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猪猪  
像自由一样美丽  
https://blog.creaders.net/u/9431/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读《不疯魔,不哲学》之 老宅男康德 2015-12-16 09:49:59

偶读此书,非常喜欢。摘录一篇如下,康德对认知世界和自我的思考令人鼓舞!!

所有通向哲学之路的人都要经过一座桥,这座桥的名字叫做伊曼纽尔·康德                                                                                     ——戈洛索夫克尔


18世纪,德国,柯尼斯堡。 如果当地居民,谁家的表走得不准了,那么需要做的只是蹲点到康德家门口调时间,因为每天下午四点康德会准时出门散步,其准确度相当于今天新闻联播前的xx 表为您报时。这一规则行为直到卢梭《爱弥儿》的出版,作为卢梭超级粉丝的康德,对《爱弥儿》爱不释手,以至于忘记散步。那天下午四点,教堂的钟敲响一如往 常,可康德还未现身,柯尼斯堡陷入一片恐慌,大家一致以为:K!教堂的钟竟然坏掉了!

康德,男,生于1724年,死于1804年,一辈子宅在柯尼斯堡,他出生的那年在遥远的东方社会——中国,雍正二年,四爷党们正在政坛上呲牙咧嘴,禁止基督教在华传播,闭关锁国外表貌似彪悍内心却早已惶恐;他死的那年,曾经璀璨耀眼的德国古典哲学的迎来了它的终结者——费尔巴哈同学诞生。

用我们的话,康德小时候是个穷苦放牛郎。爹爹是工匠家境极其贫苦,家中兄弟姐妹又多,十三岁时康德经历了丧母,十六岁时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柯尼斯堡大学,并 对牛顿的思想与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就在小伙子康德准备在思想领域大展拳脚之际,他的父亲却撒手人寰了,家里的经济来源从此中断。如若放在中国,康德 同学的案例可以为“希望工程”拍广告了。可优等生康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本欲继续深造的他毅然决然放弃学业,选择了当家庭教师赚钱补贴家用。 在当时的欧洲社会,家庭教师的地位和家仆不相上下。曾经自负骄傲的哲学男青年康德大吼一声:“不要绕着困难走,要迎着苦难行”。从此,他在家教之路上走了 九年,更将学生家长——女东家凯萨琳伯爵夫人家教成自己的绯闻女友。

1755年,昔日同学都已然成为名流新贵,金融小开,弟妹们这时也成大成人, 优等生康德以32岁高龄重新回归大学。厚积必然薄发,康德先是以拉丁文论文《论火》顺利通过柯尼斯堡大学哲学系硕士答辩,三个月后又乘胜追击通过了第二篇 论文《对形而上学知识的第一原理的新解释》,答辩结束康德留了校,成为柯尼斯堡大学一名编外讲师,所谓编外讲师,也就是收入由听课学生支付。

康德从此完成了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跳槽:从家教跳为教书匠!此后,康德一生呆在校园里,潜心于学术。1758年康德竞争教授职位失败,直到1770 年,柯尼斯堡大学的教授职位终于空缺,康德才以《感觉世界和理知世界的形式和原理》一文通过就职答辩,最终完成了职称评审,正式成为柯尼斯堡大学的一名正式教授。人家别的教授一年核心期刊发论文n篇,大作出版n部,普鲁士国家级项目经手n个,可愣头青康德再次犯楞,从评上教授到1781年,十一年间不曾发 表一字。对此,作曲家门德尔松的爷爷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老大爷恼羞成怒:康德这厮让整个教授界蒙羞!面对所有的讥讽和嘲笑,卢瑟康德内心及极其淡定: “你们不懂,哲学是无法教授的,哲学是思想者的事业!随便你们怎么说,反正哥自强不息,哥厚德载物。”

