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二零一四年元月十八日, 歲次癸巳, 月當乙丑, 日在己丑, 余應好友張良之邀, 由丹陽故里赴蘇州東山一游.
原有11人共此行,皆丹陽鄉梓賢才俊彥也,但小南與陸興泰因公幹未能脫身前來。 張良老弟行運籌擘畫之責在先, 其公子菲菲有執轡索途之功於後, 手機呼喚, 四方應答, 路出殊途, 有條不紊。 中國之交通雖也是交通, 然在吾而言, 它更如江河, 大小車輛穿行超越, 猶如眾魚之游江河, 爭先恐後, 見縫插針. 變道之速, 搶道之准, 一則令我目眩而心驚, 另則讓我陡生黃忠廉頗之嘆,寶刀在握,良駒胯下,卻不能踴躍於陣前,只能作壁上觀。
行將抵達東山之時, 濱湖大道的風光已屬殊勝, 寒波泛光水淼淼, 枯葦搖曳葉蓁蓁. 遠山臥波風光外, 小舟斬浪車鏡里. 時值臘月, 萬物凋萎, 然吾以詩人勃發之想象, 早已是春光一湖, 爛漫滿山了!
陳行長攜龐科以地主之份, 侯眾人於《東山賓館》之前, 與張良,我和菲菲會合後遂驅車至紫金庵。車抵庵前, 陳行長環顧指點, 熱情講解。得知陳行長為蘇大中文系科班, 令我精神為之一振。 周遭果木風景之美, 自不待言, 而岫雲縈繞浮動之色, 讓人頓生如入仙境之感. 唐.張九齡有“靈山多秀色, 空氣共氤氳”之句,當能狀目下之盛景。
大門口,由當代佛學泰斗,書法大家趙朴初書寫,赭底金字的“紫金庵”匾額,高懸於上, 古雅蒼勁,柔中帶剛。佛家渡人之功,
全在乎勸人存善欲,去惡念,循上等因,結般若果。
未幾,王總,田總,肖處攜夫人高女士陸續駛抵庵前。細讀庵前中,日, 英三種文字簡介,始知“紫金庵又名金庵寺,唐貞元年間廢后重建……”余性愚鈍,不解其意。既是“廢后重建”,則初成必在貞元之先。究竟始建於何朝何代,並未可知。遊歷之趣味,全在乘興耳,故聊存一疑,與眾人入庵內觀覽。
紫金庵位於蘇州西南郊東山鎮以西,乃千年古建築。該庵共有景點十處:明.萬曆鼎,千年銀杏樹,桂花樹,千年古井,聽松堂,羅漢殿,壁畫,天井,千年黃楊,淨因堂。
陳行長稍作介紹後,終於尋得該庵資深講解人吳老師做導遊,吳老師與我同宗,殊感幸甚。他曾經為國家領導人做過導遊,學養深厚,古道熱腸,娓娓道來,妙處橫生。
紫金庵的泥塑彩繪羅漢乃
“天下羅漢二堂半”之一堂,另一堂在濟南長清的靈岩寺,剩下的半堂也在吳中的甪直。 泥塑彩繪羅漢乃我雕塑藝術之瑰寶。該庵在洞庭東山西卯塢內,資料稱其始創於唐代,清代重修。
此庵雖僅有一殿一堂,卻借南宋民間雕塑大家,雷潮夫婦手塑的彩繪十八羅漢像揚名天下。世人稱其“精神超忽,呼之欲活。”紫金庵大殿正面坐在覆蓮座上的是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莊嚴安詳。尤其是釋迦牟尼佛的雙眼,無論你站在何處,他都盯着你看。同行者無不一試,殊感佛法無邊。唐代《法住記》所述的十六羅漢,神情表現,生動活潑,衣着服飾,層次分明,呼之能與共語,招之似可同行。時越千年,而色彩尚在。“佛眼”,“經蓋”與“華蓋”,人稱“紫金庵三寶”。造型準確,比例適度,姿態生動,容貌各異。凝想假寐,訕笑愁思,維妙維肖,栩栩如生。“長眉” “評酒” “伏虎”
“抱膝” “降龍” “欽佩” “藐視”諸佛,經吳老師之口,皆從龕中出來,活動於我等左右也。
參觀羅漢殿後,有一處屏風,不可不提。這是寒山寺高僧寒山跟拾得兩人的對話。
昔日寒山問拾得曰:
