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邯郸路的复旦大学那里以前曾有一条河,那河挺长,不知源于何处,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是通向苏州河后又流入黄浦江去的。从前的复旦校园若从空中俯视大概近似于一个长方形,面南坐北,校门冲着邯郸路,东边围墙外面是国定路,西边围墙外就紧邻着那条河。那河是从五角场那里流淌过来的,穿过国定路桥沿着复旦校园背面绕到西北角后又紧贴复旦校园西面围墙走,由北向南到了邯郸路便告别复旦,一路穿过四平路,宁国北路(现在的黄兴路)后继续流向远处。当初邯郸路复旦西南角那里有个邯郸路桥就是跨越那条河的,桥边还有个黑色的大粗铁管子,直径总有一米左右吧,与桥平行架在河上,两头埋入河边泥土里,有时看到半大不小的孩子在那铁管子上走过来走过去,走时两手从身体两侧平伸开来好像一个行走的十字架,小心翼翼不使自己掉到河里去。四平路和宁国北路上也都有桥,摸样与邯郸路桥如出一辙。四平路桥的东边是空四军大院,西边是同济新村和同济大学。 那条河我们原以为是条无名河,但有个哥们比较博学,告诉我们那河叫做走马塘河,而且走马塘名字大有来头,据说是来自于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说是遥想九百年前南宋时韩将军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一度也曾在这条河附近驻扎,当时因为他经常骑着马儿在河边溜达,后来人们就管那河叫走马塘了。这事儿听着有点扯,反正没人穿越时光返回九百年前去向韩将军一探真假。不过我查看上海地图,走马塘的名字倒是真没错的,只是上诉从前绕着复旦走的那一段地图上已查不到,因为那一段的河道早已被填平不复存在了。 那河是什么时候填平的,不得而知。记得2002年回上海探亲时去复旦时那河就已经没有了。如今那河也就只在相关人们的记忆里了吧。我读小学时有时会去那河边玩,80年代初去单位上班,每日也经过复旦校园西面围墙外的那一段。小时候记得那河水是黄而略微泛绿的,涨潮时河面增高并宽出不少。偶尔有平底船顺流南去,撑船人的长竹竿可以撑到河岸边;船儿悄无声息在水面上缓缓滑行,过桥时船上的人须得猫腰蹲下,不然脑袋过不了桥。从与邯郸路平行而相隔不远的政肃路的土路往西走,过了菜场走到头就是那条河。那里有个旧木桥,桥扶手上绿漆斑驳陆离,桥面上有一条条拇指粗细的缝隙,从中可见桥下流水。我当初过那桥时会想起看过的一本连环画叫做《箭杆河边》,里面有个地主坏分子佟善田企图锯断桥下木柱搞破坏,想到《箭杆河边》就会不由自主看看那桥下的木柱有没有被锯过的痕迹。桥对面那时有个小村落叫做鱼塘湾,那名字听着有点诗情画意,但看着很像旧社会,里面不规则地排布着不少简陋小平房,房子周围有半人高的篱笆,是树枝细竹之类编成的。鱼塘湾显得有点神秘,我不记得见过那里面的居民,但复旦小学里有一对相貌毫无相似之处的双胞胎兄弟据说是来自那里的。从鱼塘湾至四平路那一段两岸高起,形成夹着河道的两条细长泥路。河东边是许多农田,西边也有农田,隔着农田不远处可见同济大学围墙。那一段的河里稀稀落落有些黄色芦苇,风吹过时摇头晃脑哗哗作响,沙家浜的新四军伤病员在里面是无法藏身的。河边有时有仨俩垂钓者钓鱼,身旁放个竹篓子,钓到的鱼儿丢在篓子里,刚丢进篓子时那些鱼儿拼命甩打尾巴,片刻精疲力竭后就老实不动弹了。 但我对那河最熟悉的还是绕着复旦校园走的那一段。读小学时经常想去复旦校园里玩,那时候复旦门卫看得紧,不让小孩随便进校。想进校园需要大人陪伴,或者就是凭票去校内大礼堂看电影。有时年龄稍大的孩子会带着我们往里硬冲,将自己变成梅西脚下的足球,出其不意破门而入。门卫多是年近半百的半老头,一不留神被小孩冲破防线,倒也并不追赶,用手指着骂骂咧咧:小赤佬,叫文攻武卫把你们捉起来。但门卫里也有让人生畏的,比如有个叫做唐镇宝的五大三粗声如洪钟,人如其名颇有镇校之宝的威风。他远远看到我们在校门口外探头探脑徘徊不去就洞察了我们的诡计,却故意装作漫不经心背对我们,当我们以为机会来临向里冲时,唐镇宝却以与其块头极不相称的敏捷身手几个箭步冲将过来,于是便会有人被那大块头老鹰叼小鸡似地一把揪住,捉到门卫室里去了。正面硬冲由于唐镇宝同志的镇守而风险大增,后来我们便采取迂回战术,就是沿复旦西面围墙外的那段河边绕到复旦侧后方去。复旦沿河西面的围墙那时是竹篱笆做成的,虽然篱笆扎得紧,无奈人比狗聪明,不知什么人在不止一处篱笆下面的泥土上挖出一个个的坑,从那些坑里钻过篱笆,扑去身上粘上的泥土,就可以毫无风险地在复旦校园里随意溜达了。(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