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5 12:00:36 来源:往事越千年 作者:任志刚
长征时期,红一、四方面军的会师,本来是一件天大好事,但对毛泽东却成了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会师大大增强了红军的力量,兵力达到10 万多人,但会师也带来问题,红军向哪里去?选项有三个:向北、向西、向南。这涉及未来的出路以及背后的领导权之争。 这一回决赛选手是毛泽东与张国焘。毛泽东的意见是北上川、陕、甘;张国焘意在向西去青海、新疆,或暂时向南进攻。张国焘的意见中显然包含有依靠俄国人的意味。 毛泽东和张国焘都是中共“一大”的代表,张国焘这个在党内资格一直比毛泽东高的北大高才生,从中央红军的破衣烂衫中看到的是获得最高权力的机会,他没有将张闻天等放在眼里,他知道这时候的中央是毛泽东说了算,所以他把矛头指向毛泽东。为什么毛泽东说这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因为蒋介石没能力伤害他,他的党内的其他同志也已接受了他,但张国焘却有资格和资本与他较劲,其他的领袖已经证明自己错了,但这不适用于张国焘,张国焘没有这样的包袱。最糟糕的是在这次较量中,毛泽东甚至没有回旋余地,不像对待蒋介石,他可以跑,他的部下肯定跟着走。但面对张国焘,他没有把握他的同志会支持他,而与张国焘翻脸。 中央红军号称三万多人,其实会师时人马不在一起,而且疲惫至极。张国焘的四方面军八万以上,这主要原因是四方面军有一个天才的军事家徐向前,他们在反“围剿”的时候没有什么损失,算得上是兵强马壮。如果张国焘合兵北上,仅仅就拿股份说事,他也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地位啊。即便要争,他只要把矛头只对着毛泽东一个人,其他人什么态度都尚未可知。但张国焘注定成不了大气候,他将矛头对准了所有人。这样不光是得罪了毛泽东,也把博古、张闻天、周恩来、朱德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中国共产党刚刚换完领导人,就又遇到党内最激烈的斗争。毛泽东提出的北上目标就是中国历史上周朝和秦朝兴起的地方,紧挨着中原。而张国焘指出的地方则是少数民族地区,对中原的影响力小得多。周恩来支持北上,提出迅速北上攻打松潘,走大路直奔川陕甘,这显然也是毛泽东的意思。张国焘含糊其辞,毛泽东强调:今天决定,明天即须行动。 当机立断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素质。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战争往往是一念之间,云泥之别。张国焘人多势众,给官吧,张国焘成了军委副主席,徐向前、陈昌浩成了军委委员。张国焘还不满意,一面伸手要权,一面拖延北上计划。妥协是必要的,周恩来担任的红军总政委改由张国焘担任,但战机已被张国焘贻误,胡宗南得以集中兵力扼守松潘,红军只得从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大草地也就是大沼泽地北上。 也就是说,长征中的过草地是拜张国焘之赐,本来抓住机会夺路而走是有可能的。没有张国焘打横炮就不会有后来大众熟知的雪山草地之歌,因为大沼泽地本是可以不用走的。 经过七天六夜的艰苦跋涉,毛泽东同部下一道走出荒无人烟的草地,到了班佑,在这里歼灭国军5000余人,这是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领兵的是许世友。这样许和尚进入了毛泽东的视野。 毛泽东距离他的目的地不远了,他和徐向前、陈昌浩联名致电朱德、张国焘,要他们快速靠拢过来,这时候的张国焘迈出了不可饶恕的一步,他自己原地不动,反而密电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并且企图以武力裹挟中央。