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劳当劳的博客  
劳作之余,有个休闲的地方。  
https://blog.creaders.net/u/5996/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劳当劳
注册日期: 2012-02-25
访问总量: 306,155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苏轼书醉翁亭记 石刻二》大字
· 苏州"戎镒昌"小皮箱
· 明治九年(1876年,光绪二年)版
· 介绍清代行荦的一首诗
· 石头摆件
· 回首一九八一年
· 一个老宜兴紫砂壶
友好链接
· 好吃:好吃不懒做
· 百草园:百草园
· 在水一方:在水一方的博客
· 马黑:马黑的博客
· sansan33:sansan33的博客
· 老冬儿:老冬儿的博客
· 与爱同在:与爱同在的博客
· 半截懒人:土斯的博客
· 老谭:老谭的博客
· 沐岚:沐岚的博客
· 赞美:恩粮故事
· 俺是吾丁:俺是吾丁的博客
· 花见草:花见草的博客
· 老木坊:老木坊的博客
· 华蓥:华蓥的博客
· 望那儿一汪:望那儿一汪的博客
分类目录
【影像欣赏】
· 欣赏2016年的樱花
· 一九二九年中国各地老照片
· 樱花满开的时候
· 纪念"六四"的照片---
· 樱花开了
· "大清嘉庆年制"小盘
· 发现无名圆十二兽首
· 海边散步
· 下雪了。
· 台湾印象
【古董欣赏】
· 苏州"戎镒昌"小皮箱
· 明治九年(1876年,光绪二年)版
· 石头摆件
· 一个老宜兴紫砂壶
· 版画《长安春早》
· “昭和16年”日记本
· 抗战时期日本海軍双筒望远鏡
· 龙眼木雕刻寿星和鹤
· 民窑茶道瓷器
· 青花双耳小花瓶
【书山学海】
· 《苏轼书醉翁亭记 石刻二》大字
· 明治九年(1876年,光绪二年)版
· 烟花三月下扬州
· 贵妃洗禄儿--翻虫蛀的线装书
· 上南下北的老地图
【诗词】
· 介绍清代行荦的一首诗
· 题冰川神社
· 题武王山最明寺
· 卜算子·雾霾约会
· 闲说东京
· 回笼觉
· 七夕节前过大崎车站
· 试试用左手写反字。
· 五月五日窗外夜景
· 北京记忆
【散文】
· 故乡的月牙路
· 夏日琐事—说说乌鸦
· 千里马不乐。
· 福岛出差记
· 记一次为用户服务(附图)
· 友情----黄金周日志
· 贵妃洗禄儿--翻虫蛀的线装书
· 父亲做了大手术
· 登曹姑洲
· 外企的牛马故事
【随感杂谈】
· 《苏轼书醉翁亭记 石刻二》大字
· 回首一九八一年
· 散步
· 迎春赏花
· 《候 鸟》
· “昭和16年”日记本
· 屎 运
· 东京-山梨一日游
· 校庆感言
· 东京逛“大江户骨董市”
存档目录
02/01/2023 - 02/28/2023
04/01/2022 - 04/30/2022
04/01/2021 - 04/30/2021
01/01/2020 - 01/31/2020
09/01/2017 - 09/30/2017
10/01/2016 - 10/31/2016
04/01/2016 - 04/30/2016
03/01/2016 - 03/31/2016
01/01/2016 - 01/31/2016
12/01/2015 - 12/31/2015
11/01/2015 - 11/30/2015
09/01/2015 - 09/30/2015
08/01/2015 - 08/31/2015
05/01/2015 - 05/31/2015
04/01/2015 - 04/30/2015
03/01/2015 - 03/31/2015
02/01/2015 - 02/28/2015
12/01/2014 - 12/31/2014
11/01/2014 - 11/30/2014
10/01/2014 - 10/31/2014
09/01/2014 - 09/30/2014
07/01/2014 - 07/31/2014
06/01/2014 - 06/30/2014
05/01/2014 - 05/31/2014
04/01/2014 - 04/30/2014
03/01/2014 - 03/31/2014
02/01/2014 - 02/28/2014
11/01/2013 - 11/30/2013
10/01/2013 - 10/31/2013
08/01/2013 - 08/31/2013
05/01/2013 - 05/31/2013
03/01/2013 - 03/31/2013
02/01/2013 - 02/28/2013
01/01/2013 - 01/31/2013
12/01/2012 - 12/31/2012
11/01/2012 - 11/30/2012
10/01/2012 - 10/31/2012
09/01/2012 - 09/30/2012
08/01/2012 - 08/31/2012
07/01/2012 - 07/31/2012
06/01/2012 - 06/30/2012
05/01/2012 - 05/31/2012
04/01/2012 - 04/30/2012
03/01/2012 - 03/31/2012
02/01/2012 - 02/29/2012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源远流长凤鸣湖
   