1781年,淡泊明志十一年后,康德再次厚积薄发,数月间完成巨作《纯粹理性批判》,然后轰动整个哲学界。翻开西方哲学史你就知道,在康德之前,关于人类 的认识问题,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吵吵闹闹,喋喋不休。理性主义代表人物有“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在他们看来感觉和经验并非知识的 来源,只有理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理性本身不会产生错误。笛卡尔提出天赋观念和理性演绎法,认为上帝存在的观念,数学原理,逻辑规则,道德原则都是为人 们所普遍承认的天赋观念,只要从这些天赋观念出发,经过严格逻辑推演,人类就能够获得知识,获得真理。康德将此称为:“独断论”。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有培 根,洛克,贝克莱,休谟等,在他们看来:一切观念都是从经验认识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人们所知道的一切除了逻辑和数学,都以感觉材料 为依据。理性不依赖感觉和经验就不能给人们以现实的知识。康德将此称为“怀疑论”,因为,他怀疑一切知识的根基。我们可以将这一哲学争论深入浅出地总结 为:笛卡尔-牛顿体系在解释宇宙结构和运动方面已经表明人类的理智可以获得关于世界的可靠知识,而洛克、贝克莱、休谟等经验主义者则认为,人类在感觉基础 上形成的经验根本不可能把握这个世界的真实存在。

吵架中,康德神作《纯粹理性批判》出场,这本书调和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矛盾。听康德讲哲学,他会开门见山抛出四个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一)我们能够认 识什么?二)我们应该做什么?三)我们能够期望什么?四)人是什么?这四个问题就构成了哲学所从事的事业,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就集中回答了第一个问 题:“我们能够认识什么?”在书中,康德将理性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所谓纯粹理性也就是理论理性,指的是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通过理性的有限范围去 认识;而“批判”原意是“书评”,就是分析,即通过纯粹思辨对理性进行考察。在康德看来,纯粹理性批判不只是驳斥独断论与怀疑论的不足,它更多的是提供了 一个全新的主客体关系,人类只能认识到自然实在表现出来,被人类心灵捕捉到的那部分现象,而不能认识到真实存在本身及其规律性;知识不再由对象所决定,而 是对象由我们的认识能力所决定。说白了,人类认识的世界并非 世界本身,而是能被我们所认识的世界。这就要求人们的理性要从常识性的见解中解放思想,因为客观认识的必然性与普遍性并非源自客体,而是源自认知主体。一 些先天条件在逻辑上先于经验又决定经验,这就是“先验”。至此,康德完成了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这一革命的核心就是“人为自然界立法”。

紧接着,1788年《实践理性批判》出版,这本书回答的正是康德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我们应该做什么?”与“我们能够期望什么?”。纯粹理性 讲的是人类的认识问题,实践理性讲的则是人的道德行为,即理性在道德上的功能。实践理性要高于纯粹理性,人的认识最终还是要为道德服务的。实践理性要想让 道德行为成为可能,就必须肯定三个假设:人的自由,灵魂不死与上帝存在,这三个假设将人的道德价值提高到自我与上帝的高度来,也就是康德所谓的道德形而上 学。在书中,康德主要讨论了伦理学问题,阐明了人的伦理行为的动力和规范,从伦理道德和信仰的角度说明设定上帝存在,灵魂不灭和意志自由的意义。1790 年《判断力批判》出版,它试图回答第四个问题:“人是什么?”。实践理性会影响纯粹理性,道德会影响人的知识,自由必定影响了必然,而《判断力批判》就旨 在解决前两个批判中阐明的必然和自由之间的对立。沟通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桥梁,诉诸以审美,就叫做判断力,判断力在美学和自然界的作用正是把必然和自由 结合起来达到最后的和谐。人,理性的完整的人,把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统一起来。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与《判断力批判》这三本书就是后人嘴里的“三大批判”,以1770年的那篇就职论文为界,康德的学术思想存在着转折点。

从大学毕业到1770年,这段时期被称为“前批判时期”,从1770年发表就职论文并陆续完成三大批判,这一时期被称为“批判时期”。“前批判时期” 的康德侧重于研究牛顿力学自然科学,受莱布尼茨哲学影响很深,“批判时期”的康德集中研究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并对独断论展开了批判。 “三大批判”之后,德国各大高校与思想界掀起了一阵“康德热”,德国所有高校哲学系学生必修课之一就是康德哲学。康德的“三大批判”的确是气势磅礴,高瞻 远瞩,气象万千。康德本人如同一位兼容并包的战略家,他的学说取众家之长,摒各家之短,缜密细致地推论演绎出属于自己的庞大哲学体系。近代哲学在康德这里 汇集,现代哲学又在康德这里出发。

