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寻找精神家园―科学、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
| 【几年前网上化名为“空军大院”和 “基甸”的两个人,开展了一场关于“科学哲学和宗教”的讨论。 此文是我对这场讨论的理解和总结。】
很多人认为科学和宗教是对立的,实际它们只是分处在人类如何认识世界的两端。
科学研究宇宙万物怎样运作,宗教追寻它们为什么这样运作。科学探究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宗教则想弄明白这些现象背后的意义。
比如面对不断腐蚀生命的自然力,科学告诉我们怎样可以提高生存概率。而宗教则试图回答终有一死的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科学是中性的,不提供意义,但人却是意义的追寻者。所以,宗教是人内心本质的需求。只要有人类,宗教就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宗教是人区别于万物的本性。那些否认宗教的人,其实也是靠着某种“宗教”来判断自己或别人是“蠢”还是“智”。每个价值的判断都要依据一个价值标准。你需要不断反思你的价值标准对不对,就像是要不断地校准一个秤,以保证它测量的准确性。
哲学则是介于科学和宗教之间。它能不断分化出新的科学,也可以通过质疑科学的基本假设而锤炼科学。另一方面,它还试图给出人生的意义,挑战宗教,剔除迷信。没有哲学的熏陶,宗教就只能停留在民间信仰的阶段。
哲学更是漂泊的灵魂在呼求拯救,本能地寻找属于自己的归宿和得以安歇的家园。然而,如果没有信心的跳跃,单靠哲学是无法达到宗教所提供的精神家园。灵魂只能继续漂泊,游荡在各个家园的外边。
宗教信仰的根基不是科学的理性和哲学的分析,而是信心的跳跃 (leap of faith)。这种信心使人在面对理性和知识无法解释的情况下,可以全盘地拥抱信心所构筑的精神家园,自信且无惧地纵身跳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信心的价值体系。它可能来源于耳濡目染的祖先创造,也可能经过痛苦经历而达到的一个独特的精神家园。许多国人把爱国主义当成自己的精神家园。胡适在自由主义的精神家园中安身立命。而骂梁实秋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鲁迅,面对痛苦流浪的灵魂,却一直没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没有意义,灵魂就没有满足;没有精神家园,灵魂就只能流浪。只有伟大的灵魂才能承受流浪的痛苦。更伟大的灵魂才能构造出所谓的精神家园,比如释迦穆尼和穆罕穆德。而我们中国人则生活在一个以伦理道德为手段的政治哲学所构造出的独特的“精神家园”中。
只有那赋予了人类灵魂的真神才是人类真正的灵魂归宿和精神家园。我们漂泊的灵魂在我们内心深处会一直不停地询问:真神是谁,真神在哪里?所以信仰需要理解,信仰需要理性的锤炼。信仰需要科学哲学和宗教的全方位思考。我们不能不对精神家园严肃起来,而把灵魂随随便便地交托出去,而错过了真神。
|
|
|
|
|
|
|
|
|
|
|
|
|