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解》(刘战魁 著)编者序 【三】
杨 明
“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吕氏春秋?尊师》)智慧教育文化,全然有别于知识与技能的承习,而是传先圣之智,合天道、顺地道、明人心—— 王道的智慧之学,因此尤重身心活动的实证,而实证则尤重明师的传承。
古之传道,谦卑诚信为先。佛家有云:“信为道源(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此为修养身心第一要。
大道唯圣人传,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正如《吕氏春秋?尊师》所言:“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 学。”化同天地、把握阴阳、合于四时、安于五行而万应不竭的自觉自由之智,源于师法先圣明师,见证合道顺德的智慧境界;先圣明师之所以有此成就,源于疾学。何谓疾学?就是老子所 说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如何行?法天则地,以道为宗,以圣为师;苟遇明师,谨尊教化,行而不疑。故又曰:“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这就是为什么古时师徒传承,徒弟总要先接受若干考验,甚至考察数年,过关者方能得老师真传。先树其谦卑诚信之心,闻道始能敏行不疑。神农,三皇之一,敬悉诸为师;黄帝,五帝之尊 ,学于大挠、岐伯;大禹,三王之首,师从大成贽。自古明王,没有不尊师重道的。“今尊不至帝,智不至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而现在的人,论身份、地位不及神农、黄帝、大禹 这样的帝王,论智慧又没达到圣人的觉悟境界,这样还自以为是,妄想不尊明师教导而又有所成就,怎么可能如愿呢?失于谦诚,固执己见,师言不闻,道无所成;不唯道无所成,一切学问 ,无谦卑诚信,亦难有所成就。
对于智慧教育文化,学什么,如何学,需言明于前。
(待续)
【注】本文摘自刘战魁先生著《道德经全解》,Awakening Light Press,2013版,有作者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