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着一个女人的死,顾城旧事又被重新翻出,开始于好奇,我放下计划要写的题目,跟风追了一把,追完媒体又追书。看着各种罗生门一样的叙述,心头模模糊糊萦绕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内心的真实和现实生活的真实,哪一个才贴近人生真相?困惑如同庄周梦蝶。同一样事情,由不同的口中道来,添一两件细节,会让人感受的立场如此不同。抛开别人的文字单看,我隐隐觉得,顾城,谢烨,顾乡,文昕,甚至还有那个英儿 ,他们笔下那些的文字是来自于内心的真实感受,境界有高下而已(尽管在另一个人眼里可能尽是虚伪)。透过那些看似平淡的叙述,我能体会到顾乡作为当事人之一对于没能挽回弟弟的悔恨,也能感受到文昕作为朋友对于英儿“却道故人心易变”的痛心,还有英儿对自己被强定角色的愤闷。顾城故事里的主角们都已离我们远去,对于他们三人行世界的各种解读版本还在继续流传,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真相到底是什么,如同我们学生时代读过的所谓历史。
来说说顾城。看了一些他的诗歌和照片,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拒绝长大的孩子。他的诗歌非常的干净美好。光看他的诗,真的是很难不爱上他。然而这样一个孩子,最终却以血腥的悲剧收场,令我怀疑他那孤独的性格中本就埋有这样一颗危险的种子。或许天才都这样矛盾?他离世前写的《英儿》里充满了狂人呓语,似回忆似忏悔似毁灭似渴求,带有一种独特的诗意美感,独独没有小说的情节和结构。他的心一度被黑暗充满,渴望得到救恕,然而终归被黑暗带走。人拯救不了人,连他的妻子和情人也不能!他要的人给不了,唯有死。无独有偶,我见过一两个喜欢在公众场合戴帽子的人,他们有一个共性,就是孤独离群。我想,也许帽子能带来类似冬日取暖的安全感?顾城是一个尤其喜欢戴帽子的人--不管那高高的帽子让他看上去与周围世界如何格格不入。也许他就是一个隐性的自闭症/孤独症患者,只活在自己的真实(抑或是狂想)里。我想姐姐顾乡在《十四天》里想表述的就有这样一层意思,她并不是试图为弟弟开脱,只是想还原顾城最后的日子和他的渴望(可怜的老顾乡,她一定在心里设想过无数次,假如时光能够倒回。。。,愿最后她心中能得到平安。)。在顾乡的真实情感里没有恶魔诗人,只有一个天真无害的弟弟。我喜欢她笔下的顾城。
谢烨是一个我不能理解的女子。照片上的她自然,娴静,有一种不加矫饰的美,倒是应了“宝姐姐”的模样。这个聪慧美丽的女子,相信搁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必能活出一片天地。然而,她偏偏遇上了顾城,那逃不开的命运。她跟顾城,就好比一个母亲对上了一个不谙世事的天才孩子,初初把他领回家,呵护他,欣赏他,却又不断被他的怪异折磨伤害,以至于到最后两个人都不堪重负。她周围的朋友(包括顾城)都说她身上有光,像圣母。也许她自己也一度被那圣洁所迷惑,以至于作出了任何一个现代女子都无法接受的事情,把小三引回家。然而她毕竟不是圣母,而是尘世里一个活生生的女子,终于她是后悔了罢。不读《你是小木耳》不知道她安静表面的背后隐藏了这么多急流暗涌的情感,她必定是爱过顾城的,纵然那些爱历经百般压抑,终于千疮百孔。诗意的丈夫,娴雅的妻子,加上一个活泼的小男孩,这本该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充满着爱的家庭,最终因着认识的误差以惨剧收场。一个人心中的美好,或者是另一个人眼里的虚妄?我不知道。顾城错在不相信别人也有感情,他到死也不懂得自己的妻子。谢烨呢?是什么让她选择了这样的生活,并且不惜一切代价来维持她的圣洁形象(然而终是毁了)?心与心的距离到底可以有多远?作为一个母亲,我很清楚一个女人也许可以失去丈夫,却如何能够亲手放弃自己的孩子?那篇《你是小木耳》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从她心底流淌出来,那是只有一个母亲才能捕捉到的点点滴滴,我一点都不怀疑那情感的真实。写到这里,那个小木耳,快活中带着一点忧伤的小木耳,就在我的思绪里奔跑。我替他们心痛。
值得欣慰的是小木耳,顾城和谢烨唯一的儿子,如今远离上一代的恩怨纷争,在新西兰平静长大。不知长大后的他有没有明白爸爸妈妈曾有过的特殊的爱。
附 顾城 给儿子的诗 一首 :
Sam
我要对你说一句话
Sam我喜欢你
这句话是只说给你的
再没有人听见
爱你,Sam
我要回家
你带我回家
你那么小
就知道了
我会回来
看你
把你一点一点举起来
Sam,你在阳光里
我也在阳光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