这是红军历史上最令人难过的一幕,党内斗争是很激烈,但无非就是看谁水平高,能带来胜利,失败者自然被淘汰,从来没有过大规模的军事对峙。避免这一危机的关键人物是叶剑英,据说叶剑英先于陈昌浩看到张国焘的电报,立刻秘密向毛泽东报告,毛泽东迅速抄下电文(后来,毛泽东讲到电文中有: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 当晚,毛泽东同张闻天、博古、王稼祥和病中的周恩来等率红一、三军团迅速脱离第四方面军范围,自行北上。毛泽东想说服徐向前一起走,由于言语闪烁,徐向前似乎没有明白。这是最没有办法的事情,该怎么表述呢?没有办法,毛泽东自己走了。至此,本来兵合一处的红军分成了三部分,张国焘统领大部分,陈昌浩、徐向前一部分,毛泽东一部分,毛泽东的人数最少。四方面军的一些人没有跟着毛泽东走,毛泽东说:“捆绑不成夫妻,他们要走,让他们走吧!以后他们自己会回来的。”
笔者注:这是毛泽东一个很大的变化。他意识到,求着不是买卖,不光是对敌胜利求不来,合作也是求不来的。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从这一天起,毛泽东依然与所有人合作,但合作的基础变了,再也不是无条件的了,而是坚持以我为主的合作,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合作。人少了怕什么?关键是我已经全会了。所以当张国焘再玩这一把戏的时候,分开就是必然的,各过各的,看谁对。 危险没有了,可人变得更少了。不过,毛泽东这一边人数虽然少,但总书记和多数中央委员们在这里,所以他们就能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做出决议,不给张国焘总书记职位的决策此时显示出高明了。会议通过《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此举在政治上给张国焘判了个缓刑,给他留了一条路,看他怎么走。 张国焘这个北大毕业的怪胎,在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候,不是先考虑怎么胜利,而是想着要权。虚位不要,要实权,实权有了还要全权,为了自己的私欲居然敢使用武力裹挟中央,危害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的生命。这种私欲将自己堕落到地狱之中,他给革命带来巨大危害。
张国焘 毛泽东更关注他那些长期合作的战友——张国焘带走的那部分红军。这时候,毛泽东已经拥有大功率电报,所以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毛泽东在争取他们早日重新北上。 朱德在与张国焘斗争中表现了对毛泽东的忠诚,他在遵义会议上表态将追随毛泽东,虽然有点迟,但朱德人品高尚,说过的话就不再变。刘伯承也坚定地站在毛泽东一边。朱老总没有兵权,人身安全都不能保障,待在张国焘身边就是不走,说我是中央派来的,不听你张国焘的,张国焘气急败坏也没有办法。 张国焘一意孤行,宣称他才是中央,领袖们集体不干。毛泽东请张浩出面做张国焘的工作,因为张浩代表共产国际,张浩明确告诉张国焘:共产国际支持的是毛泽东,但为了给张国焘面子,他建议张国焘可成立西南局,这样名分就好说多了。最后,张国焘与毛泽东之间的争论,“可提交共产国际解决”。这三招很厉害,第一当然是打击,第二是退路,第三是安抚,不把张国焘逼到死路上。 随后,因为南下失利,张国焘手下的红军已由原来的八万人锐减为四万多人,其中还有一方面军的人马,没有名分,没有出路,又遇到任弼时和贺龙率领一万人马前来会合。他们可是奔着毛泽东而去的过客,在这样的上下挤压和外力推动下,张国焘不得不服软。 伤心总是难免的,徐向前等四方面军领导人肯定想起了毛泽东说过:南下是绝路。什么叫战略眼光,什么叫非凡气魄,这些后人看上去是奉承之词,被百战之余的将军们说出来容易吗?这一切来自无数次的正确论断。真的有人做到了,你会吝啬赞扬之词吗?面对价值连城的宝贝不赞美是无欲之人,面对人类思想的光华不拜服除了僵尸就是虚妄之人。 要知道多数人的一生错误远大于正确,只有少数人能做到对多错少,几乎不犯大错,那只能以天才称之,因为正确意味着胜利,胜利意味着成功,成功意味着更大成功。