对于没事了就喜欢仰望星空并关注内心的道德律的宅男康德而言,他这一生的基本课题也就这二个:科学与自由。康德沿着牛顿 的自然科学体系,卢梭的自由学说之路,全面地考察了人类社会。 康德曾提出个大名鼎鼎的哲学概念:“二律悖反”。所谓二律悖反,简单地说,就是关于同一个问题,双方各形成了自己的学说,两种学说相互矛盾,但却各自成 立。二律悖反有点类似于我们口中的两个人吵了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与婆的说法尽管矛盾,但你无论听哪一方的倾诉,都觉得他们是对的。于是问题 来了,两个人都对,那究竟什么是错的? 为了论证纯粹理性的不足,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列举了4组二律悖反: 1)正题:世界在时间上有开端,在空间上有限;反题 :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无限。 2)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东西构成的;反题: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 3)正题:世界上有出于自由的原因;反题:没有自由,一切都是依自然法则。 4)正题:在世界原因的系列里有某种必然的存在体;反题:里边没有必然的东西,在这个系列里,一切都是偶然的。 之所以有二律悖,在康德看来,是因为人们无法认识物自体。人的认识由“感性”阶段进入“知性”,最后进入“理性”。感性通过感官感受,知性通过先天的综合 判断都可以认识现象的世界,比方说,我们通过感性知道了事物的颜色、大小、气味等;我们通过知性掌握了事物的概念和范畴。然而,我们认识的都是现象世界, 我们没能把握本质的世界,即物自体。理性不满足于感性和知性的能力限制,于是追求着无限永恒的物自体。可惜,理性在认识时超越了自己的经验界限,企图通过 有条件的、相对的现象知识去认识宇宙理念或物自体时,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两个命题就会必然出现矛盾冲突,也就产生了二律背反。说白了,人的认识 只能限于现象世界,物自体对人来说,永远不可知。举个例子,一群正常视力的人眼里的红色是一种颜色,而对于色盲而言,他们的红色却可能是另外一种颜色了。 我们每个人认识的都是事物的现象,而不是事物本身。

最近,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教授的哲学公开课《JUSTICE》红遍全球,学生们趋之若鹜。桑德尔教授曾在公开课里详细讲述了康德的绝对道德主义。根据 “电车难题”,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如果你是司机,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 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此刻另外一条轨道上绑着一个人,你该怎么抉择?以边沁为代表的道德功利主义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换轨道,牺牲一个人总要强过牺牲五个人。 但康德的绝对主义道德却反对如此做法,当你拉了拉杆换了轨道杀死了那一个人,你也成为了不道德行为的同谋。在康德那里,一个人是不是好人,有没有善良意 志,不在乎他做事的结果是否有益处,而只看他做事的动机。康德的道德是一种“绝对命令”,强调了意志自由和道德原则的普遍有效性,没有自由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行为。

康德的哲学除了气势磅礴,还有着另外一个明显的“优点”:晦涩难懂。其实不只是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德国哲学家的作品都集体享有“笨拙晦涩”的美名。在 法国,卢梭,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作品文字优美,思想震撼,书籍一经问世,立刻人人传诵,大家伙争相阅读。可到了德国,可怜的德国哲学家好不容易写了一本 书,大家却一致反映:看不懂!被逼无奈的德国哲学家又出了个注释本,没想到大家抓耳挠腮:还是看不懂!欲哭无泪的德国哲学家只好不厌其烦地解释介绍,最后 大家才一致反映:好像懂了。比起法国哲学的通俗易懂,文学性强,德国哲学大多深思熟虑,思想精深。与法国哲学相比,德国哲学在文学价值上稍逊浪漫法国人一 些风骚,但论起思想深刻性与体系性,严谨的德国古典哲学以大师级手笔称霸整个哲学武林,目中无敌。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体系的开端,这一体系途径费希特,谢林,在黑格尔那里达到登峰造极。这一体系规模极其庞大,内容丰富充盈,包罗万象,借用奥委会罗格同 志评价北京奥运会一词那就是:“无与伦比!”叔本华作为康德的忠实拥趸者也曾有云:“想当哲学家,首先须得做康德门徒,不知康德者,只能算个蒙童。”

