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日前翻阅烂报纸,有一处不解,于是在一纸片上写了下来:上庠翘楚。 先说说“庠”,xiang 第二声,古代称学校为“庠”,通常“庠序”连用,也还是指学校。 而“上庠”特指京师的大学。出处是什么呢? 让我们先看这个,《康熙字典·广部·六》庠:《唐韻》似陽切《集韻》《韻會》《正韻》徐羊切,𠀤音祥。《說文》禮官養老處也。《禮·王制》有虞氏養國老于上庠,養庶老于下庠。《註》上庠右學,大學也。下庠左學,小學也。又《學記》黨有庠。《疏》於黨中立學,敎閭中所升者也。《孟子》設爲庠序學校以敎之。庠者養也,校者敎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礼记.王制】的原文是:“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郊,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 我们今天的说法“学校”跟夏代的“校”比较近,跟殷代的“序”和周代的“庠”比较远了。虽然今天的我们可以一股脑儿把这三个字理解成古代的学校,但在当时是有很大差别的。“庠”为养,“校”为教,“序”为射。 现在谈谈“翘楚”: 今天的意思,翘楚指杰出的人才或不同寻常的事物。比如,个中翘楚。可是它原来的意思是指荆树丛中最高拔的树。出处在【诗经.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这首诗的意境很美,历代的文人都玩味过,本文不加不展开。 这里的翘翘就是树枝挺出树丛的样子。楚,即荆条。古代责罚人的时候经常用荆条抽打,故有“受楚”一说。被荆条抽打以后必然疼痛,这就是“痛楚”的来历。 把杰出的人才比作灌木丛中挺出来的树枝叫“翘楚”,很形象,很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