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说最初写作的动机是为了吃上饺子.其实人人写东西都有个目的.了解作者写文章的目的和背景往往有助于理解它.因为不景气,我有闲暇.工作之余读些杂书.前时读了唐朝韩愈的几篇文章. 有《与于襄阳书》,《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争臣论》和《杂说上》(又叫龙说)等。我正若有所思,经莫言一点拨,纲举目张.一下误出了一点:韩愈是个大官迷,他的著作都跟极想当官分不开.下面分别说说这个一己观点. 提起韩愈,苏东坡赞扬他自东汉以来“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简直可得个“八辈儿”大奖,如果有这样的奖的话。既是悼词难免过于称赞。我们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师说》和《杂说下》(即《伯乐与千里马》). 《师说》教人不耻下问,尤其是当官的人。当时世风已不好,地位高的人有些瞧不起他这个有学问的人。 《伯乐与千里马》文中赞美伯乐的好眼力,也为众多的千里马被窝囊在槽枥之间而惋惜.他为什么想起写这个话ti 而且写得又很生动呢? 因为他要自比千里马,急切地等待着能发现他的伯乐出现.其实还有个《杂说上》(又叫《龙说》),抄在这里,再加上几句译文.译文并不重要.只想说有这么个背景.文中龙指皇帝或宰相,而云指贤人或像韩愈那样的才人.用龙和云的关系比喻圣君与贤臣相互依存,好使国家长治久安.这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强烈的当官愿望:我就是千里马,我等待伯乐来认领.我就是云就是贤臣的料,希望皇上快采用.但好事多不易,没人理他。越没人理越想写,文章的确越写越好.以致流传到如今. 《龙说》 原文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其中的“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可译成: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其灵能。失去它所凭借的云,是绝对不行的.知道了写此文的目的,就不会不知所云了。 这里再抄一段他人写的韩愈简历,以便进而说自己的观点。韩愈(768--824)字退之。又称韩吏部。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与 柳宗元 被世人并称为“ 韩柳 ”。韩愈十九岁时,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一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被拒之门外。 韩愈年轻时锐意攻古文,欲自振于一代。但是考试老不顺,范进中举般进士及第后,(资格考试)吏部博学宏辞考试还是失败,不能上岗。心有不甘,于是“投文于公卿间,知名于时”。 三次上书时间分别是贞元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二月十六日和三月十六日。第三次上书宰相写的是《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从长文中摘两句,可见他求官遭宰相家看门的冷淡的惨状。“。。。愈之待命,四十余日矣。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故愈每自进而不知愧焉,书亟上,足数及门,而不知止焉。宁独如此而已,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贤之门下是惧。亦惟少垂察焉。渎冒威尊,惶恐无已。愈再拜”。 韩愈的很多文章更确切地说是给公卿们的自荐信,求官求职用的。跟我们刚出国时大把撒出的履历书职历书和推荐信本质上是一样的。比如他毛遂自荐,在给当时山东节度使于襄阳写的《与于襄阳书》中,把这高官吹捧一番后,倒出真意:“谨献旧所 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读到这里,我认识了有血有肉的韩愈。也更加理解了他的《伯乐与千里马》文章。依然喜欢他的文笔。跟《红高粱》小说不同,其文章句句是理论。从文章的内容看,他应叫韩进之而不是韩退之。现实中宰相不见他,他只好东归退之。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当年的教科书隐去全豹只让我们见一斑呢?是“恐惧再拜”这样的话语见不得人吗?要知道文章的中心思想,不能不想作者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