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风萧萧的博客
  心灵的窗口 接受也给予 天涯有知己 共享人生无味
网络日志正文
西方人邪恶掠夺史 依然在制造全球贫穷 2022-12-28 21:50:25

西方人邪恶掠夺史  依然在制造全球贫穷

https://blog.creaders.net/user_blog_diary.php?did=NDUyMDg2

这是搜集的有关论述:

為什麼有些國家愈救愈窮?【揭露全球不平等的暗黑內幕&解方】The Divide: A Brief Guide to Global Inequality and its Solutions

贫穷,不平等,是西方人贪婪製造的。

為什麼我們無法消滅貧窮?為什麼有些國家愈救愈窮?因为,贪婪的西方人在持续的掠夺。

About the author Jason Hickel 

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32603498-the-divide

Profile Image for Jason Hickel.Jason Hickel originally from Swaziland.

https://www.jasonhickel.org/about

Dr. Jason Hickel is an economic anthropologist, author, and a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Arts. He is a Visiting Senior Fellow at the International Inequalities Institute at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enior Lecturer at 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He serves on the Statistical Advisory Panel for the UN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20, the advisory board of the Green New Deal for Europe, and on the Harvard-Lancet Commission on Reparations and Redistributive Justice.

Jason's research focuses on global inequality, political economy, post-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conomics, which are the subjects of his two most recent books: The Divide: A Brief Guide to Global Inequality and its Solutions (Penguin, 2017), and Less is More: How Degrowth Will Save the World (Penguin, 2020).

Jason's ethnographic work focuses on migrant labour and politics in South Africa, which is the subject of his first book, Democracy as Death: The Moral Order of Anti-Liberal Politics in South Afri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5). He is co-editor of two additional ethnographic volumes: Ekhaya: The Politics of Home in KwaZulu-Natal (University of KwaZulu-Natal Press, 2014) and Hierarchy and Valu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Moral Order (Berghahn, 2018).

In addition to his academic work, Jason writes regularly for The Guardian and Foreign Policy, and contributes to a number of other online outlets including Al Jazeera, Fast Company, Prospect, Jacobin, Le Monde Diplomatique, New Internationalist, Red Pepper, Truthout, and Monthly Review. His media appearances include Viewsnight, the Financial Times, the BBC World Service, Sky News All Out Politics, BBC Business Matters, Thinking Allowed, Renegade TV, NPR, Doha Debates, TRT World, the LA Times, Citations Needed, and Russell Brand's podcast Under the Skin.

Jason has received a number of teaching awards, including the ASA/HEA National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Teaching Anthropology. His research has been funded by Fulbright-Hays,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the Wenner-Gren Foundation, the Charlotte W. Newcombe Foundation, and the Leverhulme Trust.

少即是多:去增长将如何拯救世界

Jason Hickel、Kofi Klu(前言)、Rupert Read(前言)
336 页,2020 年 1 月 13 日
Less Is More: How Degrowth Will Save the World
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53328332-less-is-more

世界终于意识到气候恶化和生态崩溃的现实。现在我们必须正视其主要原因:资本主义。我们的经济体系建立在不断扩张的基础上,这正在摧毁生物世界。只有一个解决方案可以带来有意义且立竿见影的变化:去增长。

如果我们想在人类世中生存下来,就需要恢复平衡。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看待世界和我们在其中的位置的方式,从统治和掠夺的哲学转变为植根于与地球生态互惠互利的哲学。我们需要摆脱资本主义陈腐的教条,走向适合二十一世纪的新体系。

但就业呢?健康呢?进步呢?本书探讨了这些问题,并为后资本主义经济描绘了一幅鼓舞人心的愿景。一个更加公正、更加关爱、更加有趣的经济。一个在扭转生态破坏的同时促进人类繁荣的经济。少索取,我们可以获得更多。

Less Is More: How Degrowth Will Save the World

Jason Hickel, Kofi Klu (Foreword), Rupert Read (Foreword)
336 pages,  January 13, 2020
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53328332-less-is-more

The world has finally awoken to the reality of climate breakdown and ecological collapse. Now we must face up to its primary cause: capitalism. Our economic system is based on perpetual expansion, which is devastating the living world. There is only one solution that will lead to meaningful and immediate change: degrowth.

If we want to have a shot at surviving the Anthropocene, we need to restore the balance. We need to change how we see the world and our place within it, shifting from a philosophy of domination and extraction to one that’s rooted in reciprocity with our planet’s ecology. We need to evolve beyond the dusty dogmas of capitalism to a new system that’s fit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But what about jobs? What about health? What about progress? This book tackles these questions and offers an inspiring vision for what a post-capitalist economy could look like. An economy that’s more just, more caring, and more fun. An economy that enables human flourishing while reversing ecological breakdown. By taking less, we can become more.

The Divide: A Brief Guide to Global Inequality and its Solutions

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32603498-the-divide Bt Jason Hickel

For decades we have been told a story about the divide between rich countries and poor countries.

We have been told that development is working: that the global South is catching up to the North, that poverty has been cut in half over the past thirty years, and will be eradicated by 2030. It’s a comforting tale, and one that is endorsed by 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governments and corporations. But is it true?

Since 1960, the income gap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has roughly tripled in size. Today 4.3 billion people, 60 per cent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live on less than $5 per day. Some 1 billion live on less than $1 a day. The richest eight people now control the same amount of wealth as the poorest half of the world combined.

What is causing this growing divide? We are told that poverty is a natural phenomenon that can be fixed with aid. But in reality it is a political problem: poverty doesn’t just exist, it has been created.

Poor countries are poor because they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global economic system on unequal terms. Aid only works to hide the deep patterns of wealth extraction that cause poverty and inequality in the first place: rigged trade deals, tax evasion, land grabs and the costs associated with climate change. The Divide tracks the evolution of this system, from the expeditions of Christopher Columbus in the 1490s to the international debt regime, which has allowed a handful of rich countries to effectively control economic policies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Because poverty is a political problem, it requires political solutions. The Divide offers a range of revelatory answers, but also explains that something much more radical is needed – a revolution in our way of thinking. Drawing on pioneering research, detailed analysis and years of first-hand experience, The Divide is a provocative, urgent and ultimately uplifting account of how the world works, and how it can change.

為什麼有些國家愈救愈窮?【揭露全球不平等的暗黑內幕&解方】

The Divide: A Brief Guide to Global Inequality and its Solutions為什麼有些國家愈救愈窮?【揭露全球不平等的暗黑內幕&解方】 Jason Hickel 譯者: 曲律紀永祥  出版日期:2022/04/27

內容簡介

不平等,其實是被製造出來的?
貧窮與落後,其實對「富國」是必須的?
為什麼我們無法消滅貧窮?
為什麼,有些國家愈救愈窮?

國際間的「發展」軌跡看起來正朝著政治正確的趨勢演變:開發中國家正在趕上已開發國家的「發展」進度,貧窮問題已大幅改善,到2030年將被消除。

這實在令人欣慰,世界上最強大的政府和企業也如此宣稱。但這是真的嗎?自 1960 年以來,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的收入差距大約擴大了兩倍。大約有43億人,也就是世界60%以上的人口每天的生活費不足 5 美元,其中約一半的人甚至無法獲取足夠生存所需的食物。而世界上最富有的8個人擁有的財產,卻相當於世界上最貧窮的那一半人口財富總和。是什麼導致了貧富之間的鴻溝日益擴大?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了這些觀念:  貧困是一種可以通過援助解決的自然現象;開發中國家只是需要一些時間以及適當的幫助,就能「趕上」已開發國家的腳步。

 但實際上,貧窮是一個政治問題:貧困不是本來就存在,而是被製造出來的。

  ◎貧窮是被製造出來的?
  作者以自己的家鄉史瓦帝尼為例,指出許多驚人的事實:
  為何第三世界愛滋病患者死亡率居高不下?
  其實與製藥公司拒絕當地進口學名藥,導致愛滋病藥品價格高不可攀有關。
  至於為什麼農民無法靠自己的耕地謀生呢?
  部分的原因來自歐美蜂擁而來的食物捐贈削弱了當地的農業。
  為什麼窮國政府無法提供最基本的社會服務?
  因為他們受到西方銀行強迫削減當地的社會支出,好優先償還大量的外債……

  窮國之所以窮,是因為它們以不平等的方式被迫納入全球經濟體系中。「發展」的說法背後隱藏了導致貧困和不平等的獲利模式:富強國家利用操縱貿易協議、逃稅、掠奪土地等手段確保自己的經濟優勢。

  ◎比起慈善,公平更好
  在起跑點不公平的情況下,慈善就只是粉飾太平的騙局。同樣的論點也適用於各種官方政府的援助。

  如果先進國家真的希望減輕全球貧窮問題,也許應該努力解決導致貧窮的根本原因:經濟結構、逃稅制度以及不公平的貿易規則等等,而不僅止於依賴官方或非政府組織的慈善援助,然後繼續透過被創造出來的不平等,謀取上千萬倍的利潤。

  本書追蹤了經濟強權對於「發展」這個詞彙的解釋是如何演變的:從 1490 年代哥倫布的遠征到當代的國際債務制度,這個過程中是什麼使少數富裕國家逐漸強大到足以控制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政策?