康德一生宅在柯尼斯堡,未婚,一辈子老处男。对此,后世看不懂《三大批判》却又痴迷康德的猥琐孩子们,不得不发挥娱记精神,深度挖掘康德私生活。研究面从康德的男仆浪泊到康德资助过的男学生,最后得出结论:康德是个同性恋! 呵呵,他们不知,康德一生未婚,除了家庭负担过重之外,是因为康德是欧洲中世纪体液理论的严格恪守者,说白了就是:人类体液就是生命力,体液只能在体内循 环流动,如有消耗,人就会衰老死亡。所以,剧烈运动?NO! 会汗液流失!法式热吻?NO!会唾液流失!XXOO?哼,想都别想!康德一生活了80岁。

康德是个全才,除了哲学,他还通晓逻辑学、数学、物理、力学、地理、生物、神学、自然法,是“星云假说”的提出者。后世有多少人质疑这个身材矮小,只有 157cm,先天不足,胸腔狭窄,体质羸弱,一辈子离群索居本应孤陋寡闻的乡巴佬究竟体内有如何力量能完成惊世傲人的三大批判,并成为一代哲学巨擘。周杰 伦有首歌《阳光宅男》,我想形容康德最为恰当:康德宅的是外在,内心绝对笃定,强大到万里无云,阳光普照! 面对所有疑问,康德其实最想说:“不要迷恋哥,哥不是传说,哥只是不寂寞!”

浏览(1848) (2)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猪猪
注册日期: 2015-02-23
访问总量: 101,567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李安的《冰风暴》
· 读《不疯魔,不哲学》之 老宅男
· 苏珊·桑塔格 (“美国公众的良心”)
· 读 -- 王安忆: 她到底要什么(
· 真实的人生 -- 孙述宇评《金瓶梅
· 读孙述宇的《金瓶梅 -- 凡人的宗
· 读刘清君的“微尘众:蒋勋的《红
友好链接
· 怡然:怡然博客
分类目录
【音乐】
· 《甜蜜蜜》这部经典的好电影(2
· 《甜蜜蜜》这部经典的好电影(1
· 吉他《广陵散》和古筝《沧海一声
【生活】
· 李安的《冰风暴》
· 《超体》 LUCY 揭示“生命在于时
· 有趣有深度的新音乐剧 Because o
· 练瑜伽吧,如果你可以
· Th Secret of Kells 凯尔经的秘
· ABC最新华裔情景喜剧《初来乍到
· 正常的“嫉妒心”
· 十年后的大学教育
· 2015年的暴风雪元宵节
· 天才班?
【读书】
· 李安的《冰风暴》
· 读《不疯魔,不哲学》之 老宅男
· 苏珊·桑塔格 (“美国公众的良心”)
· 读 -- 王安忆: 她到底要什么(
· 真实的人生 -- 孙述宇评《金瓶梅
· 读孙述宇的《金瓶梅 -- 凡人的宗
· 读刘清君的“微尘众:蒋勋的《红
·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读后
· 费曼的彩虹:生命中,什么最重要
· 《熊从山那边来》(感情应对人的
存档目录
2016-01-08 - 2016-01-08
2015-12-01 - 2015-12-16
2015-11-24 - 2015-11-25
2015-10-02 - 2015-10-02
2015-09-11 - 2015-09-15
2015-08-04 - 2015-08-28
2015-07-28 - 2015-07-31
2015-06-01 - 2015-06-09
2015-05-01 - 2015-05-29
2015-04-01 - 2015-04-29
2015-03-02 - 2015-03-31
2015-02-24 - 2015-02-26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