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网页,偶见一帧老照片,地点似乎是天安门,时间大概是民国初年。
天安门原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始建于1417年,当时只是一座三层五间式的木结构牌楼,称“承天门”;1457年毁于雷火,1465年重建,其面成阔九间、进深五间的重檐歇山式城楼;不料1644年李自成退出北京时一把火烧个精光;满清入关后的1651年才重修成一座城楼,命名为“天安门”。可以说,满清对于文物保护还是十分在意的。在此之前的改朝换代之际,后朝总是执意将前朝的痕迹尽量抹平,试图禁止人们发思古之幽情。我们线装书上所说的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等等还留有多少遗迹呢,早就被项羽者流焚毁殆尽了!人家欧美的历史留存于实物之上,我们的历史停留在故纸堆里,甚为可叹!究其原因,也许是我们的建筑大都是砖瓦木料,而西洋多为石制不容易焚毁吧。
这帧照片制作于民初,具体时间应该1912年6月11日之后,因为那时方才由大总统袁世凯公布国旗议案结果:国旗为五色旗(门洞上方交叉的两面旗帜);陆军旗为十九星旗(门楼上右面);海军旗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门楼上左面)。在此之前,这三种旗帜分别是南方革命阵营所张之大纛:十九星旗原为十八星旗是武昌首义的湖北军政府的旗帜;五色旗是江浙沪义军的旗帜;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是两广云贵所使用的旗帜。当时的立法机构临时参议院议决用五色旗作为国旗是明智的,它不仅涵盖关内(十八星旗的意涵)而且覆盖整个中国(领土和人民),是大一统观念的深化和推广。
这三种旗帜共同悬挂于同一城门之上,应该体现的是一种斗而不破、和而不同的思想,这里面有革命阵营内部的龃龉摩擦,革命党与北洋势力及立宪党人的矛盾斗争,还有前三种势力与清廷间的较量苦斗(别忘了门楼里面还有一个逊位的皇帝和小朝廷)。缠斗的结果就是各方有所退让,达成妥协,促使民国在流最少的血、最少震动的情况下诞生,这是亘古未有之事变:皇室全身而退(想那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有几多后人),革命党驱逐了“鞑虏”,北洋及立宪派获得了执政权。
我曾读到一篇网文,上面讲到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在于当时的人们一味心思追逐权力,而忽略创建权威,以为权力在手就可以掌控国家,任由其驰骋,殊不知即使好人掌权也会变成坏人的。只有建立权威,将权力置于权威之下,才能保障权力的正确有效的行使,从而造福于国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把权力放进制度的笼子。
然而民国肇始阶段的人们似乎对于权力一往情深,于是争权夺利互不退让,勾心斗角花样百出,最后大打出手、烽火连天,将一个满怀希望的、向着现代文明刚刚起步的亚洲第一共和国打得粉碎,这是谁的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