· 风暴开始了,赶快告诉大陆家人
· 漂亮!
· “2222”- 谁比我更可爱?
· “洋丢人”- 骗骗老外而已
· 谈谈“抽象”与“应用”的关系
· "Proud Boys"翻译为"自信小伙子"
· I cannot remember my mother by
· 俄军又损一将!
【Test】
· 中国的读书人- 政治盲人
· 学外语前个人的语言天赋量化测定
· U r invited to give your BEST
· 2020年美国大选最大的贼-川普本
· 周末思绪
· 海外华人里谁的英语最牛(3)
【绝学】
· 为什么只可以复制生命而无法制造
· 论“无”和范畴重析
· 哲学的开端应该是“虚无”
· 《范例II》目录
· 关于物质的问题(补充)
· 关于物质的问题
· 哲学的属性
· 对“绝对”五条公理的解释(6)
· 现象学与范例的相对范畴
· 三者的本质:时间空间和数字
存档目录
2023-12-20 - 2023-12-24
2023-11-08 - 2023-11-29
2023-10-01 - 2023-10-20
2023-09-03 - 2023-09-19
2023-03-21 - 2023-03-21
2023-01-07 - 2023-01-22
2022-12-04 - 2022-12-04
2022-11-27 - 2022-11-28
2022-09-11 - 2022-09-11
2022-08-07 - 2022-08-07
2022-07-11 - 2022-07-25
2022-06-01 - 2022-06-07
2022-05-05 - 2022-05-29
2022-04-01 - 2022-04-26
2022-03-02 - 2022-03-30
2022-02-12 - 2022-02-28
2022-01-02 - 2022-01-22
2021-12-01 - 2021-12-30
2021-11-03 - 2021-11-27
2021-10-01 - 2021-10-23
2021-09-11 - 2021-09-30
2021-08-05 - 2021-08-22
2021-07-04 - 2021-07-31
2021-05-09 - 2021-05-17
2021-04-18 - 2021-04-18
2021-02-01 - 2021-02-13
2021-01-04 - 2021-01-22
2020-12-17 - 2020-12-17
2020-11-09 - 2020-11-29
2020-10-23 - 2020-10-24
2020-03-21 - 2020-03-21
2020-01-19 - 2020-01-25
2019-08-04 - 2019-08-21
2019-07-04 - 2019-07-05
2019-06-28 - 2019-06-28
2019-05-14 - 2019-05-27
2019-04-06 - 2019-04-26
2019-03-03 - 2019-03-29
2019-02-02 - 2019-02-26
2019-01-01 - 2019-01-31
2018-12-02 - 2018-12-31
2018-11-02 - 2018-11-29
2018-10-01 - 2018-10-26
2018-09-02 - 2018-09-27
2018-08-01 - 2018-08-31
2018-07-01 - 2018-07-31
2018-06-02 - 2018-06-29
2018-05-01 - 2018-05-27
2018-04-05 - 2018-04-25
2018-03-01 - 2018-03-30
2018-02-06 - 2018-02-25
2018-01-06 - 2018-01-31
2017-12-01 - 2017-12-31
2017-11-04 - 2017-11-26
2017-10-27 - 2017-10-27
2017-08-25 - 2017-08-31
2017-07-11 - 2017-07-15
2017-04-02 - 2017-04-25
2017-01-18 - 2017-01-18
2016-11-15 - 2016-11-15
2016-04-04 - 2016-04-11
2016-03-01 - 2016-03-31
2016-02-14 - 2016-02-29
2016-01-08 - 2016-01-24
2015-10-08 - 2015-10-08
2015-09-03 - 2015-09-25
2015-08-03 - 2015-08-29
2015-07-27 - 2015-07-31
2015-06-12 - 2015-06-12
2015-05-16 - 2015-05-16
2015-04-25 - 2015-04-25
2015-03-03 - 2015-03-07
2015-02-14 - 2015-02-22
2015-01-03 - 2015-01-25
2014-12-08 - 2014-12-08
2014-11-12 - 2014-11-27
2014-10-01 - 2014-10-30
2014-09-04 - 2014-09-29
2014-08-04 - 2014-08-14
2014-07-13 - 2014-07-24
2014-06-15 - 2014-06-29
2014-05-04 - 2014-05-25
2014-04-21 - 2014-04-26
2014-03-01 - 2014-03-16
2014-02-02 - 2014-02-26
2014-01-01 - 2014-01-26
2013-12-01 - 2013-12-26
2013-11-27 - 2013-11-30
2013-10-12 - 2013-10-17
2013-09-03 - 2013-09-15
2013-08-07 - 2013-08-31
2013-07-13 - 2013-07-23
2013-06-05 - 2013-06-19
2013-05-06 - 2013-05-31
2013-04-02 - 2013-04-30
2013-03-14 - 2013-03-28
2013-02-02 - 2013-02-27
2013-01-04 - 2013-01-30
2012-12-03 - 2012-12-31
2012-11-01 - 2012-11-30
2012-10-01 - 2012-10-31
2012-09-01 - 2012-09-29
2012-08-01 - 2012-08-27
2012-07-01 - 2012-07-30
2012-06-02 - 2012-06-28
2012-05-03 - 2012-05-30
2012-04-04 - 2012-04-26
2012-03-01 - 2012-03-09
2012-02-02 - 2012-02-29
2012-01-12 - 2012-01-31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