  作者憑藉開創性的研究、詳細的分析和實際在第三世界生活的經驗,對全球不平等問題的主流觀點提出一系列具啟發性的挑戰與解方。

《為什麼有些國家愈救愈窮?》:GDP指數經濟模型已不符現實,「去成長化」勢在必行

2022/06/27經濟精選書摘,  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作者以自己的家鄉史瓦帝尼為例,指出許多驚人的事實:窮國之所以窮,是因為它們以不平等的方式被迫納入全球經濟體系中。「發展」的說法背後隱藏了導致貧困和不平等的獲利模式:富強國家利用操縱貿易協議、逃稅、掠奪土地等手段確保自己的經濟優勢。

文:傑森.希克爾(Jason Hickel)

第九章 想像力的必然瘋狂

沒有足夠的瘋狂,就無法有根本性的改變。在這種情況下,瘋狂來自於不合常規、勇於拒絕一成不變,並創造未來。——托馬斯.桑卡拉(Thomas Sankara)

溫室氣體排放量約70%,因此,即使我們能夠擺脫化石燃料並轉換為再生能源,我們仍然必須處理其餘的30%。

非化石燃料的排放來自何處?其主要來源為森林砍伐。森林砍伐不僅會自動將碳釋放到大氣之中,也會奪取可以吸收人類排放的碳匯。更糟糕的是,大多數森林砍伐後的土地都轉變成工業化農業的土地,而在這些農地上使用化學肥料會使土壤劣化。隨著土壤劣化,土壤也失去儲存碳的能力,並向大氣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碳。

另外,工業化畜牧業每年生產9,000萬噸甲烷,以及世界上大部分人為製造的一氧化二氮,當涉及全球暖化時,這兩種氣體的效力都遠遠超過二氧化碳。光畜牧業對全球暖化的影響就超過世界上所有的機動車輛、火車、飛機以及輪船。許多工業過程也對氣候變遷造成重大影響,例如,生產水泥時的化學反應會產生溫室氣體,生產鋼鐵、塑膠時也是如此。垃圾掩埋場也會造成大量的甲烷,約占世界總量的16%。

因此,問題不僅是我們正在使用的能源類型,還在於我們要如何使用能源。那麼,我們會如何使用100%的清潔能源呢?燒毀更多的森林、建立更多肉類養殖場、擴張工業化農業面積、生產更多的水泥,並利用我們生產與消費的物品填滿更多垃圾掩埋場,就如同我們使用化石燃料一樣,這些行為都會產生致命的溫室氣體再排放到大氣之中。我們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為經濟體系要求無止盡的經濟指數成長,因此而改用清潔能源是無濟於事的。

去成長化勢在必行

如果我們剝開虛假的承諾,例如,無紙化和碳捕獲,那麼問題很明顯比大多數人願意承認的要深多了。我們必須正視目前GDP指數的經濟模型已不再符合現實,這種經濟模型在發展與減貧問題上已成為非常複雜的難題。如果我們已經超出地球的生態極限,試問,我們該如何消除貧困問題呢?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有史以來第一次擁有需要考慮的數據。我們先從抑制全球暖化的國際協議開始說起。我們已經知道,不可能控制溫度上升在工業革命前水平的1.5℃以內,但是我們仍然有機會將其控制在《巴黎協定》設定絕對上限的2℃門檻內。如果要控制在此門檻內,最多只能排放8,050億噸的二氧化碳。然而,貧困國家一定會需要使用部分的碳預算來使國家收入成長到足以消除國內的貧困問題。畢竟對於貧困國家來說,人類發展就算達到相對低點還是無可避免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國際協議已經廣泛接受這項原則,並承認所有國家都擁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由於貧困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的歷史責任不大,因此他們有權使用比富裕國家更多的碳預算,如此一來,貧困國家至少可以實現其基本的發展目標。這也意味著,富裕國家必須了解如何處理碳預算的剩餘部分。

英國知名的氣候科學家凱文.安德森教授,一直在設計潛在可行的方案。假設碳捕獲與生物能源儲存計畫不是最好的選擇,那麼我們希望有一半的機會溫度上升可以控制在2℃以下,但基本上只有一種可行方式。在這種情況下,貧困國家在2025年前,可以用盡全球碳預算中不成比例的份額來繼續目前經濟成長的速度。時間不會太久,所以只有在經濟帶來的收益著重分配給貧困人口國家的情況下,才能消除貧困的問題。

同時,富裕國家要自我控制在碳預算範圍內的唯一途徑,就是大幅度減少排放溫室氣體,每年至少需要減少約10%。能源效率的提高以及清潔能源技術的使用,將有助於每年最多減少4%的溫室氣體排放。但為了消除其餘碳預算的缺口,富裕國家將不得不降低每年約6%的生產和消費規模;而貧困國家則將在2025年後,必須仿效富裕國家,並降低每年約3%的經濟活動規模。

上述聽起來可能很嚇人,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目前已有大量數據顯示,在減少生產和消費活動的同時,有可能增加人類發展指標,例如,幸福指數、教育程度、健康與預期壽命。舉例來說,歐洲的人類發展指標幾乎所有類別都比美國高,但歐洲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卻低於美國的40%,歐洲人均排放量也少於美國的60%。當涉及真正重要的事情時,國內生產總值過剩的美國其實是一無所獲。

如果要活著長壽又幸福,需要多少代價呢?我們來以實際狀況來思考。美國人的預期壽命為79歲,人均GDP為53,000美元。但許多國家只擁有這些收入的一小部分,其國民卻擁有類似的預期壽命。哥斯大黎加人的預期壽命高於美國人,但其GDP只有1萬美元。當然,我們可能會期待富裕國家中的超額收入與消費會改善其生活品質,但預期壽命並未顯示出這一點。即使我們以整體及個人幸福感為衡量標準,許多中低收入國家也排名很前面。

根據聯合國的《世界幸福報告》,哥斯大黎加與美國的排名相當;巴西擊敗英國,而其收入只有英國的四分之一。這個報告與持續成長的「幸福經濟學」領域的發現相吻合。該發現認為,幸福感會隨著收入增加而成長到一定程度後停滯,而富裕國家早已超過這個程度。例如,美國的幸福感在1950年代時達到顛峰,人均GDP只有15,000美元(以2010年的美元價計算),此後一直處於停滯狀態。此後,讓我們更感到幸福的原因不是更多收入,而是更為平等、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及強大的社會保障。

有鑑於此,也許我們應該視哥斯大黎加此類的國家為適當的開發中國家,而非未開發國家。我們應該看待生活在低收入、低消費水平下的長壽、幸福社會為高效生活的典範,而非按照發展停滯的西方模式,並開始呼籲富裕國家應該要減少過剩的消費。

這可能對於開發中國家是一個強而有力的號召,卻很難藉此說服所有人。根據最近的消費者研究,在中等收入與高收入國家中,有70%的人認為,過度消費正讓地球和社會處於危險之中。他們也認為,人們應該努力減少購買和減少物質慾望,而且這樣的行為並不會損害幸福感。換句話說,人們已經有了這種意識,已經準備好要迎接另一個世界。

創造未來

GDP指數增長模型是我們危機的核心,如果科學家的這個想法正確,那麼該核心就是我們在構想嶄新未來時需要開始改造之地。至關重要的第一步是不再以GDP為衡量經濟進步和幸福的指標,並以不同的衡量標準代替。目前已經有許多成功的替代衡量方式,例如:真實發展指標(GPI),以GDP為基準點,然後增加諸如家務和志願者工作之類的正面因素,減去諸如污染、資源消耗和犯罪之類的負面因素,並針對不平等問題進行調整。

美國的許多州,如馬里蘭州和佛蒙特州,儘管曾以GDP指標衡量是否進步,現在已經開始使用真實發展指標來衡量。哥斯大黎加將成為第一個以這個指標衡量進步的國家,而蘇格蘭和瑞典可能很快就會效仿使用。

真實發展指標與GDP指標所描繪的社會狀況完全不同。如果繪製兩者為圖表來做比較,我們會看到真實發展指標在1970年代中期如同GDP指標一起上升,然後趨於穩定甚至開始下降,但GDP指標一直繼續上升。

Photo Credit: 野人出版

這說明了GDP增長不再代表更美好的社會。轉向真實發展之類的指標,影響將會很深遠。如果政府被迫重視真實發展指標,這個指標會激勵政府制定促進良好經濟成果的政策,並同時減少不良經濟成果的政策。不過,這個衡量指標不一定是真實發展指標,也可能是其他的指標,如:新經濟學基金會(New Economics Foundation)所設計的幸福星球指數(Happy Planet Index),該指數平衡了預期壽命、幸福感以及生態足跡三個項目;或者是經合組織所設計的美好生活指數(Better Life Index),該指數關注社會和環境福祉等11個方面;或者是我們尚未想像到的任何多項指標。

