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年回國到上海浦東走訪親戚,傍晚與表兄在其住宅小區周邊散步,倆人算是對脾氣,古今中外都能扯,因而雖不常見,彼此也總有共鳴的話題。聊着聊就步行到小區外,我們沿着路邊一直前行,不多久看到一棟七八層的住宅樓,孤零零的立在那裡,奇怪的是只有零星幾盞燈亮着....... 咱好奇就問表兄,他說這就是傳說中的“鬼樓“, 房子建好,全部售出,可沒幾家來住,屋主基本都是來自上海市中心居民搞的投資房。如此留着房子,待價而沽,因此地早晚會通地鐵。 表兄補充說周邊不少這樣的鬼樓,若問房屋代理他們會告知”全部售出“。上海地區有兩三套房的不在少數,現在大城市,沒房的真沒房, 有房的不止一套兩套....... 這讓咱想起北京的父母房子,情況也差不多。老爸老媽為黨工作了一輩子,早先是老爸在職時單位分了一套兩居室的房子,按標準來看,未達到其職位的標配,沒辦法,粥少人多,房源有限。之後,老媽所在公司效益不錯,蓋起公房,根據職務及雙方單位的補差,分到了兩居室單元房的一間半(加了個廳),到退休時,不知搞了個什麼職務補貼,兼併了另一間房-:)這樣二十年前二老退休各有一套房,之後公房政策有變--公轉私,各自交了些錢,就成了真正的房主。之前說過老爸退休後,與一家香港公司開發高爾夫球場,收入不菲,十多年前他們在一花園小區購得新居,這樣算下來二老也是有三套房的北京人了。看看周邊,父母一代人,這種有兩三套房的情況不在少數。 老爸他們開發的高爾夫球場,回國時而也去那看一看,揮幾杆過過癮,感受更深的是,這是一個國內等級差別挺大一個消費場所,也是身份的標誌。前幾年他們也在高爾夫球場周邊, 配套建了別墅, 咱走訪過一些,設計和質量一流。可仔細一看,也是沒有多少住戶, 老爸說, 多是影視和體育明星及來自各地的老闆買的居多,通常也是當做投資房,偶爾來住一下而已, 或是根本不裝修,等着飆升時脫手........ 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建了如此多的房子, 來打拼的外地人依然得不到房子,主要是付不起,而本地人由於歷史原因常有不止一套房子待價而沽,當然不排除少數來闖大城市成功的有錢人買幾套房子的情況。政府一天到晚都在想法拉動房屋市場, 唯恐搞出泡沫讓經濟走偏。基於這特殊的階段,估計也不會有什麼良策,因為不少多房之主,不是按正常的房屋市場運營得來的,興許一代人之後,房屋市場會正常些, 到時政府就不用 "瞎操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