徐向前
这真是天大的好消息,共产党的其他领袖们也将奔赴陕北,贺龙成为新成立的红二方面军总指挥,任弼时为政委,他们的队伍里加入了原来属于一方面军的那些人,二、四方面军决定共同北上。毛泽东作了安排,夺占通道,红军三大主力终于会师。全中国的主要的红色力量集聚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就意味着一切皆有可能。抗日的烽火即将在全国燃起的时刻,毛泽东的力量增大了好几倍,当然意义重大。 很多人纳闷张国焘最后的命运为什么那么落魄,除了他前面做的,他还有更大的罪责,而且这是一段有名的公案,谁是谁非,责任到底在毛泽东还是张国焘?有人争论不休。 这一段公案叫西路军惨败。三军会师后,张国焘、朱德带领人马直接向宁夏进军,这时候的张国焘依然军权在握,随意指挥,不服从中央军委指挥。毛泽东再三告诫要注意先阻止胡宗南的南敌,然后才能北上,否则将十分被动,张国焘不听,结果在渡过黄河时,被胡宗南抄了后路。河东和河西两岸的红军被国民党军队割断。 随后中央下令彭德怀领军,试图恢复与西路军联系的机会依然被张国焘断送,直接造成后来西路军的失败。 所以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个西路军是听从中央的命令出发的,也就是毛泽东发布的进军宁夏的命令,这一点是确定的,问题出在要先阻止胡宗南抄后路,张国焘没有听,结果造成失误,为了弥补这一失误,毛泽东派出彭德怀接应,张国焘依然不做配合,丢失了接应西路军的机会,这样西路军失败的责任只能是算在张国焘头上,没有办法翻案。张国焘既然如此不合作,毛泽东也就不再客气,因此,中央军委下令:“一切作战行动绝对服从彭德怀之命令。”夺了张国焘的军权。彭德怀指挥主力东移,待机歼敌。由于张国焘的两次错误,导致红四方面军三个军21800 人孤悬河西,改称西路军,西路军开始独立作战。 这是毛泽东掌握军权以后遭遇的较大失败之一,是什么原因导致毛泽东没有亲自披挂上阵呢?据说毛泽东在看了《三国演义》的“失、空、斩”后曾说过诸葛的最大错误在于这么关键的战役自己不亲自上阵。那么为什么毛泽东没有亲自指挥宁夏之战呢?有人根据毛泽东已经掌握军权,西路军是听从中央军委的指令采取行动的这一条,认为西路军失败是毛泽东的责任,这个结论是很难成立的。 我们参照张国焘的回忆录就能知道: 第一,张国焘主动承担了责任,他在晚年写的回忆录里也没有指责别人; 第二,陈昌浩的责任很大,这也是陈昌浩没有历史地位的关键原因; 第三,徐向前军事水平很高但过于服从政委的指示,这是资历和性格诸多方面造成的。 这一公案的结论是,宁夏之战虽然是毛泽东下令进行的,但具体执行过程中,需要调整时受到张国焘的干扰,军令无法下达,就是说毛泽东当时指挥不动张国焘的部下,周恩来也没有在前线,也是此理,当然他们还有别的更重要的事情。 河东部队的指挥权掌握在毛泽东手里,他的作战方针是:逐次转移,诱敌深入,求得在有利地区,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国民党军一至两个师,还是老办法。胡宗南似乎没有尝过太大的苦头,居然骄横不可一世,其中一部孤军深入,正好进入毛泽东给他们设置的有利地区——山谷。这办法永远有效,其实你要是知道了就会觉得实在是没有什么新鲜的,可是它就是有效,彭德怀指挥、周恩来压阵,灭了胡宗南手下一个旅加两个整团,迫使胡宗南部全线后退。这一仗叫山城堡战斗。名气不大,但很实用。 山城堡战斗是赢了,可西路军却输惨了。大河与胡宗南挡住了毛泽东与西路军的联系,毛泽东不是没有做出努力,但无效。西路军的勇士们在弹尽粮绝的极端困难条件下孤军奋战四个月,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惨败。 