一旦我們從專制的GDP指標解放後,就可以公開討論我們真正看重的價值,以及我們如何衡量發展。在某些方面,這才是終極民主行為。可以肯定的是,這些結果將與GDP指標所衡量的結果截然不同。實際上,這些結果根本就不會涉及永久性增長,因為從哲學上來說,任何事物永久性增長都很荒謬,就算是美好正面的事物。

然而GDP增長並不是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唯一必要條件,這可能是首要的公共義務,但也是私營義務:公司必須用最大限度的利潤回報股東。就如同GDP一樣,這個任務不會永遠都達成。我們可以追溯到1919年充滿里程碑意義的美國最高法院道奇訴福特汽車公司案(Dodge v. Ford Motor Company)。當時,福特汽車公司擁有可觀的資本盈餘,亨利.福特決定將其中部分利潤用於提高勞工當時已公認為高薪的薪資上。

公司的兩個最大股東道奇兄弟起訴福特提高勞工薪資,並聲稱福特汽車公司的股東提供了資本,而不必要的提高工資實際上是在偷竊股東的錢財。法院作出了有利道奇兄弟的裁決,並樹立了先例:業務決策必須以股東的利益為先,如果執行長想使用公司的資金為勞工加薪或保護環境,因而損害了股東的利益,那麼他們就無法這樣執行,因為這是非法的。今日,這種需要比以往賺取更多利潤的義務,在很大的程度上驅使公司如何行事。廢除這種義務非常重要,這樣才可以讓公司考慮其他優先事項。


捨棄GDP衡量指標及股東價值至上的相關法條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但遠遠還不夠。雖然這些可以幫助我們重新集中注意力,但無法解決推動經濟成長更深層且難以發現的根本性原因,那就是債務。我們必須讓經濟成長的原因之一就是債務,債務伴隨著利息,而利息意味著債務呈指數增長。要長期償還債務,就必須使國家經濟成長到足以與債務增長相匹敵的水準。企業也是如此,如果想要創業就可能需要貸款,因為需要償還債務,所以賺取的利潤不僅要支付員工薪水,還要償還帶有複利的貸款。我們會發現不論是國家、企業甚至是個人,只要收入沒有增長,債務就會累積,最終導致金融危機。如果沒有成長,就會導致崩潰。

減輕這種壓力的方式之一就是取消部分債務。我們在上一章中已討論過取消主權國家的債務,這些國家就得以擺脫掠奪自己國家的資源並剝削公民來尋求收益以償還債務的壓力。免除個人債務會使得個人減少工作,同樣的,取消債務意味著債權人將有所虧損,就如擁有眾多債務的華爾街銀行,不過我們可能認為這是合理的犧牲。

但取消債務也只是短期解決方案,並不能真正解決根本問題,因為全球經濟體系本身就是依靠債務來運作。當我們去銀行貸款時,我們會假設銀行的借款是來自其儲備金,例如,是從他人的存款中收取的真錢儲存在地下金庫中。但這不是其運行原理,銀行只需準備要借貸出去10%的金額,這就是所謂的「部分準備金」。

換句話說,銀行借貸出去的金錢比實際多出十倍。多出的錢從何而來,如果實際上不存在呢?銀行憑空創造金錢,他們藉著借貸來製造出錢。目前在我們經濟中流通的金錢大約有90%是通過這種方式製造出來的,換句話說,你所使用的每一美元都是某人的債。且每一美元的債務除了償還本金外還要償還利息,這需要更多的工作、製造生產或開採礦物。

我們的經濟流通以債務為基礎的事實,是我們需要持續經濟增長的一大原因。針對銀行體系限制部分準備金,將非常有助於減少我們經濟體中四處出現的債務,從而減輕增長壓力。一種簡單的方式是要求銀行提供貸款之外必須保留更多的準備金,但我們可以嘗試更有趣的方法:完全廢除基於債務的流通方式。

與其讓商業銀行創造金錢,不如讓國家以沒有債務的方式創造金錢,再將錢花在經濟上而不是靠借貸來把錢流入經濟之中,讓民主、負責和透明的獨立機構來承擔創造金錢的責任。銀行當然仍然負責借貸業務,但是銀行將必須以100%的準備金做為後盾,也就是有多少準備金就借貸多少金額。

這個建議並非小眾,而是由一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進步派經濟學家於2012年所提出。他們指出這樣的系統將大大減少公共債務和私人債務,從而使全球經濟更加穩定,而英國智庫積極貨幣(Positive Money)則將這個想法推廣給大眾並引起大家的興趣。


諸如此類的變化得以讓我們擺脫經濟增長的專政,但是請記住:我們的目標不僅是阻止經濟上不必要的擴張,並且了解如何積極降低總消費量以回歸可持續水準,特別是在富裕國家裡。這需要頗具創造性的思考。

解決此項問題的第一步是認真看待不必要消費的主要推動力:廣告業。過去這還不算是個問題,消費行為直到20世紀初期時不多不少,大家基本上只購買所需之物,廣告只不過是告訴人們物品的優點而已。但是零售商意識到如果每人都只購買必需品,他們就無法無限擴展。需求有限意味著利潤有限,零售商需要「解決」這個障礙,最後他們在愛德華.伯內斯(Edward Bernays)當時發展的新廣告理論中找到了克服市場飽和度極限的解決方法。

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侄子伯內斯,告訴零售商可以透過操縱情緒來使人們購買不需要的物品,例如,將焦慮植入人們的腦海中,然後展示產品來解決焦慮,或者也可以出售物品以象徵顧客的社會認可或階級區分。因為美國零售商迫切需要永久保持高需求,這類廣告很快成為不可或缺的手段。

廣告今日已成為我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最近的報告,美國僅在2007年在廣告上的支出總額就達到了3,210億美元(以2015年美元價值計算);此數字自那時以來一直以每年約5%的速度增長,遠快於經濟增長率。這種瘋狂的廣告行銷將消費推向了令人目眩的高度,導致現在美國人的平均消費量是1950年代的雙倍。

有鑑於此,解決過度消費的簡單方法,就是至少在人們在沒有辦法選擇自己所見的公共場所上禁止廣告銷售。聽起來似乎不可能,但是擁有兩千萬人口的聖保羅已經做到了。結果如何呢?人們更快樂了;除了消費減少外,人們感到更有安全感以及對自己的生活更滿意。巴黎最近也朝這個方向行動,巴黎開始遏制戶外廣告,甚至在學校附近徹底禁止。

另一個更積極的辦法是以鼓勵減少消費的公共資訊來替代廣告,中國在其新運動中率先採用了這種方法,如在2030年前目標是減少一半肉類消費量,此方法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著名。或者如同澳洲和美國的某些城市完全禁止使用完全不必要和充滿破壞性的產品,例如瓶裝水。其他抑制消費的簡單方法可能包括:管控信用卡、提高奢侈品稅,以及禁止製造商以計畫性報廢的方式來製造劣質或易報廢商品以便增加營業額。

但是就業呢?如果我們縮減生產和消費是否會引發失業危機?這是我們必須認真對待的好問題。畢竟我們的政治人物一直在呼籲實現更高的經濟增長,因為提高就業人數就可以獲得選票支持。但有些創造性的方法可以縮減經濟活動,並確保每人都可以同時從事有意義的工作。主要建議是將每週工時從美國平均47小時減少到30甚至20小時。我們可以消除不必要或有害的產業,並透過推廣分擔工作來分配剩餘的工作以做到這一點。

如果我們以真實發展指標而非GDP標準來衡量經濟進步的話,這些產業無論如何都會萎縮。倫敦新經濟基金會(New Economics Foundation)的一項研究表明,縮短工時不僅可以減少因過度勞累而造成的身心疾病,還可以減少消費和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工作量意味著有更多時間去做一些通常最終外包給他人的事情,例如:照顧年幼或年長的親戚、烹飪、打掃、進行園藝或其他活動。這些活動可以讓你了解鄰居進而創造共享技能和財產的可能性。

另一個想法則在近幾確實虜獲大眾的關注,那就是設立最低基本收入。提倡最低基本收入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是出於減貧策略。在過去十年有大量數據顯示,減少貧困最有效的方法是直接轉發現金給全球開發中國家的貧窮人口。這與小額信貸不同,小額信貸對貧窮率的總體影響為零且往往會增加個人債務負擔;而直接轉發現金則可以刺激當地經濟的正向循環並創造可持續的生計。

此類方案已在南非、印度、印尼、墨西哥和許多其他國家嘗試施行並且都取得了顯亮眼成果。隨著自動化技術迅速吞噬開發中國家兩個就業人口最多的產業:紡織業和小型消費電子產品業,這個方案在這些國家將變得愈來愈重要。當這些行業邁向自動化,除非創造其他替代的維生方式,否則當地原本已經落後的生活水準可能會嚴重崩潰。

