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伤逝》是一篇很有名的小说,通常人们对此小说的解读认为是以爱情为题材反映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小说主人翁涓生和子君追求婚姻自主,冲破当时社会的重重阻碍,共同建立了一个小家庭,然而爱情归于失败,最终一伤一逝为结局。通常人们大都认为鲁迅先生通过此小说反映个人与社会的冲突,表达了一种离开整个社会的解放,个人自由和解放就无从实现的意思。 然而鲁迅先生的二弟周作人对此篇小说有完全不同的解读。周作人在他的《知堂回想录》里写了他对《伤逝》的读后感,说:《伤逝》不是普通恋爱小说,乃是假借了男女的死亡来哀悼兄弟的恩情的断绝的,我这样说,或者世人都要以我为妄吧,但是我有我的感觉,深信这是不大会错的。因为我以不知为不知,声明自己不懂文学,不敢插嘴来批评,但是对于鲁迅写作这些小说的动机,却是能够懂得,我也痛惜这种断绝,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人总只有人的力量。 对于周作人的特殊解读世人或许真如他所说的多以为“妄”,但其实绝不是空穴来风。事实上,在鲁迅先生的《伤逝》之前仅仅一个多星期,周作人先写了一篇《伤逝》短文,内容是这样的:我走尽迢递的长途,渡过苍茫的大海,兄弟呵,我来到你的墓前,献给你一些祭品,作最后的供献,对你沉默的灰土,作徒然的话别,因为她那运命的女神,忽而给予又忽而收回,已经把你带走了,我照了古旧的遗风,将这些悲哀的祭品,来陈列在你的墓上,兄弟你收了这些东西吧,都沁透了我的眼泪,从此永隔冥明,兄弟,只嘱咐你一声珍重! 鲁迅与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情深义厚,尤其与周作人,年龄比较接近,早年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感人至深,翻阅周作人的早年日记,记录着他与大哥之间的点点滴滴,鲁迅对于二弟的殷殷关爱之情,弟弟对于大哥的仰慕依赖,读之在在感人至深。鲁迅在日本剪去辫子拍了小照(就是题诗送给好友许寿裳的同一张相片)寄给尚在南京读书的二弟周作人,周作人在日记里说次日要去市上购买镜框将相片置于其中挂在墙上如面晤大哥,凡此种种无不使人感动。然而后来他们兄弟俩却突然反目了,反目原因外人有种种猜测和传说,他们兄弟一直避免论及。但自失和反目之后兄弟俩再未握手言和重归于好。然而过往的一切虽不可再续,却并不在彼此心中一笔勾销,他们兄弟之间特有的默契恐非外人能够察知,如上所述周作人的《伤逝》问世之后不过十来天,鲁迅先生的《伤逝》边相应而生。周作人在他的《伤逝》后的说明里说他是根据听来的国外诗歌翻译的小文,但那小文里的弦外之音作为兄长的鲁迅岂会听不出来?同样鲁迅先生先生的《伤逝》表面写的是男女恋爱,但那外壳里含有的特殊意思,曾经那么心心相印的二弟周作人当然也无听不出来的道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