徐向前几乎是孤身回到延安,毛泽东安慰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全能军事泰斗毛泽东和共军最会打仗的元帅徐向前不得不咽下惨败的苦果,这账没法子不算!在漫长的党内斗争中,毛泽东从来没有过像对待张国焘这样的毫不留情:张国焘路线毫无疑义是全部错误的。 张国焘的哲学,一言以蔽之是混乱:在军事上,张国焘缺乏战略头脑,会合后,中央要迅速北上,他按兵不动,他要用枪杆子审查中央的路线,干涉中央的成分和路线,这是完全不对的,根本失去了组织原则。张国焘在分裂红军问题上的做法是他最大的污点和罪恶。毛泽东痛快淋漓地指责张国焘,不过他在全盘否定张国焘后,依然做出姿态说:张国焘还是做了一些工作的,我们应该用诚恳的态度要求张国焘转变,抛弃他的错误,今后从头干起。 张国焘的错误导致几万红军的牺牲,是不可饶恕的!因为他不同于博古他们,博古他们至少在组织上是最高领袖,他们是不懂、不会指挥打了败仗,离开指挥位置即可。张国焘则不同,他不是最高领袖,他拒绝听从上级的指示,违反了最基本的组织原则。对照毛泽东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倡导下级服从上级,即使他反对上级的意见,他也是遵守规矩的。 而北大出身的张国焘似乎更相信拳头说话,甚至恶毒到以军力威胁毛泽东等人的生命。除了1927 年被民团抓住,毛泽东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危险。以至于毛泽东后来说起这一段,认为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叶剑英也因此拥有救驾之功。张国焘不但得罪毛泽东到了深处,他几乎得罪了所有的共产党上层,数万红军的血杀死了张国焘的政治生命,毛泽东要清算张国焘,没有人替他说话,就这样张国焘被扔出了共产党的上层。 延安时期,发生了张国焘叛逃事件,据张国焘回忆录里说他的叛逃是毛泽东逼迫的。说毛泽东私下里曾当面羞辱他,说他是猪八戒。不管什么原因,张国焘跑了,跑到武汉,毛泽东等致电张国焘:“希早日归来,不胜祈盼。”张国焘以书面形式声明脱离共产党,公开投靠国民党,成了国民党的一个小特务。于是,中共决定开除张国焘党籍,毛泽东要求全党把这件事作为教训:“每个共产党员应该不像他那样,半途放下旗子,要坚定政治方向,牺牲一切而奋斗到底,反对开小差。” 毛泽东借张国焘事件给那些过于倾向于国民党的同志敲了警钟。毛泽东没有暗杀人的兴趣,张国焘活了很久。并且毛泽东还派去了张国焘的妻子和孩子,公开的说法是劝说张国焘回来,最后的结果是放了张国焘的家人。 张国焘的叛逃,并没有引发什么震动,张国焘是孤身一个人跑路的,连个警卫员都没有跟着,毛泽东则是借此机会开个批判会,毛泽东并不排斥四方面军的干部战士,只是希望大家在思想上统一到他的旗帜下,其中说服许世友就很有代表性。 原先在四方面军中当军长的许世友在受到抗大校长林彪批判后,想带人离开延安去上山打游击,被发现后受到处分。毛泽东去看望他的时候,许世友很冲地说:要不是中央把我们甩了,我们的损失也不会那么惨。康生表示,干脆毙了许世友。毛泽东则请朱德和徐向前出面解释,在这正反两方面的合力之下,许世友接受了毛泽东的召唤,“活着是您的兵,死了是您的鬼。” 毛泽东心灵中最闪光的一面,不是他的性格,事实上如果不认可他是领袖,他的性格并不是叫许多人喜欢的,他最光辉的是他渴望胜利。他为了胜利可以牺牲一切,他为了胜利愿意团结一切,只要你不是他的死对头,他就会想方设法接近你,这样我们就发现了一个现象,它对于理解毛泽东有十分重要的帮助,就是你要是喜欢他,认可他为领袖,你就会发现他绝对是个天才人物,他几乎可以在任何方面表现出杰出的才华,但要是你不喜欢他,他又是叫人绝对不愉快的,甚至是叫人难以忍受的,他的个性就像是锋利的刀刃,只要你站在他的对面,你就会感到悚然与不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