在美國和歐洲,制定合理的最低收入則是出於完全不同的原因。當然,訂定基本收入可以減少貧困,但是它也將改善工作條件和薪資,因為雇主必須提供更好的待遇才能吸引勞工。但也許更重要的是,這將消除國內總體的不平等。它的重要性不僅在於道德層面,更在於平等的提升能減少經濟增長的壓力。這乍看之下似乎稍微違反直覺,但請記住經濟增長之所以吸引政治人物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可以藉此避開棘手的財富分配問題,只要把餅不斷畫大,必須重新分配現有資源的壓力就會減少。

對財富重分配政策來說,甚至連經濟成長的承諾也是一種阻礙。美國聯準會前理事亨利.華利(Henry Wallich)曾說:「經濟成長是收入平等的替代品。只要有成長就會有希望,人們也就能忍受巨大的收入差距。」這個公式隱藏著一個秘密。如果成長替代了平等,那麼平等也能替代成長,訂定基本收入將有助於實現這個目標。除此之外,基本收入本身會讓人們擺脫為了維持生計而不得不每週工作40甚至60小時的壓力,也能夠稍微減緩過剩的生產量。

基本收入可以透過多種方式籌集資金,包括對商業土地徵收累進稅,如美國經濟學家亨利.喬治(Henry George)著名的土地價值稅;或者對資本所得、外幣交易和金融交易徵稅,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士.托賓(James Tobin)所建議羅賓漢稅法。另一種方法可能是對目前隱藏在離岸避稅天堂中的32兆美元私人財富徵稅,並將所得款項用於直接轉發現金。

自然資源在美國阿拉斯加州被認為是公共資源,因此每位居民都可以從該州的石油收入中獲得年度股息作為基本收入。阿拉斯加模式廣受歡迎且有效,學者們指出能以相同的方式應用在其他自然資源上,例如森林和漁場資源,甚至可以應用在空氣資源上,以碳稅的收益作為基本收入分配給所有人。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為什麼有些國家愈救愈窮?【揭露全球不平等的暗黑內幕&解方】》,野人出版

作者:傑森.希克爾(Jason Hickel)
譯者:曲律、紀永祥

平等,其實是被製造出來的?
貧窮與落後,其實對「富國」是必須的?
為什麼我們無法消滅貧窮?
為什麼,有些國家愈救愈窮?

國際間的「發展」軌跡看起來正朝著政治正確的趨勢演變:
開發中國家正在趕上已開發國家的「發展」進度,
貧窮問題已大幅改善,到2030年將被消除。
這實在令人欣慰,世界上最強大的政府和企業也如此宣稱。但這是真的嗎?

自1960年以來,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的收入差距大約擴大了兩倍。
大約有43億人,也就是世界60%以上的人口每天的生活費不足5美元,
其中約一半的人甚至無法獲取足夠生存所需的食物。
而世界上最富有的8個人擁有的財產,卻相當於世界上最貧窮的那一半人口財富總和。

是什麼導致了貧富之間的鴻溝日益擴大?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了這些觀念:
貧困是一種可以通過援助解決的自然現象;
開發中國家只是需要一些時間以及適當的幫助,就能「趕上」已開發國家的腳步。
但實際上,貧窮是一個政治問題:貧困不是本來就存在,而是被製造出來的。

貧窮是被製造出來的?

作者以自己的家鄉史瓦帝尼為例,指出許多驚人的事實:
為何第三世界愛滋病患者死亡率居高不下?
其實與製藥公司拒絕當地進口學名藥,導致愛滋病藥品價格高不可攀有關。
至於為什麼農民無法靠自己的耕地謀生呢?
部分的原因來自歐美蜂擁而來的食物捐贈削弱了當地的農業。
為什麼窮國政府無法提供最基本的社會服務?
因為他們受到西方銀行強迫削減當地的社會支出,好優先償還大量的外債……

窮國之所以窮,是因為它們以不平等的方式被迫納入全球經濟體系中。「發展」的說法背後隱藏了導致貧困和不平等的獲利模式:富強國家利用操縱貿易協議、逃稅、掠奪土地等手段確保自己的經濟優勢。

比起慈善,公平更好

在起跑點不公平的情況下,慈善就只是粉飾太平的騙局。同樣的論點也適用於各種官方政府的援助。

如果先進國家真的希望減輕全球貧窮問題,也許應該努力解決導致貧窮的根本原因:經濟結構、逃稅制度以及不公平的貿易規則等等,而不僅止於依賴官方或非政府組織的慈善援助,然後繼續透過被創造出來的不平等,謀取上千萬倍的利潤。

本書追蹤了經濟強權對於「發展」這個詞彙的解釋是如何演變的:從1490年代哥倫布的遠征到當代的國際債務制度,這個過程中是什麼使少數富裕國家逐漸強大到足以控制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政策?

作者憑藉開創性的研究、詳細的分析和實際在第三世界生活的經驗,對全球不平等問題的主流觀點提出一系列具啟發性的挑戰與解方。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

關鍵產業國內外趨勢觀察:打造臺灣智慧次系統國際供應鏈,迎戰全球供應鏈挑戰

2024/12/06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後全球化時代下,傳統國際貿易秩序遭受衝擊,資策會數轉院智造科技中心攜手友達光電、宏碁智醫、郁創科技、英研智能等產業先進籌組「關鍵產業智慧次系統國際供應鏈(4SA)」,針對頗具潛力的新興產業展開產業整合、國際布局工作,繼續幫助臺灣扮演全球供應鏈體系的關鍵要角。

由於美中貿易戰與新冠疫情影響,近來原物料上漲、國際貿易攻防與地緣政治緊張等挑戰愈發嚴峻,傳統講究成本效益的國際貿易秩序也遭受衝擊。尤其半導體、通訊、電動車等關鍵技術領域,已有不少國際大廠著手調整供應鏈策略,不再強調低成本、高效率的長鏈布局,而是朝向產業自主化、降低國際依賴的短鏈布局轉型,提升供應鏈的韌性與可靠性,因應日漸增加的外部風險。

在此趨勢下,為讓臺灣能夠繼續扮演全球供應鏈體系的關鍵要角,組建既有產品模組,跟進甚至領跑新型供應鏈的建構趨勢,資策會數轉院智造科技中心特別攜手友達光電、宏碁智醫、郁創科技、英研智能等產業先進,籌組「關鍵產業智慧次系統國際供應鏈(4SA)」,針對智慧車電、智慧AI醫電、自主移動載具及智慧環控等頗具潛力的新興產業,展開跨國供應鏈資訊交換與合作機制建立、產業協作組織(SIG)建構以及國內與跨國次系統試驗場域設置等工作。希望幫助臺灣產業整合產業資源、拓展國際市場,做到產品服務標準合規,推動臺企國際化發展、在新型供應鏈體系中站穩腳步。

近日4SA也舉辦鏈結產業交流會,聚焦智慧AI車電、智慧醫電與自主移動載具三大領域,廣邀各領域之專家、學者、產業先進與會,探討趨勢見解、分享產業經驗,推動臺灣企業向國際更進一步。

智慧車電新視野:打入Tier 1解決方案供應商的契機

友達光電表示,他們在併購德國車用電子公司BHTC後,得以從顯示器出發,整合人機介面、空調控制系統及域控制單元(Domain Controller),發揮類似次系統的概念,以「整體」服務車廠客戶,進一步擴大智慧移動的布局,甚至與其他車用軟體系統廠商合作,帶領相關企業一起躋身智慧座艙的Tier 1解決方案供應商。而針對先進駕駛輔助(ADAS)次系統,勤天科技也指出,受到市場價格和法規趨勢影響,未來駕駛監控系統(DMS)將與車內感測器產生更密切的結合,無論在價值上、主動被動的安全性上,還是乘客娛樂與舒適性上,都會有更多應用開發出現。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除了車用技術趨勢,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張學孔教授則是從較宏觀的層面切入,雖然智慧車電是「未來移動」(Future Mobility)的關鍵要素之一,但其中還包括人、道路系統、雲端、服務、政府治理等面向。所以除了車輛,人們也應將「基礎設施」與「網路服務」兩大價值鏈納入發展時的思考中,才能創造社會與產業的雙贏。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智慧AI醫電新未來:論產業標準之重,深入智慧醫療實務第一線

社團法人台灣醫療影像資訊標準協會指出,由於醫療電子產品涉及諸多儀器、設備,且每個部分都有其特殊性與專業性,單一廠商難以獨自承攬,必須透過細緻的產業分工來完成;所以醫療產業借鏡電子產業模組化、標準化的生產與組裝方式,開始推動醫療數位影像傳輸協定(DICOM),以促進產業的垂直整合,才有利於臺灣相關產業打入國際供應鏈。

在智慧醫療的實務經驗上,跨足智慧醫療領域多年的倍智醫電表示,智慧醫療不只數據取得備受限制,還有可能因為資料格式的差異而導致AI分析的結果大受影響,造成智慧醫療領域非常大的挑戰。另一方面倍智醫電也提醒,在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POC)的階段,還可能遭遇繁瑣的單位溝通、院室的傳輸頻寬,甚至是異地的資訊技術落差,這些都是臺灣智慧醫電產業發展與國際化時將面臨的挑戰。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崛起中的自主移動載具:以場域為核心,構建AMR次系統與產業標準