( 本文 2012-2-15 贴于芜湖   市民心声 ) http://blog.creaders.net/zxtao888/

 

      芜湖在古代叫鸠兹。顾名思义,它河湖港汊繁多,草木丛生,莺歌燕舞。这里说的是其中的凤鸣湖。从市中心的陶塘往北是五里汀,十里牌,二十里和三十里,沿途池塘密布一个接着一个。光记得住名的就有汀塘,莲塘,张塘,凤鸣湖,清堰塘。往三十里去,还有钱家岔,西汪滩,数不胜数。
      
      凤鸣湖位于二十里,靠近湾里火车站。我小的时候它还叫大河塘。跟周围相比,凤鸣湖地势最低,岸上都是高高低低的水稻田和村落人家。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更有很多小塘和水沟。现在的金湾就是以前的湾塘和三条沟。星罗棋布的小塘是祖先人工挖成的,用来为稻田灌水,上游水塘和下游水塘之间有沟相通。雨季上塘水满后,水顺沟溢向下塘,塘水清澈,最后流进凤鸣湖。“问渠哪得清如许,只因源头活水来”。

 

       凤鸣湖出身,凤鸣湖长大。要问凤鸣湖是什么形状,还真答不出来。它太大太弯弯绕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现在网上用古狗背负青天朝下看,原来它的形状即像龙飞又像凤舞。与其说形似舞凤,凤鸣湖更像一条腾龙。清堰塘是龙头,金湾三条沟是龙尾,港湾路大桥则像玉带搭在腾龙的脖子上。一桥横贯东西,接通芮嘴杨王。过去还没有港湾路。从东边的杨王到西边的大李村可要绕不少的路程。龙身还缠着另一根漂带,塘埂头曾是唯一一条可抄近的塘埂。现在,塘埂头前石桥白,凤鸣湖上楚天舒。   
     
     曾记得塘埂连接东西分开凤鸣湖,南面细分叫湾塘北面叫大河塘。冬季波浪荡涤着岸边白花花的冰茬,野鸭在河面自在地玩耍。岸上的油菜半是翠绿半是焦黄,躲在雪被下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塘埂中间最低处,一只梯子作江心跳板,过往行人要在旁边小碗里放上一分二分钱,才能过得去河。这叫摆渡。生财之道还不止这些,有人早上撑着小船在河里寻觅,有时能逮到冻在冰上的野鸭。有外地人擎苍牵黄来打野味,汽枪响处野鸭齐飞,一只应声落下。怎奈小猎狗太菜,不敢下水,对岸的人则撑船捡鸭扬长而去。气得猎人直喊小狗滴,不知是骂人还是骂狗。湖面宽广处,有一叶扁舟交叉着两根竹竿,是挖河泥的船。河泥可用来肥田,同时也使河塘更干净。挖泥船中间两个大舱装河泥两侧两个小舱装鱼贝和皮黑肉白的菱角。这些混在泥里的菱角到了春夏季节会化出满塘香菱。船两头个站一人,船一头有橹。凤鸣湖是乡下,没有人为了玩而荡起双桨。传说凤鸣湖的最深处没有底,有人捞河泥捞到链子,链子拴着蛟龙无尽的长,最后把船压沉了。也有人说亲眼看见龙从河里上天,还带起水柱。

