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星辰的辩论引发了本人对于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到底饿死多少人的兴趣。当然,这个是个巨大的题目,非本人或者说是任何个人能够在现有的资料基础上可以得出让人信服的科学结论。但这不妨让人做一个简单的个例分析,看看目前最流行的结论是否经得起科学验证。被网上广泛引用的一段资料是甘肃省通渭县的统计。甘肃是三年自然灾害的重灾区,也是人口饿死严重的地区。以下是一段有关这段历史的报道: “从1990年出版的《通渭县志》第146—147页上记载的“通渭县历年人口状况”中得知,1961年全县人口比1958年减少了78462人,减少人数占1958年总人口的28.1%。1956—1958年三年的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是2.67%,1958年的平均人口为276742人(即1958年的年末人口和1957年年末人口的平均数),按这个增长率计算,如果没有大饥荒,1961年应有人口299506人,而1961年实有人口只有201255人,比应有人口少了98251人,相当于应有人口的32.8%。这98251人包括饿死人口、少生人口和外逃人口。据资料记载,1960年2月外逃未归人口只有3892人。地处大西北的一个小县,在两年时间内,人口减少如此之多,其惨烈程度可以想象。 事过五年以后的1965年7月5日,中共通渭县委才就此事件写出报告:《通渭的历史经验教训》,这个报告称:“全县人口死亡60210人,死绝了2168户,1221个孩子失去了亲人成了孤儿,外流11940人,土地荒芜36万多亩,牲畜死亡33000多头,羊被宰了40000多只,猪、鸡、猫、狗等几乎绝了种,拆毁房屋5万多间,砍伐树木27万多株,农业生产停顿,学校工厂关门,社会动荡不安。”(《中共甘肃省委文件》甘发[65]347号:《甘肃省委关于报送“通渭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报告》)。” 在做分析之前,让我们假设这些数字都是准确的。按照资料里提供的自然人口增长率为2.67%计算,在1958年之1961年的三年之内,通渭县绝对人口减少了94,359(98,251-3,892-外逃未归人口)。 那在减少的94,359人口里有多少人是饿死的,多少是因出生率降低而减少的?资料没有直说,资料说“1956—1958年三年的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是2.67% ”。人口自然增长率公式如下: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 (或1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我们没有通渭地区实际死亡率,但根据中国全国1974-2004的统计,中国人口自然死亡率极其稳定,为6.5%左右,以此来替代,通渭地区在1959年之前的人口出生率为9.17%(6.5%+2.67%). 这样就带来了一个很大的疑问,1959-1961年通渭地区实际人口出生率为多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对于通渭地区人口的减少有着直接的关系。 假设“三年自然灾害”严重到了通渭妇女都丧失了生育能力,人口出生率接近零,那通渭县的绝对人口在1961年应该是226,209. -(((27,6742x0.935)x0.935))x0.935).以此为基数,这三年里死于非正常原因的人口只有25,354. 但假如通渭县出生人数率和死亡率相同,在1959-1961年之间都为6.5%,那通渭县的绝对人口在1961年就应该276,764.那通渭县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人口减少绝对数则为75,748,-27.3%。由此可以看出,实际人口出身率对于人口的减少起着和饥饿相同的重要作用,每个百分点代表了近万人口的增减。常识告诉我们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零出身率和正常出生率都不太可能,出身率应该介乎2%-6%之间,但这要去比照历史上或国外饥荒年实际出生率统计资料或者可信的数学模式推算才能得出相对可信的推论,没有可信的标杆,就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其实上面引用资料还是很客观的,结论没有把人口减少全部归咎于饥饿,只是说是人口减少。可看到网上有关“通渭问题”的评论,很多把通渭9万人口减少说成是因饥饿而亡,这违反了统计学的基本准则。本人的观点是因饥荒而降低的人口出生率部分不能归类到死于饥荒的人里面。 本人只是想通过通渭这个例子来说明对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因饥荒而死亡的人数认知的差异。不代表本人否认3千万或8千万死亡人数。还是一句老话,本人对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死亡人数持开放态度。只相信能够在统计学上站得住脚的推论,而不管推论者的身份和政治倾向。只是现在还没有看到让本人信服的统计。 我们不妨做个调查,万维的读者可以回帖说明你所认识的家族和相识的人当中,有没有在“三年自然灾害”里直接(记住,是直接)死于饥饿的。为了个人隐私,你只要说出死于农村还是城市就行。道听途说的不算。 参考资料: http://www.allcountries.org/china_statistics/4_2_birth_rate_death_rate_and.html http://baike.baidu.com/view/9661344.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