隨著全球服務業勞動力持續下降,人力短缺造就自主式移動機器人(Autonomous Mobile Robot,AMR)的崛起。郁創科技在會中大方分享他們近年在智慧旅館、智慧園區、智慧交通、智慧照護等四大應用場景的服務型機器人專案經驗,並說明AMR應用逐步落地的過程可能遭遇的挑戰。而針對開發實務,優式機器人則認為,每個場域都有獨一無二的特性,這讓機器人的功能、軟硬體整合的標準化變得困難。所以優式機器人結合軟體開發套件(SDK)的概念,開發了一個內建控制模組、支援AI、可擴增與二次開發的戶外自主機器人次系統「 AMR BOX」,讓產業力量透過次系統相互疊加,以更成熟的姿態進攻海外市場。

不過,不同廠商若要在次系統中強強聯手,還必須解決一道難題──統一框架。台灣智能機器人指出,機器人包括了系統(運算)、認知、感測三大部分,其中包括AI、IoT、大數據、邊緣運算等技術都是臺灣廠商擅長的部份,但目前卻因為缺乏一個標準化的框架,導致同一種應用在元件和架構出現許多差異。所以,他們也正著手次系統模組化產業標準草案的研擬,希望透過標準的建立,消除臺灣廠商之間的隔閡,提升整體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Photo Credit:TNL Brand Studio

如果對關鍵產業之共通次系統與模組的技術趨勢、產業動態感興趣,或想了解更多國際合作、次系統建構的實務細節,歡迎關注關鍵產業智慧次系統國際供應鏈(4SA)官方Line帳號,了解更多智慧車電、智慧AI醫電、自主移動載具及智慧環控的國內外產業訊息。

英學者揭密歐美發達霸權之謎,獨中國突圍!杜魯門基辛格借錢 令窮國永續貧窮!西非英雄總統高調反債務殖民後被暗殺!


Sun Channel  2023年6月23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KZb0i7fi1s

好書推介《為什麼有些國家愈救愈窮》

02:52 被「創造」出來的貧窮與落後

07:14 新殖民主義

13:17 債務的力量

16:28 貧窮是活該的?


很多人都以為 為什麼發展中國家窮國或者落後國家為甚麼會這麼窮呢?原因是人民懶惰,領導貪腐,科技發展無法推進。為什麼富國會這麼有錢,這麼強大呢?就是因為政策得當,領導英明,大家都會這樣看的。但是真相是不是這樣呢?實情是因為富國是硬生搶窮國的利益才會讓自己這麼富強。而這也是造就了今天貧富不均的局面。所以貧窮不是自然形成,是被製造出來的。揭開全球不平等背後的暗黑內幕。


在二次大戰之後 一切塵埃落定,世界的贏家和輸家也決定了。在1949年1月20日的時候,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了一個演說,今天世界有很多的不平等 很多貧富不均,但是不要緊的,我們已經有一個最強大的美國出現了,而最強大的美國有用之不盡的科技,用之不盡的資源。我們的人才非常厲害,所以大家可以很好依賴我們共同創造戰後繁榮。


當時全世界各地聽到這個演說,都可以說是打了一劑強心針。因為在那時候 其實打完仗,那個環境是非常差的,大家在戰後重建,也看不到希望。世界大佬出來保證,大家就乖乖聽話,跟他的制度走。我是落後國家,不要緊的

聽大佬的話 終會成為一個富強的國家。但是這個大餅一畫就畫了大半個世紀。


這些發展中國家和落後國家的生活没有改善。杜魯門口中的援助貧窮和全球性發展措施以失敗告終,有一位學者都對這件事很失望,他就是英國經濟人類學家Jason Hickel博士,寫了這本書,為什麼有些國家越救越窮,探討所謂的發展的謊言,對今天的世界作出了很強力的控訴。反思今天的國際秩序和制度,根本是沒有能力消除貧窮,只是會令我們變得更加分裂。


很諷刺的是這個大餅畫了這麼多年之後,在1990年開始 雖然貧窮人口又大幅減少,但是,發生的國家竟然是一個不聽美國話的中國身上,而其他追循美国的國家依然是一潭死水。到底消除貧窮有沒有可能呢?在幾百年前,其實窮國和富國之間的分別並不明顯。以平均壽命來說,反映一個國家的落後和先進水平。歐洲,當時不是很長命。英國人平均壽命是32到34歲,法國是28到30歲,德國就是25到31歲。但同一時期,有一些國家所謂的落後國家的平均壽命是比較長的,譬如,阿茲達克人 印加人 瑪雅人比較古老的部落,用採集和狩獵的方式為生,生活比較豐富,營養比較好,因為打獵,人身體好強壯。那些歐洲國家的人是吃農作物,營養比較單調,反而短命。

同期的亞洲,日本人是非常長壽,平均壽命41到55歲,中國人是35到40歲, 都比歐洲人高。所以大家絕對不能說窮國本身就窮,歐洲曾經也不是那麼富。何時開始發生變化呢?15世紀哥倫布遠征,第一個踏足的國家是古巴。他發現跟西班牙皇室或者歐洲的人的文化風俗差据非常遠,具有私有產權物慾等東西。古巴人好像與世無爭友善慷慨,當你拿東西的時候,他是毫不吝嗇地分享給你的,在他們眼中好像沒有什麼財產的感覺,大家都是很和諧地生活的。這裡的人每一個都很強壯,很健康。他們也不知道什麼是武器。你給他一把刀劍,甚至他會不小心割傷自己。


當時哥倫布看到這個環境,心裡就萌生了一個很黑暗的想法。他寫在他的日記裡面 他說如果把50人給我,我可以征服這一片土地。結果哥倫布付諸實行他的黑暗的想法。第二次遠征帶了1200人和17艘船,在美洲就抓了很多美洲原住民回去當奴隸賣。哥倫布又逼了這些奴隸去礦場工作做苦力,當時有個地方叫伊斯帕尼奧拉島,在西班牙入侵了兩年之內,死了12萬5000人。


哥倫布只不過算是第一個征服者,之後科爾特斯征服和屠殺了阿茲特克人,和他的國王蒙特蘇馬二世

也有之前我在《槍炮病菌與鋼鐵》的時候也說過,皮薩羅征服了印加帝國和殺了他的皇帝阿塔花普然後,西方的征服者搶了很多當地的黃金和白銀,這些東西就是他們發展的資本。因為這些物資是東方國家非常喜歡的東西,譬如說中國和印度是很喜歡黃金白銀的。但中國和印度其實當時都很強的