  
    到了炎热的夏天。孩子们一群群下河洗澡玩耍。那时候住河边的大人小孩,都跟《水浒》里阮氏兄弟一样,水性好。百米宽的河汊两个猛子就扎了过去。家家小狗的四五个,孩子不金贵,下塘洗澡大人不管。长大了的都会水,淹死的也有,哭一鼻子就忘了。那阮小三阮小六是不是淹死了,《水浒》没交代,也无从考证。中午,烈日炎炎似火烧,收割过的稻田泛着清香,滚烫的泥水里泥鳅翻出肚皮。水牛裹着泥卧在楝树下躲阴,嘴里嚼出白沫来。我们小伙伴十几人,一条短裤一条毛巾加一根铁丝。从村前岔子下水,绕过咀子从村后的岔子上岸。每天在水里泡三四小时。咀子是一片浅滩,没有碧海银沙而是被太阳晒热的泥滩。泥下藏着很多小沙鳖,人来时东躲西藏。我们不要小沙鳖而要鳜鱼。鳜鱼在暖和的水里觅食,碰到人时狡猾地钻进泥里装死,我们从泥里摸到鱼后用铁丝串上。鳜鱼刺毒,要让它在肚皮上扫几个包,那得疼你一整天。抓鱼的故事说不完。凤鸣湖的人家也是半渔民。渔网有丝网,拖网,搭网,尖网,扒网还有鱼钩,鱼叉和虾钓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里农业为主渔业为辅。种粮食要经过泡种,育秧,拔秧,施肥,灌水,犁地,耘地,拉绳,挑秧,插秧,除草,治虫,排水,割稻,脱粒,挑稻,收草,晒稻,抛稻,堆稻,碾米等等过程,都是靠人力牛力和手扶拖拉机干活。我暑假干过拉秧绳,晒稻,下雨抢场堆稻,割牛草的活。也曾到旧祠堂碾米,灰尘绕梁,噪音震耳。凤鸣湖四周以前都是肥沃的水稻田。在二十里的一个岔子里有一个大马力的抽水机,连着它的一条水渠南至西边村南北达大杨村北。水渠灌溉着左右两边的许多稻田。现在这里已经城市化,水渠做了国道的路基。汽车电器公司矗立湖岸。凤鸣湖大酒店对着亭台水榭的凤鸣城。
       
      二月天气,春雨贵似油。湖岸两侧,高处油菜翠绿一片,低处是鲜艳欲滴的红花草。雨后放牛的孩子们早已脱了胶鞋,在草地的水沟里逮起高举红钳子的海虾。后面或有妇人警告:不要跑当心牛脚印挝了脚。牛到此时已不用再嚼干稻草,有吃不完的嫩草。秋后,湖边的稻田歇了下来。稻茬上长出嫩绿的二茬。撒落在田里的稻谷成了鸟类的佳肴。鹅鸭仙鹤,家养的野生的,一群群一阵阵,或岸上或水面,何等逍遥。有人家养的一种身轻爱下蛋的鸭子,放养湖边久了,索性跟着迁徙的野鸟高飞了。鸡窝里飞出了凤凰。门可罗雀的咀子里,有一片坟地。孩子们人少时不敢往哪里去。清明节,大人们要去那里修修树枝,给祖先的坟培土烧纸钱,再加一顶新挖的帽子,祈祷长眠的祖先荫福于子孙。也曾见过老奶奶来这里向天国的老伴哭述一番,然后擦干眼泪回家继续干活。人们在这块土地上顽强地活着,生生不息。
     
      过去,孩子们玩的都是养鸭喂狗,摸鱼捞虾,划水爬树。没条件也不可能囚在家里看电视打游戏。玩归玩,学习起来也用功。小板凳河边一坐,《老三篇》能一个字不错地背下来。张思德事迹,白求恩精神和愚公智叟寓言,现在的八十后九十后可能不知所云了。高深的化学也学了下来。食盐使劲往水里放,化不开时就是氯化钠饱和溶液。氢氧化铝的物理特性是溶于水有胶状沉淀。家家大灶旁都有个水缸,从凤鸣湖挑来的水打上明矾,待悬浮杂质沉淀后才喝。明矾就是氢氧化铝,不难懂。历史课上老师的教导还在:“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凤鸣湖还出了很多能工巧匠,木工打的家具严丝合缝,瓦工造高楼烟囱远走四方。时代造英雄,小青年在房顶上写的大字“农业学大寨”,工整漂亮,人人夸奖。现在年年出大学生,凤鸣湖旁凤飞龙腾。
     
