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浏览网文,得一篇作者高锴的《我知道的中国高层名流轶事》,其中的《拆 “三洞门”的风波》一节讲述了拆除天安门前“三洞门”的议决过程,十分感慨:漠视学者、专家的诤言所造成的后果必定为我们民族永远承担,痛惜呀!此节敬录如下:
1951年9月,北京市人民代表会议(人大前身)讨论“三洞门”要不要拆。那时,天安门左右都有一座三洞门,挡住路,游行队伍经过这里就散了,军旗还得放 下来。有三洞门挡着,看不见对面,出过交通事故,参加会议的一位司机说三洞门害死人,等于是反革命,不让拆三洞门是包庇反革命。其实,按照梁思成的主意, 搞成环形大道不就成了吗?讨论三洞门那天,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三个人坐在一块,表示坚决反对拆。彭真主持会议,统战部部长李乐光是秘书长,我是秘书, 因为要求发言的人多,李乐光让我坐在主席台右侧一个小桌子前面,放一个马蹄表,限定每个人每次发言四分钟,到时间我就按马蹄表。那天发言的有三十多人次, 上午会开不完,下午接着开,激烈争论,开到晚上七八点。那时真叫开会,连简单的伙食都不供应,代表们都是各人回家吃饭。开会时间长了,大家饿着肚子。反对 拆的有五六位,梁思成一人发了三次言。要求拆的有二三十人。那时人们缺乏保护文物知识,思想比较激进,觉得我们要搞社会主义大街嘛,留这些封建遗迹没有意 思。梁思成明白拆三洞门是拆北京城墙的前奏,因此他讲了新北京城的结构,他主张新北京城应该搬出老北京城,护城河加宽,连接运河。在北京前门外下船,船可 以一直开到杭州。林徽因说,文物是不能复生的,拆了后悔就来不及了。那些中肯的话,那时不被人理解。会议结束时,通过了拆三洞门的决定,从林徽因座位上传 出嘤嘤哭声。这时,彭真亲自走到她和梁思成面前,安慰她说,你们对文物、对建筑艺术的爱护,是值得钦佩的,表示对他们的尊重。这次会议给我的印象特别深 刻,发言者这么多,正反两方面意见都可以敞开说,是一次民主的会议。尽管这次会议的决议是错误的,是对文物的破坏,是由于人们的思想局限。但是,这样热烈 的辩论,在反右运动以后,就再也见不到了。
读毕,上网找寻有关图片,未曾找到“三洞门”,而是获得几张京城老照片,贴于下以见证古老京城曾经的风貌:
大清门
崇文门
前门火车站里的机车
从前门火车站发出的列车
鼓楼
西便门
西华门
前门外大街
钟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