未至於可以被西方的歐洲國家直接攻打

他們怎樣做呢 就是跟東方做生意

不斷輸入黃金白銀給中國和美洲

換他們需要的資源

一些自然資源 食物等等

既然西方的列強獲得了源源不絕的資源

由東方供應的時間

他們就有多餘的人力和資源

可以提升他們的工業產能

所以歐洲的科技水平和工業產能大幅提高

在十九世紀的時候就已經拋離了中國和印度

其實整件事裡面最慘就是這些拉丁美洲的原住民

因為他們不夠歐洲的征服者打

被人家掠奪了所有資源

變成奴隸 於是強化了歐洲的實力

歐洲也可以在之後幾百年就KO亞洲的國家

本身拉丁美洲這些國家的天然資源

可以說一點也不差 但因為被人搶了

也沒有機會發展他們的工業 一直衰敗到今天

雖然這些窮國被西方的征服者侵略和殖民

但因為他們天然資源的分佈是平均的

他們也獲得了比較豐富的天然資源

其實他們有力不接受這個不平等的貿易規則

也有力擺脫西方的控制 也曾經作出這樣的嘗試

譬如1950年到1960年代的時候

油組曾經試過聯合加價抵抗西方的控制

在1973年的時候 這個77國集團提出了一個叫做

國際經濟新秩序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簡稱NIEO

提倡開發中國家應該可以控制跨國公司的權利

即是他可以在必要的時候

把跨國公司收歸國有 國有法了他

也應該有權控制關稅和維持原物料的定價權等等

目的都是為了擺脫西方列強的控制

西方列強包括日本當時很生氣

所以在1975年的時候就成立了G7 七大工業國組織

其實七大工業國組織成立的目的是為了抵制NIEO

當時的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想了一招去顛覆77國集團

他就提出了一個所謂最低開發度國家

即是說在這77個國家裡面

有一部分肯定是最窮 所得是最低的

那要怎麼做呢 就給錢去援助他們 跟他們說

你不要搞什麼經濟改革

讓我們有錢的國家來幫你更好

我們幫你更快 不用那麼辛苦

條件就是要他們杯葛77國集團

本來大家都很團結 不想中計

但後來發生了一件事 新興國家的集團宣告失敗

這件事就是西方國家為

發展中國家設計了一個債務危機

在1970年代以色列和埃及展開戰爭

當時以色列打這個埃及 埃及就不夠打

也被以色列佔領了很多土地

六年之後 埃及就想報仇 想突襲以色列

但是以色列受到他的盟友 美國大哥的幫助

所以埃及是拿不到什麼甜頭的

阿拉伯國家就對這件事深感不安

其後就和沙特阿拉伯和油組

聯手推升油價70% 其後更加是禁運的

這件事對美國經濟產生比較大的打擊

最後 美國總統尼克遜達成了談判

讓以色列退出了西奈半島 安撫了埃及

沙特阿拉伯繼續向美國供油

也將價錢回調到美國可以接受的水平

事件似乎是告一段落的

但問題在這個時間出現 因為之前油價上漲

所以油組國家多了4500億美金的閒置資金

叫Petrodollar油元

這筆錢不知道用來做什麼好

於美國協調下送到華爾街

美國華爾街銀行接收了這筆錢的時候

都想著用好這4500億

用在國內好像不太對 因為國內經濟很緩慢

投資國內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但看世界其他地方 發展中國家

落後國家他們很需要錢 不如借出去給他們

借給國家我比較有信心

我又不怕這個主權國家不還錢

於是美國華爾街銀行團隊派出了很多銷售員

到處推銷他們的貸款

叫落後國家借錢

對於落後國家的獨裁者來說

他們當然想借

因為錢就是自己袋 但還錢是人民還

因為他們的制度不清楚

也是高壓的 這樣做的時間我沒理由不借

而且這班銷售員如果成功銷售到

其實可以拿回1.5%回扣 可以說大家開心

結果銀行家和發展中國獨裁者聯手搞這件事出來

錢都借給他們 然後人民還錢 開始了他們的苦難

大家都知道借錢回來不是用來發展國內經濟

建基建 修橋補路 提升產能

錢全部都放進貪官污吏 獨裁者的口袋裡面

借錢自然就沒有能力還 因為要還利息

如果國家產能沒有提升的時候還利息的話

百姓就無緣無故百上加斤

跟著的事態發展 大家都可以預計到

一個一個的主權國家面臨違約的風險

這個時候銀行家和債權人就開始擔心

如果你真的不還錢 我就很麻煩 我就血本無歸

開始就想說服這個國際社會

就告訴美國 如果他們不還錢

整個國際金融系統就會崩潰

所以一定要出手去搞定這件事

成功說服了美國介入

美國當時利用了國際貨幣基金IMF這個組織

就向發展中國家提出了一個結構調整方案

就要求他們在國家內部做一個調整

主要是先還錢 不要搞任何其他的開支

醫療開支 教育開支全部要停止 首先要還錢

當然也沒有錢給他們發展自己國內的大工業

更加沒有錢搞基建 搞公共電信等等

甚至有很多很重要的國家資源

一些國家的企業 鐵路等等

是留在一些外企的手中

大家想像到發展中國家有多慘

因為他本身已經是窮的

還欠了一大筆債項還不起

然後再被人家干預他的內政

控制他的國家是要怎樣開支

不讓你用赤字支出去刺激產能

所以整個經濟是一潭死水

每天就好像被吸血鬼不停吸血一樣

所以整件事西方是採用一個新的殖民主義

來控制他們

以前的殖民主義是真的派士兵

佔領了人家的土地 奴役了他們的人民

現在不需要了

新的殖民主義的方式

就用債務來奴役這個國家

可能大家會問一個問題

開發中國家為什麼會任由西方和IMF等等擺佈

他們是一個主權國家

他們發覺有些東西是違反他國家的利益

他們說不就可以了

說我不還債我以後才還

我不跟這樣 行不行呢

大家可能都會這樣想

事實上是不可以的

因為美軍的威脅是如影隨影 隨時可以進來打你

當時發展中國家其實看到有

不同的地方都是被美國打

譬如說伊朗 危地馬拉和剛果

智利等國家是無一倖免 所以他們都害怕

美國就算不打你也好

美國可能是策動一些推翻你的政權的政變

找一個親美的獨裁者上任

那誰如果真的想做人民英雄就為國家著想那些

很容易就被美國搞定了

當中有一個很悲慘的案例就是

西非國家布吉納法索的前總統

他的名字叫Thomas Sankara

他是一個33歲的年輕總統

作者說他是一個有溫暖的笑容和

非常有活力的年輕人

Thomas Sankara在1987年的時候曾經發表演說

他說債務根本就等於殖民主義

這幫人以前是殖民我們的人

今天成為我們的債權人 其實是同一件事

我們根本就沒有要求過這一筆貸款

所以我們是絕對不可以還的

而如果我們不還也好 其實他們是不會死的

但是如果我們繼續這樣還錢還下去的時候

我們絕對會死

這件事雖然當地的非洲人很感動

但歐洲的債權人就非常生氣

他也很擔心這種想法會傳遍整個非洲的大陸

更加必須要阻止Senkara這種人繼續發光發熱

結果Senkara發表了動人演說之後

三個月後就不幸被刺殺身亡

兇手也不知道是誰

取而代之就是一個獨裁者

他也統治了布吉納法索27年的時間

這件悲慘的事件只不過代表了西方

嘗試去阻止這個發展中國家的反抗

其中一個冰山一角的事例

來到這裡想扯開一點跟大家討論一下

其實剛才說到的銀行家

他們說服一些窮國的領導人

那些腐敗的領導者去借錢

借的錢又不是真的用在國家的發展裡面

他們是中飽私囊

那到底我有沒有責任真的要還這筆錢呢

例如可能那個貸款是30年前借的

借到今天我還在還

那人民是不是應該要還款呢

而當出現了一個這麼好的

這麼熱心的總統 新的總統

去做一個這樣的倡議

說一起不要還 因為這件事會弄死我們全部人的

其實我們是不是有權一起這樣不還呢

如果大家都真的響應了Sankara的時間

其他國家會發生什麼事呢

是不是代表真的非洲的國家就可以脫離貧窮

擺脫這個債務危機呢

這個問題我也是挺困擾的

因為總統代表國家借過錢

但是也是一個不義的錢

就是不公義的錢

那是不是人民有權在這時間不還呢?