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做人到這等境界,已非常人。我等皆凡夫俗子,未曾修煉,然某深信,璞玉雖拙,一旦雕琢,皆可成器。倘有一日,紅塵中遁去,修煉經年,一朝開悟,便成佛之真徒,也未可知。尋思之間,弘一法師書寫的匾額“妙相莊嚴”四字進入眼帘,是巧合,是機緣,是神示,是天贊,且由它去吧。但弘一法師由一代天縱英才而入空門之佳話,連同他那“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優雅歌聲將永駐善男信女之心。
吳老師妙語連珠之聲剛落,錢家男大師刀攻玉石之景又現。錢家男, 蘇州木瀆人。專業美術師及雕刻師,
他所雕刻的作品,堪稱吳中一絕。作品有歷代古幣茶壺,編磬之流,尤其值得一提是他的“古錢幣石雕茶壺”,這件匯集我國歷代大小不一的238種古錢幣於一身的石刻茶壺,融書法、繪畫、美工於一體, 閃耀着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既實用又極具觀賞性。錢大師從十幾歲起就收集了上千枚各個歷史時期的古幣。
到了青年時代, 他“在石頭上雕花”的想法便讓他立志於此,拜師學藝,歷久而不棄。如今,他的“如意古幣壺”還入選2001年9月為的APEC會議而舉行的“吳中工藝美術精品展”,更有甚者,其作品已經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噫,蘇州,乃我遠祖太伯,仲雍所創之都城(見《史記.太伯世家》。憑着兩千多年來的細細密密的積澱,形成了獨特優雅的吳文化。
吳中之地多秀山美水,所謂地靈之氣,集於斯者也;至若碧玉成於小家,婷婷玉立之女,依門穿巷,皆在柔順嫻淑之列;而如吳老師,錢大師之飽學斗才之輩,更是如東山上綠葉中的金橘,山坡上的楊梅,琳琳琅琅,不可勝數者也。
入得“淨因堂”來,于右任1932年所作的楹聯“得善意欲洗除惑垢,證無上法究竟清涼”掛於左右抱柱。“淨因堂”匾額下的對聯有:“萬法皆空歸性海,一塵不染證禪心”。“淨因堂”建於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 耗資白金七百餘兩, 歷四,五年而後成。
一方“淨因堂碑記”,對我前面之疑問作了解答:“吾山招提蘭若不下數十處,其最幽折而寧靜者莫如紫金庵…… 創製梁陳時,其殿制古樸可愛……”原來該庵始建於梁代(公元499年)和陳代(公元557年---589年)。究竟何年,無人知曉,也無關宏旨。倒是後面的話讓我發現,在乾隆二十六年前,這裡除了正殿之外,並無此堂。“…殿後有隙地,榛蕪日久,住持道宏大師出世而有才能,以其全力創為堂五間,前榮後室,高敞堅緻…”。中間還敘述了創建該堂的艱辛,負擔難荷,奸人作祟云云。
此記原是乾隆二十六年由箬帽山人邱庚熙所作,距今有253年之歷史。拜今人毛復新(重書),潘志慎(重刻)之賜,我等能於古樹虬藤之中辨識前賢拳拳服膺之誠。吾乃村夫,性本粗劣,不通內典,無識真途。楞嚴法華之經未讀,而淨因善果之心未修,不亦悲乎?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日後有緣,定可善結!
眾人出得殿堂,與兩株千年黃楊古木,八百年白玉蘭等景點合影留念而後去。
斯記,成於回美後第二日,公元二零一四年一月二十九日辰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