      提到学大寨,再缀述几笔。大寨在山西省,七沟八墚一面坡。水乡的凤鸣湖怎么学大寨呢?跟现在搞开发区有点类似。填湖造田,把湾塘岔子填了作试验田种杂交水稻,抽调劳力成立了农科队。农科队在修挖河埂涵洞时,发现了更深处有个古代涵洞,砖头比现代的要大得多,像是真正的秦砖。在那个扫四旧的年代,谁也不重视文物,那砖被人搬走不知去向。还记得村里有口小塘,塘口洗衣淘米的跳板,是用一块大青石板搭成的,石板上刻有很多文字,是墓碑。那时我还看不懂字的意思。现在小塘因拆迁也面目全非了。我寻思没准就是东吴周郎的墓碑呢。水浅的季节高塘埂的断面可以看到很多砖块瓦砾和堆积成岩的贝壳鱼骨。湖的四周分布着几个大姓。北有杨,王,中有韦,李,南有晋,朱。湖边大杨村有一座年代久远建筑宏伟的祠堂。这里也有有趣的方言。比如在陶塘是爸爸,到十里牌就成大大再到二十里再成哑哑。特有的卷舌音如稻田叫绕莲,桃树叫饶恕。凤鸣湖藏着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见云”。走了很多地方,蓦然回首,还是凤鸣湖的女孩长得最漂亮。不用挑,那时隔壁哥们的姐姐就长得人面桃花。市里大众电影院有个看门的师傅经常摸到我们岔子里来钓鱼。小姑娘来水边淘米洗菜搓抹布时,老师傅一副大气的派头说:“要电影票?太一句话咧,说话算数,下回一定带来。”后来电影票还真拿来了。我帮着送票自己也捞得一张。知道钓鱼人为什么那么殷勤吧。我那哥们也一表人才,尤其是后来参军穿上军军装时,更是一帅哥。先别说我吹嘘,话还没说完。在下长相一般,但也出门不至于影响市容。两耳有轮,脖颈稍短。十个指头六个螺,左二右四。肚脐眼朝上兜。当年算命的拿走家里两包烟,丢下一句话:有福嘴馋。算命的人喜说莫论棱两可的话,正反都解得通。现在想起这话也不无道理。知足者常乐。一个村里的孩子,先处江湖之远的凤鸣湖,后居高堂之上的大都市,每天有地方去工作还不满意吗?在家时粗茶淡饭,出门后人问馒头吃得惯吗?生鱼片的寿司吃得惯吗?我嘴馋还嫌不够呢!这就是福。肚脐眼多小,一滴水就满了。滴水之恩当以涌相报。凤鸣湖,生于你养于你,玩于你乐于你,吃了你多少饭,喝了你多少水。我还不该感谢你吹吹你吗?爱你的桃花盛开,忆你的风风雨雨。分你的喜悦,担你的忧愁。无论是新来的创业者帅哥美女,还是像我们一不小心生在了这里的人。来了就是缘,前世注定的缘。让我们赞美这情怀博大源远流长的大河塘---凤鸣湖。

 

 (2012-2-17) 

        续写一点儿小杨村的故事。凤鸣湖发展了二十多年,破土的第一锹是从小杨村开始的。这里建起了铁道部挂上名的小杨村编组站。最先在这里一排排铺上了十几条铁道。七六年伟人逝世举国悼念。凤鸣湖畔的一所中学也设了灵堂,用苍松翠柏扎了个两米高的大花圈。学校有个小杨村来的男孩,调皮出名鬼点子特多。语文课是个性格温柔的女老师。课刚开讲,他把蓝帽子翻过来露出一圈塑料皮,再以柳条撑成大盖帽。学《红灯记》中的李玉和,迈着从容的步子走进课堂,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老师无奈只好跟着笑,没收帽子了事。或许是调皮结下了人缘,他和同学感情特好。那年他父亲也不幸去世了。一个初中班三十多人,把大花圈抬出学校走上公路。庄严肃默浩浩荡荡向小杨村挺进。下公路进村的时候,村头站满了看热闹的人。用毛主席的花圈去悼念一个去世的村民。凤鸣湖的孩子在小杨村留下了巧合又大胆的传奇。
     三十年河南,三十年河北。君住荷塘南,妾住荷塘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同饮荷塘水。一个美丽的姑娘从小杨村嫁到了大荷塘尾。三十年后她漂亮的女儿又被小杨村青年娶回。那是个红色的年代,露天看电影。《红雨》,《闪闪的红星》,《洪湖赤卫队》一场接一场。《红灯记》小孩已不再爱看。女儿的女儿们现在也该三十多岁了。她们的名字有的甚至是从当时电影明星那里借来的。这里的故事太多太多。这就是凤鸣湖情怀博大源远流长的依据,也是拙文啰里啰唆又臭又长的理由。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