我就很困擾 沒有答案了 交給大家想想

所以從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

其實窮國和富國之間今天的差異

就不是一個自然發展的成果

而是由富國不斷地剝奪窮國的利益去自肥

而變成今天的局面

在這個過程中 窮國不是沒有自然資源

不是沒有能力去反抗

但是一次又一次就墮入了不同的陷阱

也是被西方設計了不同的東西

令到自己置於西方的控制之下

譬如說給他一個債務危機

他長期負債

當你長期負債

長期都要接受別人的遊戲規則

你怎麼有翻身之日呢

其實除了剛才我提到的那位年輕的非洲總統

Sankara之外

也有不少有識之士

譬如說馬克思 甘地等等的人

是看到這個問題所在

他們知道富國之所以富

是因為搶了窮國的利益

所以他們很希望去阻止這個外國人

繼續掠奪自己國家的一些資源

當然多數都是以失敗告終

我們大概講到之前發展的概況

之前有錢的國家怎麼去剝奪窮國

但是到了今天

今天的情況到底有沒有改善到呢

還有我們怎麼可以真的解決這個情況

拉近世界貧富懸殊的差距呢

這一部分討論就會放在VIP會員專區

跟大家繼續分享

在完結這集節目之前

如果大家想收看完整版的節目

請記得用屏幕上方的QR Code加入

成為我們VIP會員

一杯咖啡的價錢

可以支持我們團隊的運作

最後記得去讚好訂閱和分享Sun Channel

按下鈴鐺選全部

有新的影片就會通知你

我們下次見

其實看完這本書

覺得整件事都是很瘋狂的

因為你就會覺得這個是一個公平競賽

窮國有窮國賽道 富國有富國賽道

大家各自玩吧

但是原來完全不是這樣的一回事

完全就是一個

一邊力量壓制另一邊的一個過程來的

即是富國一直以來搶了拉丁美洲那些人的錢

搶他們的黃金白銀

當時再和東方去較量

拿他們的物資回來

即是賣黃金白銀給他們拿他們的物資

接著發展自己的經濟

自己等於免費拿到他們國家需要的物資

然後提升他們工業的力量

提升科技的力量

變成軍事強國

世界就打遍天下無敵手了

於是就有了近代世界的局面

所以你看到整個過程都是一個血淋淋的歷史

而且不斷地搶掠 不斷地去偷人

去偷去搶 即是做陰公事

然後搞到這麼大件事之後

他們就發展了一種叫做人道主義的東西出來

人道主義是什麼呢

就說我們這些有錢的國家生活得這麼好

因為我們本身聰明

但不要緊 他們第三世界是蠢的 他們是差的

不要緊 我們幫他們

應該發展這個人道主義去援助他們

當時有個經濟學家的名字叫做Jeffery Sachs

他就說富國其實是和窮國

我們對他沒有任何道德的責任

但作為一個世界地球村來說 我都會幫他們

事實上 因為這個人道主義

真是提供了給窮國1250億的援助

聽起來好像很多

但當你細心看數據的時候

你就會發現從這些開發中國家

從落後國家每年流出去的錢

最少是他們所謂的援助金額的兩倍以上

在1980年之後在窮國的淨資產流出

其實金額是達到26.5兆美元

可以說是把任何這些發展中國家的資源都握乾了

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力氣發展的

所以雖然今天經常說人道主義

但當你說人道主義的話

你不要覺得說這些話的人是一個救世主

其實他們才是真正的吸血鬼

很多人都以為 為什麼發展中國家

窮國或者落後國家為甚麼會這麼窮呢

原因是人民懶惰 領導貪腐

科技發展無法推進

為什麼富國會這麼有錢 這麼強大呢

就是因為政策得當 領導英明 大家都會這樣看的

但是真相是不是這樣呢

實情是因為富國是硬生搶窮國的

利益才會讓自己這麼富強

而這也是造就了今天貧富不均的局面

所以貧窮不是自然形成 是被製造出來的

今天和大家揭開全球不平等背後的暗黑內幕

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 我是Lorey

在二次大戰之後 一切塵埃落定

世界的贏家和輸家也決定了

在1949年1月20日的時候

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了一個演說

演說的內容大概是說

今天世界有很多的不平等 很多貧富不均

但是不要緊的 我們已經有一個最強大的美國出現了

而最強大的美國有用之不盡的科技 用之不盡的資源

我們的人才非常厲害

所以大家可以很好依賴我們共同創造戰後繁榮

當時全世界各地聽到這個演說

都可以說是打了一劑強心針

因為在那時候 其實打完仗 那個環境是非常差的

大家在戰後重建 也看不到希望

但是看到領導人出來 世界大佬出來保證

說相信我 我會搞定的

大家就乖乖聽話 聽大佬說 跟他的制度走

大家都希望 今天我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

我是落後國家 不要緊的

聽大佬的話 終會成為一個富強的國家

但是這個大餅一畫就畫了大半個世紀

這些發展中國家和落後國家

他們的生活是否真的有改善呢

原來就是沒有的

杜魯門口中的援助貧窮和全球性發展措施

也是以失敗告終

除了那些開發中國家 落後國家

對於現在的結果非常失望之外

其實另外有一位學者

都對這件事很失望

他就是英國經濟人類學家

Jason Hickel博士

他寫了這本書

為什麼有些國家越救越窮

跟我們探討這個所謂的發展的謊言

他對於今天的世界作出了很強力的控訴

他想我們反思今天的國際秩序和制度

其實根本是沒有能力消除貧窮的

而只是會令我們變得更加分裂

很諷刺的是這個大餅畫了這麼多年之後

在1990年開始 雖然貧窮人口又大幅減少

但是發生的國家竟然是一個不聽美國話的中國身上

那其他的窮國和發展中國家可以說依然一潭死水

到底消除貧窮有沒有可能呢 一起讀這本書

當我們說到窮國和富國的差異的時候

大家就不要以為這是一個線性的發展

因為在幾百年前 其實窮國和富國

他們之間的分別並不是那麼明顯的

我們以平均壽命來說

因為平均壽命其實反映到一個國家

他們的落後和先進水平

歐洲來說 其實當時的歐洲人就不是很長命

英國人其實是平均壽命是32到34歲

法國是28到30歲

德國就是25到31歲就是他們的平均壽命

但同一時期 有一些國家所謂的落後國家

他們的平均壽命是比較長的

譬如說那些阿茲達克人 印加人 瑪雅人

比較古老的部落

其實因為他們是用採集狩獵的方式為生

所以平時他們的生活就比較豐富

吸收營養比較好

亦因為要打獵 所以人身體好一點 強壯一點

至於那些歐洲國家當時當然是農業革命

所以他們就是吃農作物的

可能是營養比較單調 反而是更短命一點

至於同期的亞洲又怎樣呢

其實當時的日本是非常長壽

日本人的平均壽命當時是41到55歲

中國人是35到40歲 都是比歐洲為高的

所以大家絕對不能說窮國本身就窮

因為他們曾經是比較富有

而歐洲曾經也不是那麼富有

何時開始發生變化呢 那就要提到一個人

他的名字叫哥倫布

15世紀的時候哥倫布就是遠征

第一個踏足的國家 當時他以為是印度

但其實是古巴

他認識當地的人就發現

跟我們西班牙皇室 或者我們歐洲的人的文化風俗

差非常遠 當我們有私有產權 物慾等東西的時候

這裡的人好像與世無爭一樣 這麼友善慷慨

當你跟他們拿東西的時候

他是毫不吝嗇地分享給你的

在他們眼中好像沒有什麼財產的感覺

大家都是很和諧地生活的

而且這裡的人每一個都很強壯 很健康

他們也不知道什麼是武器

你給他一把刀劍 甚至他會不小心割傷自己

當時哥倫布看到這個環境

心裡就萌生了一個很黑暗的想法

他寫在他的日記裡面 他說如果把50人還給我的話

我應該可以征服這一片土地

結果哥倫布可以說是付諸實行的把他黑暗的想法

他第二次遠征帶了1200人和17艘船

在美洲就抓了很多美洲原住民回去當奴隸賣的

哥倫布又逼了這些奴隸去礦場工作做苦力

當時有個地方叫伊斯帕尼奧拉島

在西班牙入侵了兩年之內 死了12萬5000人

哥倫布只不過算是第一個征服者 之後陸續有來

有科爾特斯征服和屠殺了阿茲特克人

和他的國王蒙特蘇馬二世

也有之前我在槍炮命運與鋼鐵的時候

也說過皮薩羅征服了印加帝國

和殺了他的皇帝阿塔花普

然後西方的征服者搶了很多當地的黃金和白銀

這些東西就是他們發展的資本

因為這些物資是東方國家非常喜歡的東西

譬如說中國和印度是很喜歡黃金白銀的

但中國和印度其實當時都很強的

未至於可以被西方的歐洲國家直接攻打

他們怎樣做呢 就是跟東方做生意

不斷輸入黃金白銀給中國和美洲

換他們需要的資源

一些自然資源 食物等等

既然西方的列強獲得了源源不絕的資源

由東方供應的時間

他們就有多餘的人力和資源

可以提升他們的工業產能

所以歐洲的科技水平和工業產能大幅提高

在十九世紀的時候就已經拋離了中國和印度

其實整件事裡面最慘就是這些拉丁美洲的原住民

因為他們不夠歐洲的征服者打

被人家掠奪了所有資源

變成奴隸 於是強化了歐洲的實力

歐洲也可以在之後幾百年就KO亞洲的國家

本身拉丁美洲這些國家的天然資源

可以說一點也不差 但因為被人搶了

也沒有機會發展他們的工業 一直衰敗到今天

雖然這些窮國被西方的征服者侵略和殖民

但因為他們天然資源的分佈是平均的

他們也獲得了比較豐富的天然資源

其實他們有力不接受這個不平等的貿易規則

也有力擺脫西方的控制 也曾經作出這樣的嘗試

譬如1950年到1960年代的時候

油組曾經試過聯合加價抵抗西方的控制

在1973年的時候 這個77國集團提出了一個叫做

國際經濟新秩序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簡稱NIEO

提倡開發中國家應該可以控制跨國公司的權利

即是他可以在必要的時候

把跨國公司收歸國有 國有法了他

也應該有權控制關稅和維持原物料的定價權等等

目的都是為了擺脫西方列強的控制

西方列強包括日本當時很生氣

所以在1975年的時候就成立了G7 七大工業國組織

其實七大工業國組織成立的目的是為了抵制NIEO

當時的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想了一招去顛覆77國集團

他就提出了一個所謂最低開發度國家

即是說在這77個國家裡面

有一部分肯定是最窮 所得是最低的

那要怎麼做呢 就給錢去援助他們 跟他們說

你不要搞什麼經濟改革

讓我們有錢的國家來幫你更好

我們幫你更快 不用那麼辛苦

條件就是要他們杯葛77國集團

本來大家都很團結 不想中計

但後來發生了一件事 新興國家的集團宣告失敗

這件事就是西方國家為

發展中國家設計了一個債務危機

在1970年代以色列和埃及展開戰爭

當時以色列打這個埃及 埃及就不夠打

也被以色列佔領了很多土地

六年之後 埃及就想報仇 想突襲以色列

但是以色列受到他的盟友 美國大哥的幫助

所以埃及是拿不到什麼甜頭的

阿拉伯國家就對這件事深感不安

其後就和沙特阿拉伯和油組

聯手推升油價70% 其後更加是禁運的

這件事對美國經濟產生比較大的打擊

最後 美國總統尼克遜達成了談判

讓以色列退出了西內半島 安撫了埃及

沙特阿拉伯繼續向美國供油

也將價錢回調到美國可以接受的水平

事件似乎是告一段落的

但問題在這個時間出現 因為之前油價上漲

所以油組國家多了4500億美金的閒置資金

叫Petrodollar油元

這筆錢不知道用來做什麼好

於美國協調下送到華爾街

美國華爾街銀行接收了這筆錢的時候

都想著用好這4500億

用在國內好像不太對 因為國內經濟很緩慢

投資國內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但看世界其他地方 發展中國家

落後國家他們很需要錢 不如借出去給他們

借給國家我比較有信心

我又不怕這個主權國家不還錢

於是美國華爾街銀行團隊派出了很多銷售員

到處推銷他們的貸款

叫落後國家借錢

對於落後國家的獨裁者來說

他們當然想借

因為錢就是自己袋 但還錢是人民還

因為他們的制度不清楚

也是高壓的 這樣做的時間我沒理由不借

而且這班銷售員如果成功銷售到

其實可以拿回1.5%回購 可以說大家開心

結果銀行家和發展中國獨裁者聯手搞這件事出來

錢都借給他們 然後人民還錢 開始了他們的苦難

大家都知道借錢回來不是用來發展國內經濟

建基建 修橋補路 提升產能

錢全部都放進貪官污吏 獨裁者的口袋裡面

借錢自然就沒有能力還 因為要還利息

如果國家產能沒有提升的時候還利息的話

百姓就無緣無故百上加斤

跟著的事態發展 大家都可以預計到

一個一個的主權國家面臨違約的風險

這個時候銀行家和債權人就開始擔心

如果你真的不還錢 我就很麻煩 我就血本無歸

開始就想說服這個國際社會

就告訴美國 如果他們不還錢

整個國際金融系統就會崩潰

所以一定要出手去搞定這件事

成功說服了美國介入

美國當時利用了國際貨幣基金IMF這個組織

就向發展中國家提出了一個結構調整方案

就要求他們在國家內部做一個調整

主要是先還錢 不要搞任何其他的開支

醫療開支 教育開支全部要停止 首先要還錢

當然也沒有錢給他們發展自己國內的大工業

更加沒有錢搞基建 搞公共電信等等

甚至有很多很重要的國家資源

一些國家的企業 鐵路等等

是留在一些外企的手中

大家想像到發展中國家有多慘

因為他本身已經是窮的

還欠了一大筆債項還不起

然後再被人家干預他的內政

控制他的國家是要怎樣開支

不讓你用赤字支出去刺激產能

所以整個經濟是一潭死水

每天就好像被吸血鬼不停吸血一樣

所以整件事西方是採用一個新的殖民主義

來控制他們

以前的殖民主義是真的派士兵

佔領了人家的土地 奴役了他們的人民

現在不需要了

新的殖民主義的方式

就用債務來奴役這個國家

可能大家會問一個問題

開發中國家為什麼會任由西方和IMF等等擺佈

他們是一個主權國家

他們發覺有些東西是違反他國家的利益

他們說不就可以了

說我不還債我以後才還

我不跟這樣 行不行呢

大家可能都會這樣想

事實上是不可以的

因為美軍的威脅是如影隨影 隨時可以進來打你

當時發展中國家其實看到有

不同的地方都是被美國打

譬如說伊朗 危地馬拉和剛果

智利等國家是無一倖免 所以他們都害怕

美國就算不打你也好

美國可能是策動一些推翻你的政權的政變

找一個親美的獨裁者上任

那誰如果真的想做人民英雄就為國家著想那些

很容易就被美國搞定了

當中有一個很悲慘的案例就是

西非國家布吉納法索的前總統

他的名字叫Thomas Sankara

他是一個33歲的年輕總統

作者說他是一個有溫暖的笑容和

非常有活力的年輕人

Thomas Sankara在1987年的時候曾經發表演說

他說債務根本就等於殖民主義

這幫人以前是殖民我們的人

今天成為我們的債權人 其實是同一件事

我們根本就沒有要求過這一筆貸款

所以我們是絕對不可以還的

而如果我們不還也好 其實他們是不會死的

但是如果我們繼續這樣還錢還下去的時候

我們絕對會死

這件事雖然當地的非洲人很感動

但歐洲的債權人就非常生氣

他也很擔心這種想法會傳遍整個非洲的大陸

更加必須要阻止Senkara這種人繼續發光發熱

結果Senkara發表了動人演說之後

三個月後就不幸被刺殺身亡

兇手也不知道是誰

取而代之就是一個獨裁者

他也統治了布吉納法索27年的時間

這件悲慘的事件只不過代表了西方

嘗試去阻止這個發展中國家的反抗

其中一個冰山一角的事例

來到這裡想扯開一點跟大家討論一下

其實剛才說到的銀行家

他們說服一些窮國的領導人

那些腐敗的領導者去借錢

借的錢又不是真的用在國家的發展裡面

他們是中飽私囊

那到底我有沒有責任真的要還這筆錢呢

例如可能那個貸款是30年前借的

借到今天我還在還

那人民是不是應該要還款呢

而當出現了一個這麼好的

這麼熱心的總統 新的總統

去做一個這樣的倡議

說一起不要還 因為這件事會弄死我們全部人的

其實我們是不是有權一起這樣不還呢

如果大家都真的響應了Sankara的時間

其他國家會發生什麼事呢

是不是代表真的非洲的國家就可以脫離貧窮

擺脫這個債務危機呢

這個問題我也是挺困擾的

因為總統代表國家借過錢

但是也是一個不義的錢

就是不公義的錢

那是不是人民有權在這時間不還呢?

我就很困擾 沒有答案了 交給大家想想

所以從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

其實窮國和富國之間今天的差異

就不是一個自然發展的成果

而是由富國不斷地剝奪窮國的利益去自肥

而變成今天的局面

在這個過程中 窮國不是沒有自然資源

不是沒有能力去反抗

但是一次又一次就墮入了不同的陷阱

也是被西方設計了不同的東西

令到自己置於西方的控制之下

譬如說給他一個債務危機

他長期負債

當你長期負債

長期都要接受別人的遊戲規則

你怎麼有翻身之日呢

其實除了剛才我提到的那位年輕的非洲總統

Sankara之外

也有不少有識之士

譬如說馬克思 甘地等等的人

是看到這個問題所在

他們知道富國之所以富

是因為搶了窮國的利益

所以他們很希望去阻止這個外國人

繼續掠奪自己國家的一些資源

當然多數都是以失敗告終


浏览(8691) (5)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风萧萧
注册日期: 2012-02-05
访问总量: 524,569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U.S.likes to change others
· 有伊隆·马斯克辅佐 特朗普总统会
· China is re-humanizing the wes
· 中华文明正在融合西方兽性文明
· Celine Dion recovered from hea
· 美国人自己买材料偷偷修路,竟然
· 看视频,中国体育界必须端掉上下
分类目录
【咀嚼生活】
· 专家教授 不能胡说八道 应该为国
· A thank letter to Technical Te
· Corporate Management & Red
· The death of a Canadian busine
· How to rescue Bombardier from
· Why German Economy Can Fly Aga
· 中国拯救被低智商兽性毁灭的世界
· Vinegar,Vc,B3,and TCM is best
· 卡内基基金会 2030年中美关系 共
· 风萧萧 美国进入中华文明和以色
【较真 辨是非】
· U.S.likes to change others
· 有伊隆·马斯克辅佐 特朗普总统会
· China is re-humanizing the wes
· 中华文明正在融合西方兽性文明
· Celine Dion recovered from hea
· 美国人自己买材料偷偷修路,竟然
· 看视频,中国体育界必须端掉上下
· 同胞移民看美国 20年前确实好 此
· Humanizes legislature and medi
· 独裁者蒋经国奠定台湾经济 被民
存档目录
2024-12-06 - 2024-12-10
2024-11-05 - 2024-11-09
2024-10-13 - 2024-10-18
2024-09-01 - 2024-09-24
2024-08-14 - 2024-08-14
2024-07-01 - 2024-07-31
2024-06-03 - 2024-06-29
2024-05-13 - 2024-05-14
2024-04-28 - 2024-04-28
2024-03-03 - 2024-03-23
2024-02-04 - 2024-02-21
2024-01-10 - 2024-01-20
2023-12-12 - 2023-12-19
2023-11-03 - 2023-11-22
2023-10-05 - 2023-10-30
2023-09-23 - 2023-09-23
2023-08-10 - 2023-08-31
2023-07-01 - 2023-07-16
2023-06-27 - 2023-06-27
2023-04-19 - 2023-04-24
2023-03-12 - 2023-03-26
2023-02-09 - 2023-02-09
2023-01-01 - 2023-01-19
2022-12-12 - 2022-12-31
2022-11-18 - 2022-11-18
2022-10-26 - 2022-10-26
2022-09-02 - 2022-09-20
2022-08-03 - 2022-08-28
2022-07-18 - 2022-07-18
2022-04-05 - 2022-04-18
2021-05-03 - 2021-05-29
2020-09-10 - 2020-09-30
2020-08-14 - 2020-08-29
2020-07-19 - 2020-07-19
2020-06-03 - 2020-06-03
2020-05-30 - 2020-05-31
2020-04-06 - 2020-04-06
2020-03-05 - 2020-03-26
2020-02-04 - 2020-02-04
2019-11-07 - 2019-11-08
2019-10-12 - 2019-10-27
2019-09-06 - 2019-09-27
2017-11-02 - 2017-11-16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